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棉纺织行业面对“收储政策”和“棉花质量”而腹背受袭时,许多棉纺企业选择了“弃棉”转向使用化纤作为替代的出路。据PCI纤维咨询公司的统计,截至去年,全球棉花占所有纺织纤维的市场份额已从二十年前的50%下降到不到30%,而这些市场份额大多是被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化学纤维所占领,化纤和棉花已经完全无法以两个独立的市场而存在了。
短纤的春天
如今的终端纺织品市场中,化纤制品的份额越来越大,甚至在棉纺市场中,纯棉产品也已经不再是主流,各种类型的化学纤维,占据了棉纺行业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纯棉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纺织产品多样化的追求。一方面,化纤短纤产品性能的提高能够赋予终端产品更多风格和功能,市场流行趋势要求棉纺企业必须主动寻求化纤产品的机遇;另一方面,近几年来的‘棉价差问题’也迫使一些棉纺企业不得已尝试去使用化纤。”
从近几年化纤在棉纺行业的纤维使用量的变化也可以看到这一点。2008年棉花在棉纺行业的纤维用量是1000万吨~1100万吨,2012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900万吨。而同期化纤在棉纺行业的纤维使用量从2008年的838万吨上升到了2012年的1170万吨,2012年度化纤在棉纺行业的纤维使用量甚至超过了棉花达270万吨之多,可见棉纺行业为了规避棉花市场的各种弊端采用“弃棉转而使用化纤”的举措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一种现象,而且在未来的一两年这种现象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当前大量替代棉花的化学纤维中的主要品种是涤纶短纤、粘胶短纤、再生涤纶短纤,赵向东告诉记者这些纤维品种近年来在产能扩张、装备水平、产品开发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粘胶纤维是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主要品种,2012年我国产能已经达到310万吨,产量达273.3万吨,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21.44%。涤纶短纤在“十一五”期间,受多方面影响,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化纤其他主要品种,产能扩张缓慢,然而在高棉价差的契机下,涤纶短纤行业也迎来了春天,效益明显好转促使行业内外资本关注度持续上升,投资热情升温,2012年涤纶短纤产能有90余万吨投产,是前几年的总和,现在涤纶短纤总产能达700多万吨。
装备水平方面,粘胶短纤柔性化生产装置日臻成熟,国产化技术已形成年产3万吨、5万吨、6万吨、8万吨粘胶短纤维生产线,单线生产装置技术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涤纶短纤的生产装备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此之外二者的生产加工过程在能源消耗、物耗、排放、三废治理、产品质量提高、投资成本降低、运行成本下降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的进步也极大的促进了纤维的研发生产工作。
产品开发方面,化学短纤维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取得了诸多成果。粘胶主要开发的产品品种有莫代尔、纽代尔、丽赛、有色、高白、阻燃、竹浆、麻浆、竹碳、甲壳素、负离子、麦饭石、珍珠、空调纤维等多种差别化产品。涤纶短纤维主要也是围绕差别化方向进行产品开发,有仿棉、有色、中空、细旦、高强、超短、异截面、异收缩、双组分、低熔点、阳离子、荧光增白等品种,此外远红外、保暖、凉感、吸湿排汗、抗菌、抗紫外线、阻燃等功能化品种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出口+减产
虽然受益于棉花市场的替代效应,化学短纤维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但是事实证明这个春天似乎有点短暂。“受棉价影响,特别是2010年粘胶短纤、涤纶短纤出现了20年难遇的高利润。然而2011年四季度开始,行业进入调整期,由于下游需求不振,粘胶短纤、涤纶短纤和再生涤纶短纤行业运行也陷入困难局面。”赵向东告诉记者。
2013年1~4月份,直纺涤纶短纤维的报价均价基本在11036元/吨,除去原料PTA和MEG的价格和加工成本1000元/吨之外,每吨直纺涤纶短纤维的平均加工区间只有107元,赵向东说:“这个水平基本就处于亏损边缘了”。而粘胶短纤平均加工区间也仅仅只有61元/吨,扣除税金和三项费用,企业实际上是亏损的。赵向东分析指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料价格下降以及行业自身运行特点的变化。
