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世纪之交展望未来,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未来的世纪中,社会要在“可持续”理念的轨道上实现充分发展,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着眼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师训工作的思考和实践如下:
一、把握三个趋势
1、信息化趋势。“以知识、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将导致人类阅读、写作、计算三大基本学习方式的变革”。
2、国际化趋势。随着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利,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小”,这将使得人类跨地、跨国活动更加频繁。
3、学习化趋势。作为未来社会的人,必须能熟练地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和世界通用语言,很显然,这种人必须要靠社会的终身教育机制以及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得生存与发展。
二、认清两种地位
1、学校在社区文化中的领导地位。
2、学校在人才培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寻求一条出路
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校教育的定位,意味着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走遍世界的本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做法是:
1、先做学生,再做先生,现代技术显神威。教改率先从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人手。开设电脑课,确定“四结合”课题。提出“人人会上电脑课,个个会用多媒体”的要求,组织微机辅导,通过下达电脑课开出率、多媒体课件自制率、多媒体设备使用率等指标,对教师“施加”压力,提供动力。
2、为学而教,因学施教,教学对象唱主角。围绕“三优”(优化目标、优化方法、优化训练),提出了以“学案”设计和实施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开展普上“三优”课、争上观摩课、评选示范课等活动。
3、功于厚积,利于薄发,科研伟力展宏图。厚实的理论功底和以课堂为着力点的科研能力是当今教师必备的更高层次的素质。为此,学校对教师提出“年年读一部专著,人人定一个课题”和“周周有后记、期未有论文、年终有成果”的科研目标,并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研讨、组织征文、参加竞赛等活动,激励教师博览精读,勤研苦练。
科学理论武装了教师,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增强了,因而在课堂教学这一广阔天地中得以大展宏图,与学生一起谱写了一支和谐壮美的生命协奏曲。
[作者感言]
1998年,我在“教海探航”的征文比赛中有感于世纪之交的教师发展问题,提笔写下了《着眼未来话师训——立足课堂强素质》这篇文章。时隔十年,文中列举的三种趋势已成现实。
在过去的年代里,教师角色的职能不过是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年青一代。但在当今社会,教师应该成为拥有高度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水平的人,能够以高度的智慧,敏感地把握学生的特性,正确判断学生行为的内在依据,艺术化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真正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
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首先建立在一般基本功(朗读、粉笔字、演讲等)的训练上,必须对青年教师的这些基本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与考核。第二步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教材教法基本功进行提高。围绕“三优”(优化目标、优化方法、优化训练),提出以“学案”设计和实施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开展普上三优课,争上观摩课、展示课,评选优质课、示范课等活动。第三步是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基本功培训。除此之外,始终贯彻教师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培训,这一项,必须要在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中进行。通过各项举措,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组织,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用科研的方法和反思的策略去合作,去研究,从而促使教师在这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
新课改形势下,学校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运用自如、丰富沉稳的语言能力,善于反思、总结并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要能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探究学习,并能驾驭课堂、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串”,所谓教学“反串”,就是教师在立足本学科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的,使所教的知识更具综合性、连贯性。
新课程、新课改为我们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新形势下,一个校长只有带动了全校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才能带来学校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和教育理想!
一、把握三个趋势
1、信息化趋势。“以知识、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将导致人类阅读、写作、计算三大基本学习方式的变革”。
2、国际化趋势。随着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利,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小”,这将使得人类跨地、跨国活动更加频繁。
3、学习化趋势。作为未来社会的人,必须能熟练地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和世界通用语言,很显然,这种人必须要靠社会的终身教育机制以及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得生存与发展。
二、认清两种地位
1、学校在社区文化中的领导地位。
2、学校在人才培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寻求一条出路
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校教育的定位,意味着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走遍世界的本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做法是:
1、先做学生,再做先生,现代技术显神威。教改率先从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人手。开设电脑课,确定“四结合”课题。提出“人人会上电脑课,个个会用多媒体”的要求,组织微机辅导,通过下达电脑课开出率、多媒体课件自制率、多媒体设备使用率等指标,对教师“施加”压力,提供动力。
2、为学而教,因学施教,教学对象唱主角。围绕“三优”(优化目标、优化方法、优化训练),提出了以“学案”设计和实施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开展普上“三优”课、争上观摩课、评选示范课等活动。
3、功于厚积,利于薄发,科研伟力展宏图。厚实的理论功底和以课堂为着力点的科研能力是当今教师必备的更高层次的素质。为此,学校对教师提出“年年读一部专著,人人定一个课题”和“周周有后记、期未有论文、年终有成果”的科研目标,并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研讨、组织征文、参加竞赛等活动,激励教师博览精读,勤研苦练。
科学理论武装了教师,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增强了,因而在课堂教学这一广阔天地中得以大展宏图,与学生一起谱写了一支和谐壮美的生命协奏曲。
[作者感言]
1998年,我在“教海探航”的征文比赛中有感于世纪之交的教师发展问题,提笔写下了《着眼未来话师训——立足课堂强素质》这篇文章。时隔十年,文中列举的三种趋势已成现实。
在过去的年代里,教师角色的职能不过是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年青一代。但在当今社会,教师应该成为拥有高度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水平的人,能够以高度的智慧,敏感地把握学生的特性,正确判断学生行为的内在依据,艺术化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真正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
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首先建立在一般基本功(朗读、粉笔字、演讲等)的训练上,必须对青年教师的这些基本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与考核。第二步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教材教法基本功进行提高。围绕“三优”(优化目标、优化方法、优化训练),提出以“学案”设计和实施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开展普上三优课,争上观摩课、展示课,评选优质课、示范课等活动。第三步是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基本功培训。除此之外,始终贯彻教师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培训,这一项,必须要在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中进行。通过各项举措,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组织,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用科研的方法和反思的策略去合作,去研究,从而促使教师在这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
新课改形势下,学校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运用自如、丰富沉稳的语言能力,善于反思、总结并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要能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探究学习,并能驾驭课堂、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串”,所谓教学“反串”,就是教师在立足本学科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的,使所教的知识更具综合性、连贯性。
新课程、新课改为我们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新形势下,一个校长只有带动了全校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才能带来学校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和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