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沉浮,如今我国光伏行业热度不减。2016年4月,德国莱茵T?V质胜光伏峰会在浙江举行,光伏供应链上的众多组件商、零部件商及电站参与者等共同探讨光伏行业走向。本刊记者赴上海专访了德国莱茵T?V专家,并在北京采访了鼎和保险资深人士。在此,特别策划专题,以揭示光伏行业新动向。
走过急速前进的光辉岁月,感受过“大洗牌”的醍醐灌顶,如今,光伏行业仍然“狂奔”在路上。而当下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更加严格的准入门槛。光伏电站的建设投资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2016年4月13~14日,德国莱茵T?V质胜系列——2016年光伏峰会暨颁奖盛典在浙江嘉兴举行。本次盛典聚焦“电站投资创新模式”,超过300位产业领袖共聚商讨光伏投资方向。作为全球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多年来,T?V莱茵提供的专业解决方案,为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能。
光伏再扩张:理性还是非理性?
“最近10年,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两次投资高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峰会上说,第一次大致在2009~2011年,当时投资主要流向光伏制造环节。第二次是最近两年,投资热情主要是放在了光伏电站方面。不少大型光伏组件企业,比如正泰、晶科等,都已涉足电站,甚至苹果、谷歌、高盛、微软、三一重工和神华等跨行业企业也参与进来。
这足见当前光伏电站投资的热度。不过,王勃华提醒说:“投资光伏电站本身是好事儿,但是过热就变会适得其反。我们期望,当年光伏制造环节投资过多带来的产能过剩恶果不会再现。”
对此,德国莱茵T?V太阳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服务总经理李卫春在峰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中国光伏行业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火热到非理性,再到理性的过程。
T?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服务副总裁邹驰骋表示,2015年光伏行业好转时,企业又开始一轮扩张。“我认为,这些扩张的企业都经历过光伏产业的起伏,迫于国内整个市场机制的压力,它们不得不扩张产能,否则将会丢失客户。”邹驰骋接着说,光伏企业另一个扩张方向是海外。“在欧美‘双反’和新兴市场需求旺盛的驱动下,企业要打破贸易壁垒,同时寻找新的市场。”他补充道。
在邹驰骋看来,未来光伏产业格局分布将非常明显,那就是第一集团寡头将垄断整个光伏行业。“在当前行业扩张中,很多企业可能还没意识到市场订单正在快速收缩,因为企业还能拿到一些订单。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一些中小型工厂今后拿到订单的能力将急剧下降。”邹驰骋担忧地说,“这时候光伏企业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可见,业内人士都很关注光伏扩张的问题。因为扩张的背后,是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权衡,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洗牌”阵痛。
而对于光伏行业的后继发展,王勃华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光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因为这个产业解决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能源短缺,二是气候变化。当然,不排除行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
光伏智能制造:走上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向全球供应链中的高处要利润,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及研发技术等是必走之路。作为全球制造业升级的代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正同唱高歌。
而中国光伏行业的智能制造将是什么模样?要立刻遵循“德国工业4.0”的思路前进吗?对此,邹驰骋持否定态度:“我们没有必要参考德国在光伏组件制造这一领域的模板。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目前中国光伏组件的整体质量水平。”他认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当前并不是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越高就越好,因为只有踏踏实实进行足够多环节的升级,才能平衡生产能力、成本控制和精益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实际上,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走到哪个阶段,才算真正实现了“德国工业4.0”。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要思考走到这一步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当前的光伏行业似乎并不适合“一步登天”,因为还面临着生存及解决自己竞争力的问题。即使德国光伏行业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却仍然不能和“工业4.0”倡导的精密制造水平相比。
对于光伏智能制造,邹驰骋从第三方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超大型工厂产能越来越大时,或生产基地越来越多时,需要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来提高产品性能、管控产品质量,以及协调各生产基地的生产分配。另一方面,智能管理也是智能制造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工厂组件制造达到一定规模时,物料管理、零部件管理等都需要很强大的智能化管理生产系统去支撑。
作为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V在产品测试领域始终关注产品质量。不管智能制造走到哪个阶段,生产线如何操作,产品质量都是必须保证的一环。不仅如此,T?V莱茵在工业领域还提供多种服务,可帮助企业推进智能制造。
光伏电站:承受不了投资热情?
