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新课标下地理课之我见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课改在我省实施已经有四个年头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一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那么,我们该如何上好新课标下地理课呢?
  我在实施新教材的这几年的时间里,既有收获也有困惑。在此,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通过观摩地理课堂教学的体会,就“如何上好新课标下地理课”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首先,教师要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
  传统的教材观是一种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其绝对服从的教材观,它割断了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限制了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了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教师无法在教学中找到其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这次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使原有的一种教材作为“法定文化”的地位日渐动摇;教材的地位也由“控制”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式”文本和工具应用于课堂。
  例如,我及时将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新闻、事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锋面与天气》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难点,正好前几天我县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天气,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先将这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做了一次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哪天是冷锋过境时、哪天是冷锋过境后,分别和最近这几天的天气一一对应,最后又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
  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要比讲遥远地方的事,学生听起来既感到亲切,又觉得学地理也很有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长大后更好的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操。当然课堂效果也比死抱教材讲解有趣的多、生动的多。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新的教材观已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开放化,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在新的教育思想支配下,我们应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坚持“主体相长”的教育观:即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主体相长”的思想倡导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在《中国人口增长》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具体的数据来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国人口由过去的四万万同胞,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人口再生产后,到目前已突破13亿。其间,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因实行计划生育还少生了3亿人”。“老师,过去的人为什么生那么多孩子?”“中国那个时代怎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在过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是想到了问题,也因害怕老师批评也不敢说出来。而现在学生已摆脱了这种顾虑,新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大胆直言,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由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通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我由衷地感到由于师生的平等交往,已使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已使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与学生的一种分享和理解。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与过去教师一言堂的课堂组织形式相比,新课程更加注重引导的价值,更加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能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对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很有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之后,这些问题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
  如我在讲热带雨林气候时,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说明“赤道附近某地房顶为什么会是尖斗状的”。如果在过去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醒:当地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学生会回答:“为了排水”,有这样的结果就行了。而新的课堂教学目的却要求,不能单纯要这一答案。因为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分析、怎么去搜集信息,而是揣摩老师要我怎么回答,答完也就完了。学生不需要任何地理方面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去联系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就可得到这一知识点。然而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这个单一的、孤立的知识而已。
  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首先让学生打开地图,查找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气候条件是什么?屋顶形状与当地的什么条件有关?再得出房顶应该是什么形状的。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些,但是学生经过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去创造。
  “给”只能给死的东西,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将关注学习结果误认为是关注了学习过程,这对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该“怎么教”的内涵非常关键。由此看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因此,有时新的课堂教学效果还真不如教师直接讲述好。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在公开课上拿来装装样子,但更多的时候,教师还是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走上讲台。
  1.如何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地整合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而我们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又回到了传统当中。例如“角色扮演”的方法就往往在某一方面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这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但却很容易失去重点,降低效益。
  2.如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
  几乎在所有的观摩课上,我们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最大障碍是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里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吵成一团。教师不得不板起面孔维持秩序,刚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筋疲力尽。
  纵观这次新课程改革,无论是课堂组织形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它的科学性、进步性和可操作性。但新课改毕竟还是新生事物,往往还存在它的不成熟性,对我以上的困惑,我想广大的地理同行应该会有同感吧!那么“如何上好新课标下地理课”也许是我们每个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吧。我相信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再加上广大地理教师不断的摸索与总结,以上的各种困惑也会慢慢解决!我们的地理课堂定会更有魅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二中 332200)
其他文献
据报载,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东阳村农户魏桂林家院落里,2平方米的湿地上各种蔬菜郁郁葱葱,与其相连的是污水处理罐,生活污水在处理罐里沉淀48小时后,流入湿地再由植物根系二
环境和空间因素长期以来被视为决定物种组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对高原植被的影响研究较少.青藏高原拥有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全球环境梯度极端值.我们的目标是量
海豚那突出的吻部似乎带着一种永恒的微笑,它们成为海员的朋友已经为时不短了.每当船首前出现跳跃的海豚身影时,对船员们来说,这意味着好运气就要来临了.此刻,出没在船头激起
饱和水汽压亏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拟水循环和植被生产力的参数.青藏高原上的气象站比较稀少,这限制了饱和水汽压亏缺的精确估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提供了蒸散数据,这为模拟
藏北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有着独特的高山草原和水环境.为了更好地了解藏北钼元素的含量特征和分布规律,作者采集了1017个不同种类的牧草样和40个水样,并讨论不同种
四塞之之国,蜀道通天rn“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很多人都喜欢用李白的这首《蜀道难》来形容蜀道的险峻与出入四川的不易.诗中所指的蜀道便是指连接巴蜀与秦陇之间的金牛道,
公园式国家新西兰一大张绿色地毯上绣制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我们驾车沿途看到的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市出发沿新西兰北岛驶向南岛,丽日蓝天下的土地平坦开阔,厚厚的、
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之一的人兽冲突(HWC)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人兽冲突产生的原因对于预防和缓解人兽冲突十分重要.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大量的人口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诗情画意的“空中牧场”巩乃斯草原在新疆新源县境内,地处天山腹地,处在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东端。它与瑞士山地齐名,是世界四大高山河谷草原之一,被誉为“空中牧场”。
红外相机在物种多样性监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我们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间,在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雪豹(Panthera uncia)栖息地约400km2的范围内系统性地布置了62台自动红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