PCI纤维咨询公司中国市场总监陈九妹认为,“化纤价格的下降不可避免的是由于石油价格下降引起的。然而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也看到了,从涤纶上游的原料一直到涤纶,都有大量的投资。所以我认为涤纶供应过剩也是导致其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陈九妹又指出:“2012年的情况来看,涤短下跌的情况要比长丝好一些,这主要归功于棉花价格的支撑作用,但最近的一个趋势是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又开始疲软,而且非常疲软。”
陈九妹告诉记者:“2012年化纤的整个库存达到需求量的70%,由于投资还在不断进行当中,所以再过几年,在整个系统库存有效降低之前,我认为可能的库存水平要超过实际用量的1.4倍。”她认为“中国需要出口,也需要减产”。
唯一不变的主题
面对巨大的产能压力和需求不足的矛盾,中国化纤行业不仅要尽快调整供需结构,更需要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提高行业的原料自给率和纤维品种的差别化率,在新的需求机遇来临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赵向东告诉记者,“化纤行业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提高原料的自给率,更要努力拓展原料的空间,不光是从石油和土地要资源,还要努力发展一些新型的纤维为纺织工业提供原料。”
对于化纤发展新型纤维,增加纺织工业原料供给,赵向东表示:“化纤行业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围绕四大产品,首先是常规产品的优质化,第二是高性能纤维,第三是生物质纤维,第四再生纤维。围绕这四大方向化纤行业一方面将通过装备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纤维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行业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建立以市场应用为龙头的,全产业链的系统协作开发,加大与制造企业、印染企业,包括一些产品企业,进行合作,使我们好的纤维,好的织物能够得到消费者的应用。”
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合作已经在全纺织行业达成共识,对此赵向东代表化纤行业表态道:“纤维是纺织产业链的起点,只有纤维和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品牌创立相互促进,产生叠加效应,才能加快提升中国纺织行业的水平,提升产业的价值。我们化纤行业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不断推出新产品,与棉纺行业共同努力,托起中国纺织梦。”
短纤的春天
如今的终端纺织品市场中,化纤制品的份额越来越大,甚至在棉纺市场中,纯棉产品也已经不再是主流,各种类型的化学纤维,占据了棉纺行业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纯棉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纺织产品多样化的追求。一方面,化纤短纤产品性能的提高能够赋予终端产品更多风格和功能,市场流行趋势要求棉纺企业必须主动寻求化纤产品的机遇;另一方面,近几年来的‘棉价差问题’也迫使一些棉纺企业不得已尝试去使用化纤。”
从近几年化纤在棉纺行业的纤维使用量的变化也可以看到这一点。2008年棉花在棉纺行业的纤维用量是1000万吨~1100万吨,2012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900万吨。而同期化纤在棉纺行业的纤维使用量从2008年的838万吨上升到了2012年的1170万吨,2012年度化纤在棉纺行业的纤维使用量甚至超过了棉花达270万吨之多,可见棉纺行业为了规避棉花市场的各种弊端采用“弃棉转而使用化纤”的举措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一种现象,而且在未来的一两年这种现象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当前大量替代棉花的化学纤维中的主要品种是涤纶短纤、粘胶短纤、再生涤纶短纤,赵向东告诉记者这些纤维品种近年来在产能扩张、装备水平、产品开发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粘胶纤维是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主要品种,2012年我国产能已经达到310万吨,产量达273.3万吨,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21.44%。涤纶短纤在“十一五”期间,受多方面影响,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化纤其他主要品种,产能扩张缓慢,然而在高棉价差的契机下,涤纶短纤行业也迎来了春天,效益明显好转促使行业内外资本关注度持续上升,投资热情升温,2012年涤纶短纤产能有90余万吨投产,是前几年的总和,现在涤纶短纤总产能达700多万吨。
