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因素。人力资本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工作经历及职业资格证书上;社会资本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技能上。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各自优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地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吴乐央(1963- ),女,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浙江金华321017)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年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B121-G)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174-03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实际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从人才的层次上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归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技能人才,按照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也应该是“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和职业前景较美好”①的第一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就业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探索行为,使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获得报酬或经济收入”。②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自己应有的职业地位。
纵观整个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从高技能人才这一层面上去看待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地位获得,其影响因素是众多的,但主要还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二、人力资本对高职院校学生获得职业地位的影响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一个人的技能、知识以及生活工作必需的各种能力。一般“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人(受过较好教育的人)通常就业于有稳定收入的发展型的企事业单位,并且由于其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本存量,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易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③高职院校学生之所以要放弃就业接受高职教育,就是要通过几年的努力,扩大自己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就业空间和能力,减少失业的可能性。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因在校期间付出了不同的努力,个体间人力资本存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对获取初职甚至以后的职业地位与社会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取职业地位的人力资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身份
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党员和学生干部身份对职业地位获得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一是毕业前夕,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二是就业以后的工资收入与政治待遇上。
从每年毕业前夕对毕业班就业签约率统计中,可以发现最早签订就业协议的往往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中能够考上公务员的也大多是党员和学生干部。
党员、学生干部就业后的工资收入、政治待遇也往往比一般学生要高。笔者曾对2005、2006、2007届建筑类专业200名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各类专业学生干部党员的月收入普遍高于一般学生。在获得单位级以上荣誉称号的24位毕业生中,有20位是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或是党员的。
这是因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往往通过组织活动、主持会议、参与决策等过程中,培养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且在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④也就是他们在校期间因党员和学生干部身份,比一般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从而为职业地位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也是人力资本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中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不能通过改变政治面貌或担任学生干部来扩大自己的人力资本存量,而需要通过增加工作经历等手段来扩大人力资本。
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经历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的训练。任何一个人要适应某一职业岗位,都需要有熟练的技能,而技能的熟练掌握来自于求职者对这项技能方法、程序的多次训练。高职学生熟练专业技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校内的实训基地;二是校外实训,包含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技能训练学生职业岗位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得到了较快的熟悉,进入企业后可较快进入角色,提高了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工作经历丰富、专业技能强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笔者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中来自职高、技校、中专三类学校(简称三校生)的学生就业时签约率高于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这是因为三校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已经进行了多次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动手能力都高于普高生,从而在就业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职业资格证书
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高级技能证书的获得对获取职业地位的影响非常大,就学期间所取得的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水平等级证书特别是技术能力证书能够增加就业机会。
另外,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学历的不足,为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提供科学衡量的标准。高职学生在校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加强了技能培训,提高了创业就业能力的同时,又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证明。根据调查,许多用人单位看中的是学生的中高级技能证书。如建筑行业、文秘行业、机电类行业等,让持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增强了企业的技能含量,提高了企业的资质水平。
三、社会资本对高职院校学生获得职业地位的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中的新兴理论,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将其应用于劳动就业领域。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对象长期交往合作,形成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人们常把它视为社会关系的网络”。⑤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促进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有着相同人力资本的大学毕业生,会因为社会资本不同而面临不同的就业前景,社会资本丰富的那些人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以更少的成本(包括心理成本)找到福利待遇高、稳定和发展前景好的工作,甚至人力资本较低的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而获得理想工作和其他稀缺性社会资源,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职业市场上比人力资本高的人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⑥”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高考的一次分层,通常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较弱,因此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中相对处于弱势,不得不依托于社会资本来获取职业地位。
高职院校学生可利用的社会资本,主要有以个人家庭背景为主的内部社会网络资本和以同学、校友、朋友为纽带的外部社会网络资本。这两类社会资本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与技能提升。
(一)内部社会网络资本对高职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目的,培养的是技术和应用型人才。95%以上的高职学生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在专业选择时,大多数学生及家庭考虑了以后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根据现阶段我国十大人群分类,这些考生多数属于第九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其父母在预期职业地位的驱动下,凭着“总是力求使后代接受比自己更多的教育”⑦的信念,让子女接受高职教育,从而取得进入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通行证,以获得相应的较高职业地位,提升家庭的社会分层结构,改善社会地位。
对学生来说,父母从事的职业对其选择专业的影响极大,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充分利用家庭背景这一内部网络资本,以便毕业时“在其父母所从事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求职时,更有可能通过这种强关系来获得相关工作具体信息,也便于其父母通过社会关系为大学生求职施加一定影响”。⑧甚至有的考生因分数原因未能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入学后则千方百计转专业,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父母或亲戚能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二)外部社会网络资本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影响
