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家规辑略》是被称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曹端在永乐四年以《郑氏规范》为范本撰就的一部家训,它包含重要的经济观念.《家规辑略》建立起以家长为核心的家族经济管理体系,主母和“监视”辅助家长,族众必须接受家长的管理;制定严密的经济管理条例和详赡的奖惩方法,以长久维持家族公有制;要求族人树立以节俭为准绳的消费观,摈斥佛教消费和饮酒消费;推行以仁为核心的经济援助,要求合理合法地增拓田产.《家规辑略》的经济要求比《郑氏规范》更加严苛,体现家族和国家、家法和国法的互动,也展现出曹端光前裕后的家族理想及他对家族可持续发展的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出 处】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规辑略》是被称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曹端在永乐四年以《郑氏规范》为范本撰就的一部家训,它包含重要的经济观念.《家规辑略》建立起以家长为核心的家族经济管理体系,主母和“监视”辅助家长,族众必须接受家长的管理;制定严密的经济管理条例和详赡的奖惩方法,以长久维持家族公有制;要求族人树立以节俭为准绳的消费观,摈斥佛教消费和饮酒消费;推行以仁为核心的经济援助,要求合理合法地增拓田产.《家规辑略》的经济要求比《郑氏规范》更加严苛,体现家族和国家、家法和国法的互动,也展现出曹端光前裕后的家族理想及他对家族可持续发展的期冀与忧虑.
其他文献
以"雷峰夕照"闻名于世的雷峰塔,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轰然倒塌.当时的民众多将雷峰塔的倒掉视为不祥之兆,官方多积极筹划重建雷峰塔,媒体的新闻报道与文人雅士的文艺创作则充斥着惋惜、悲凄情绪.在这样的氛围中,鲁迅先后创作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旗帜鲜明地表示与民间吻合的欣喜态度,表达对"十景病"受到针砭的无尽畅快,最终,将对雷峰塔倒掉事件的反思引向对中国国民性痼疾的批判.鲁迅的这些理性思考与他此期的思想观念一脉贯通,而他对国人终将重建雷峰塔以补足十景的预判,在随后的历史中成为事实.200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传统的语境中理解以"经"为中心的语汇群,可以展现这一独特的语汇群如何创造了一个贯通各个文明和思想层次的意义网络."经"以独特的方式联结了天道、历史、典章、教化、修养与政治制度,成为纵贯文明结构的枢纽.经学则以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历史意识为基础,创造了前经学时代的理想秩序与圣王想象,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以历史纪事为基本形式的天道与人性展现方式,成为宇宙人伦、政治权力,乃至个体修养的教化,更推动了诸子时代思想家追求理想秩序与天道人性的思想创造.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哲学史的建构与经学的关系,揭示在
本文以未来中国如何更好发展"大城市"为主题,探讨新时期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作用.首先,本文从都市圈视角回答大城市规模扩张的原因及其潜在边界.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影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强化"中心—外围"的城市体系与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都市圈的一体化会带来服务业型消费岗位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中心城区集中,人流也将呈现出"向心"特征.综合来看,信息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本文认为政策上应以建设(国际)消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有着特定而丰富的内涵.伟大建党精神生发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不懈探索中,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中.伟大建党精神是立党的精神原点,是兴党的理论基点,是强党的行动起点.
鲁迅"用功很猛"的习佛时段在抄写《法显传》后戛然而止,意味着鲁迅的佛学修习最终从发起信心的尝试又回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因缘层面.鲁迅所抄写的两部佛典的作者都对律戒十分重视,《法显传》中记载的佛陀生活遗迹所显示的佛陀人格,也在鲁迅人格生成中造就了一种深层的精神固结,这是理解鲁迅对大小乘佛教"先有""偏见"的一条路径.鲁迅一生都在文学与历史的领域中穿越往来,推崇"疑"的精神和知人论世的方法,也得益于僧佑学者人格的浸润.
邱捷教授1978年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我校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者,在近代中国商人研究、孙中山研究、近代广东社会研究、晚清政治制度研究等课题都有创新成果,近十余年集中精力点注与研究《杜凤治日记》.邱捷教授对自己学术研究的特点与局限有客观的认识,对若干课题的拓展、创新也提出了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