装备水平方面,粘胶短纤柔性化生产装置日臻成熟,国产化技术已形成年产3万吨、5万吨、6万吨、8万吨粘胶短纤维生产线,单线生产装置技术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涤纶短纤的生产装备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此之外二者的生产加工过程在能源消耗、物耗、排放、三废治理、产品质量提高、投资成本降低、运行成本下降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的进步也极大的促进了纤维的研发生产工作。
产品开发方面,化学短纤维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取得了诸多成果。粘胶主要开发的产品品种有莫代尔、纽代尔、丽赛、有色、高白、阻燃、竹浆、麻浆、竹碳、甲壳素、负离子、麦饭石、珍珠、空调纤维等多种差别化产品。涤纶短纤维主要也是围绕差别化方向进行产品开发,有仿棉、有色、中空、细旦、高强、超短、异截面、异收缩、双组分、低熔点、阳离子、荧光增白等品种,此外远红外、保暖、凉感、吸湿排汗、抗菌、抗紫外线、阻燃等功能化品种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出口+减产
虽然受益于棉花市场的替代效应,化学短纤维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但是事实证明这个春天似乎有点短暂。“受棉价影响,特别是2010年粘胶短纤、涤纶短纤出现了20年难遇的高利润。然而2011年四季度开始,行业进入调整期,由于下游需求不振,粘胶短纤、涤纶短纤和再生涤纶短纤行业运行也陷入困难局面。”赵向东告诉记者。
2013年1~4月份,直纺涤纶短纤维的报价均价基本在11036元/吨,除去原料PTA和MEG的价格和加工成本1000元/吨之外,每吨直纺涤纶短纤维的平均加工区间只有107元,赵向东说:“这个水平基本就处于亏损边缘了”。而粘胶短纤平均加工区间也仅仅只有61元/吨,扣除税金和三项费用,企业实际上是亏损的。赵向东分析指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料价格下降以及行业自身运行特点的变化。
PCI纤维咨询公司中国市场总监陈九妹认为,“化纤价格的下降不可避免的是由于石油价格下降引起的。然而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也看到了,从涤纶上游的原料一直到涤纶,都有大量的投资。所以我认为涤纶供应过剩也是导致其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陈九妹又指出:“2012年的情况来看,涤短下跌的情况要比长丝好一些,这主要归功于棉花价格的支撑作用,但最近的一个趋势是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又开始疲软,而且非常疲软。”
陈九妹告诉记者:“2012年化纤的整个库存达到需求量的70%,由于投资还在不断进行当中,所以再过几年,在整个系统库存有效降低之前,我认为可能的库存水平要超过实际用量的1.4倍。”她认为“中国需要出口,也需要减产”。
唯一不变的主题
面对巨大的产能压力和需求不足的矛盾,中国化纤行业不仅要尽快调整供需结构,更需要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提高行业的原料自给率和纤维品种的差别化率,在新的需求机遇来临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赵向东告诉记者,“化纤行业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提高原料的自给率,更要努力拓展原料的空间,不光是从石油和土地要资源,还要努力发展一些新型的纤维为纺织工业提供原料。”
对于化纤发展新型纤维,增加纺织工业原料供给,赵向东表示:“化纤行业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围绕四大产品,首先是常规产品的优质化,第二是高性能纤维,第三是生物质纤维,第四再生纤维。围绕这四大方向化纤行业一方面将通过装备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纤维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行业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建立以市场应用为龙头的,全产业链的系统协作开发,加大与制造企业、印染企业,包括一些产品企业,进行合作,使我们好的纤维,好的织物能够得到消费者的应用。”
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合作已经在全纺织行业达成共识,对此赵向东代表化纤行业表态道:“纤维是纺织产业链的起点,只有纤维和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品牌创立相互促进,产生叠加效应,才能加快提升中国纺织行业的水平,提升产业的价值。我们化纤行业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不断推出新产品,与棉纺行业共同努力,托起中国纺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