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具有职业性,这决定学校会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实习,使得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规范程度达到企业单位所要求的标准,以满足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近几年,由于高职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单凭学校力量安排专业实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假期的实习,故高职学生的工作实习、技能提升一定程度上依赖外部社会网络资本。部分高职学生就是在亲朋好友及校友的帮助下,找到较好的实习单位,接触社会的时间比其他同学早,工作经验积累比其他同学多,抢占了就业的制高点。
区域经济则是高职院校学生又一种外部社会网络资本,对其提升职业技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总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提升了地方企业劳动力的素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增强了高技能人才的吸收力,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经历的增强提供了有益场所,更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高职院校学生获得职业地位的对策与建议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职业地位的过程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力资本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内因,社会资本则是外因。因此,为了高职学生的充分就业,应该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各自优势。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择有利于就业的专业
每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资本在求职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作用的大小比例问题。作为高职学生应正视目前的就业形势,在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资本的丰富,构建有利于自身就业的网络资源,特别应重视利用家庭背景等社会资源对就业的正面作用,从选择专业入手,选取有利于就业的专业。
(二)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
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是有一定的时间差的,往往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当社会上大量需求该种人才时,学校不可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以供应市场,另外人才培养也要用三五年的时间。因此,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应有超前性,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同时,招生人数也要有一定的数量控制,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内涵,才能形成人才的可持续供应,保证高职学生的良好就业。
(三)重视高职院校校园社会资本的积累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社会资本动作空间大于人力资本,因此必须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尤其应重视校园社会资本的拓展。
一方面要重视校企文化的交流、融合、培育,高职校园文化要积极吸取企业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既要重视如校友会、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外界社会网络的联系,也要注重校园信息平台的建立,特别是借助校企合作单位的力量,为高职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高职院校还应“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办学质量等方面突出特色,培育精品专业,创出自己的品牌,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品质人才。以‘名牌产品’提高用人单位的注意和认同,扩大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⑨这是高职院校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资本,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作用最大。
总之,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现阶段应该十分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地位的获取,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注释]
①庞军华.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D/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30&CurRec=1,2006-03-27.
②郭捍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11&CurRec=1,2006-08-10.
③徐晓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青年研究,2002(6):9.
④宛恬伊.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5(12):27.
⑤余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J].华章,2008(17):56.
⑥⑧钟云华,应若平.从教育公平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6(1):159,159.
⑦张宇.预期职业地位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5(7):52.
⑨周凝.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89&CurRec=1,2007-03-02.
[参考文献]
强晓华,查晓虎.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及其在职业地位获得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地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吴乐央(1963- ),女,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浙江金华321017)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年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B121-G)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174-03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实际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从人才的层次上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归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技能人才,按照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也应该是“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和职业前景较美好”①的第一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就业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探索行为,使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获得报酬或经济收入”。②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自己应有的职业地位。
纵观整个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从高技能人才这一层面上去看待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地位获得,其影响因素是众多的,但主要还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二、人力资本对高职院校学生获得职业地位的影响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一个人的技能、知识以及生活工作必需的各种能力。一般“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人(受过较好教育的人)通常就业于有稳定收入的发展型的企事业单位,并且由于其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本存量,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易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③高职院校学生之所以要放弃就业接受高职教育,就是要通过几年的努力,扩大自己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就业空间和能力,减少失业的可能性。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因在校期间付出了不同的努力,个体间人力资本存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对获取初职甚至以后的职业地位与社会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取职业地位的人力资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身份
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党员和学生干部身份对职业地位获得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一是毕业前夕,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二是就业以后的工资收入与政治待遇上。
从每年毕业前夕对毕业班就业签约率统计中,可以发现最早签订就业协议的往往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中能够考上公务员的也大多是党员和学生干部。
党员、学生干部就业后的工资收入、政治待遇也往往比一般学生要高。笔者曾对2005、2006、2007届建筑类专业200名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各类专业学生干部党员的月收入普遍高于一般学生。在获得单位级以上荣誉称号的24位毕业生中,有20位是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或是党员的。
这是因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往往通过组织活动、主持会议、参与决策等过程中,培养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且在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④也就是他们在校期间因党员和学生干部身份,比一般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从而为职业地位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也是人力资本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中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不能通过改变政治面貌或担任学生干部来扩大自己的人力资本存量,而需要通过增加工作经历等手段来扩大人力资本。
