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区域差异

来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c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山东省的四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山东省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人工解译得到四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描述土地类型的变化强度,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从而分析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1990-2015年,山东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向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转变;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不断上升且呈“东中集中,西北西南相对少”的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较快的主要特点是“西北西南增幅大,自东向西蔓延”,面积增长较快;天然湖泊等水域面积向人工水域面积转变,变化最大为南四湖;(2)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大,整体来看,建设用地变化最大,其次是水域、耕地和未利用地;(3)土地利用变化原因主要在于经济驱动、市场导向和政策调控.其中,经济驱动因素主要在耕地—建设用地转换中最为明显,市场导向更多地影响了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相互转换,而政策调控直接影响了耕地—林地的相互变化.
其他文献
针对大型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知识共享活动的特征,本文从知识生态视角出发,运用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从知识生态系统的主体、客体、知识环境和知识技术四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大型工程项目知识共享效果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WSR的大型工程项目知识共享效果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结合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了上述因素对大型工程项目知识共享效果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物理、事理和人理因素能显著影响大型工程项目知识共享效果.为进一步对大型工程项目知识共享效果的提升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7个组织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从下属视角对下属在领导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过程、机制和结果进行探索,识别出相关构念和构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下属在领导过程中能动作用过程的概念地图.研究发现,下属在领导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过程具体包括下属的内在认知、下属对领导者的识别过程、下属对领导者的反应过程和下属对领导者的影响过程四个部分,并对四个过程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描述.结论 为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分析框架,关注了下属在领导过程中的主动性,进一步打开了领导过程的黑箱.
科学有序地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研究策略,结合GIS技术以综合分析和综合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对兴海县县域未利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选取了十一项影响因素,这十一项因素对土地特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并且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以耕地后备调查评价结果作为主要基础,对兴海县的土地质量结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与描述,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