有些人担心,我国光伏电站质量“无福消受”当前市场的投资热情。在德国莱茵T?V的专家看来,“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
“不管是在组建端、安装端,还是能力变现端,都存在很多问题。”邹驰骋分析说,目前对于光伏电站质量的把控,行业内还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这是目前最严重的一个问题。电站在下游,它的配套在上游,而上游和下游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结合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只有让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互相了解各自面临的问题,行业标准才能逐渐建立起来。这样,后继电站投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地把控。
李卫春也表示,中国真正开始光伏电站建设的时间可追溯到2009年,现在国家的一些配套政策和标准,与当年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当然,当前电站参与方的建设水平及对技术的把控能力也有很大改观。现在常谈到的智能电站解决方案、运营维护方案及电站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是近期才提出来的。“这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光伏行业情况将不断好转。”李卫春说。
走过急速前进的光辉岁月,感受过“大洗牌”的醍醐灌顶,如今,光伏行业仍然“狂奔”在路上。而当下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更加严格的准入门槛。光伏电站的建设投资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2016年4月13~14日,德国莱茵T?V质胜系列——2016年光伏峰会暨颁奖盛典在浙江嘉兴举行。本次盛典聚焦“电站投资创新模式”,超过300位产业领袖共聚商讨光伏投资方向。作为全球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多年来,T?V莱茵提供的专业解决方案,为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能。
光伏再扩张:理性还是非理性?
“最近10年,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两次投资高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峰会上说,第一次大致在2009~2011年,当时投资主要流向光伏制造环节。第二次是最近两年,投资热情主要是放在了光伏电站方面。不少大型光伏组件企业,比如正泰、晶科等,都已涉足电站,甚至苹果、谷歌、高盛、微软、三一重工和神华等跨行业企业也参与进来。
这足见当前光伏电站投资的热度。不过,王勃华提醒说:“投资光伏电站本身是好事儿,但是过热就变会适得其反。我们期望,当年光伏制造环节投资过多带来的产能过剩恶果不会再现。”
对此,德国莱茵T?V太阳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服务总经理李卫春在峰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中国光伏行业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火热到非理性,再到理性的过程。
T?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服务副总裁邹驰骋表示,2015年光伏行业好转时,企业又开始一轮扩张。“我认为,这些扩张的企业都经历过光伏产业的起伏,迫于国内整个市场机制的压力,它们不得不扩张产能,否则将会丢失客户。”邹驰骋接着说,光伏企业另一个扩张方向是海外。“在欧美‘双反’和新兴市场需求旺盛的驱动下,企业要打破贸易壁垒,同时寻找新的市场。”他补充道。
在邹驰骋看来,未来光伏产业格局分布将非常明显,那就是第一集团寡头将垄断整个光伏行业。“在当前行业扩张中,很多企业可能还没意识到市场订单正在快速收缩,因为企业还能拿到一些订单。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一些中小型工厂今后拿到订单的能力将急剧下降。”邹驰骋担忧地说,“这时候光伏企业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可见,业内人士都很关注光伏扩张的问题。因为扩张的背后,是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权衡,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洗牌”阵痛。
而对于光伏行业的后继发展,王勃华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光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因为这个产业解决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能源短缺,二是气候变化。当然,不排除行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
光伏智能制造:走上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向全球供应链中的高处要利润,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及研发技术等是必走之路。作为全球制造业升级的代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正同唱高歌。
而中国光伏行业的智能制造将是什么模样?要立刻遵循“德国工业4.0”的思路前进吗?对此,邹驰骋持否定态度:“我们没有必要参考德国在光伏组件制造这一领域的模板。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目前中国光伏组件的整体质量水平。”他认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当前并不是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越高就越好,因为只有踏踏实实进行足够多环节的升级,才能平衡生产能力、成本控制和精益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实际上,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走到哪个阶段,才算真正实现了“德国工业4.0”。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要思考走到这一步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当前的光伏行业似乎并不适合“一步登天”,因为还面临着生存及解决自己竞争力的问题。即使德国光伏行业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却仍然不能和“工业4.0”倡导的精密制造水平相比。
对于光伏智能制造,邹驰骋从第三方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超大型工厂产能越来越大时,或生产基地越来越多时,需要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来提高产品性能、管控产品质量,以及协调各生产基地的生产分配。另一方面,智能管理也是智能制造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工厂组件制造达到一定规模时,物料管理、零部件管理等都需要很强大的智能化管理生产系统去支撑。
作为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V在产品测试领域始终关注产品质量。不管智能制造走到哪个阶段,生产线如何操作,产品质量都是必须保证的一环。不仅如此,T?V莱茵在工业领域还提供多种服务,可帮助企业推进智能制造。
光伏电站:承受不了投资热情?
有些人担心,我国光伏电站质量“无福消受”当前市场的投资热情。在德国莱茵T?V的专家看来,“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
“不管是在组建端、安装端,还是能力变现端,都存在很多问题。”邹驰骋分析说,目前对于光伏电站质量的把控,行业内还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这是目前最严重的一个问题。电站在下游,它的配套在上游,而上游和下游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结合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只有让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互相了解各自面临的问题,行业标准才能逐渐建立起来。这样,后继电站投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地把控。
李卫春也表示,中国真正开始光伏电站建设的时间可追溯到2009年,现在国家的一些配套政策和标准,与当年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当然,当前电站参与方的建设水平及对技术的把控能力也有很大改观。现在常谈到的智能电站解决方案、运营维护方案及电站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是近期才提出来的。“这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光伏行业情况将不断好转。”李卫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