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经历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的训练。任何一个人要适应某一职业岗位,都需要有熟练的技能,而技能的熟练掌握来自于求职者对这项技能方法、程序的多次训练。高职学生熟练专业技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校内的实训基地;二是校外实训,包含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技能训练学生职业岗位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得到了较快的熟悉,进入企业后可较快进入角色,提高了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工作经历丰富、专业技能强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笔者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中来自职高、技校、中专三类学校(简称三校生)的学生就业时签约率高于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这是因为三校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已经进行了多次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动手能力都高于普高生,从而在就业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职业资格证书
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高级技能证书的获得对获取职业地位的影响非常大,就学期间所取得的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水平等级证书特别是技术能力证书能够增加就业机会。
另外,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学历的不足,为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提供科学衡量的标准。高职学生在校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加强了技能培训,提高了创业就业能力的同时,又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证明。根据调查,许多用人单位看中的是学生的中高级技能证书。如建筑行业、文秘行业、机电类行业等,让持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增强了企业的技能含量,提高了企业的资质水平。
三、社会资本对高职院校学生获得职业地位的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中的新兴理论,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将其应用于劳动就业领域。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对象长期交往合作,形成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人们常把它视为社会关系的网络”。⑤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促进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有着相同人力资本的大学毕业生,会因为社会资本不同而面临不同的就业前景,社会资本丰富的那些人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以更少的成本(包括心理成本)找到福利待遇高、稳定和发展前景好的工作,甚至人力资本较低的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而获得理想工作和其他稀缺性社会资源,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职业市场上比人力资本高的人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⑥”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高考的一次分层,通常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较弱,因此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中相对处于弱势,不得不依托于社会资本来获取职业地位。
高职院校学生可利用的社会资本,主要有以个人家庭背景为主的内部社会网络资本和以同学、校友、朋友为纽带的外部社会网络资本。这两类社会资本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与技能提升。
(一)内部社会网络资本对高职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目的,培养的是技术和应用型人才。95%以上的高职学生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在专业选择时,大多数学生及家庭考虑了以后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根据现阶段我国十大人群分类,这些考生多数属于第九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其父母在预期职业地位的驱动下,凭着“总是力求使后代接受比自己更多的教育”⑦的信念,让子女接受高职教育,从而取得进入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通行证,以获得相应的较高职业地位,提升家庭的社会分层结构,改善社会地位。
对学生来说,父母从事的职业对其选择专业的影响极大,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充分利用家庭背景这一内部网络资本,以便毕业时“在其父母所从事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求职时,更有可能通过这种强关系来获得相关工作具体信息,也便于其父母通过社会关系为大学生求职施加一定影响”。⑧甚至有的考生因分数原因未能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入学后则千方百计转专业,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父母或亲戚能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二)外部社会网络资本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影响
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具有职业性,这决定学校会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实习,使得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规范程度达到企业单位所要求的标准,以满足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近几年,由于高职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单凭学校力量安排专业实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假期的实习,故高职学生的工作实习、技能提升一定程度上依赖外部社会网络资本。部分高职学生就是在亲朋好友及校友的帮助下,找到较好的实习单位,接触社会的时间比其他同学早,工作经验积累比其他同学多,抢占了就业的制高点。
区域经济则是高职院校学生又一种外部社会网络资本,对其提升职业技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总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提升了地方企业劳动力的素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增强了高技能人才的吸收力,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经历的增强提供了有益场所,更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高职院校学生获得职业地位的对策与建议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职业地位的过程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力资本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内因,社会资本则是外因。因此,为了高职学生的充分就业,应该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各自优势。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择有利于就业的专业
每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资本在求职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作用的大小比例问题。作为高职学生应正视目前的就业形势,在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资本的丰富,构建有利于自身就业的网络资源,特别应重视利用家庭背景等社会资源对就业的正面作用,从选择专业入手,选取有利于就业的专业。
(二)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
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是有一定的时间差的,往往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当社会上大量需求该种人才时,学校不可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以供应市场,另外人才培养也要用三五年的时间。因此,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应有超前性,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同时,招生人数也要有一定的数量控制,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内涵,才能形成人才的可持续供应,保证高职学生的良好就业。
(三)重视高职院校校园社会资本的积累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社会资本动作空间大于人力资本,因此必须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尤其应重视校园社会资本的拓展。
一方面要重视校企文化的交流、融合、培育,高职校园文化要积极吸取企业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既要重视如校友会、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外界社会网络的联系,也要注重校园信息平台的建立,特别是借助校企合作单位的力量,为高职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高职院校还应“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办学质量等方面突出特色,培育精品专业,创出自己的品牌,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品质人才。以‘名牌产品’提高用人单位的注意和认同,扩大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⑨这是高职院校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资本,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作用最大。
总之,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现阶段应该十分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地位的获取,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注释]
①庞军华.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D/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30&CurRec=1,2006-03-27.
②郭捍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11&CurRec=1,2006-08-10.
③徐晓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青年研究,2002(6):9.
④宛恬伊.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5(12):27.
⑤余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J].华章,2008(17):56.
⑥⑧钟云华,应若平.从教育公平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6(1):159,159.
⑦张宇.预期职业地位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5(7):52.
⑨周凝.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89&CurRec=1,2007-03-02.
[参考文献]
强晓华,查晓虎.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及其在职业地位获得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