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中的“放”与“收”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_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园对中班美术活动“美丽的‘碎蛋壳’花纹”进行了一课多研。虽然几位教师在方案的设计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效果却大相径庭。下面我对两类教师几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作一些比较分析。
  片段一:破碎的蛋壳
  活动一开始,教师A就发给幼儿人手一个事先敲过的熟鸡蛋,让幼儿看看、说说在已破碎的蛋壳上发现了什么。大多数幼儿说蛋壳的表面是黄色的,蛋壳的里面是白色的(其实是蛋白)……很长时间过去了,幼儿并没有把关注点落到碎蛋壳的花纹上。
  教师B则是在活动开始时发给幼儿每人一个完好的鸡蛋,让幼儿自己将蛋壳敲碎,然后注意观察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动手操作时自然就发现蛋壳碎了。出现了很多花纹。这些花纹有的像乌龟背壳,有的像闪电,有的像玻璃裂纹……
  分析:教师A在组织活动之前已将蛋壳敲碎,让幼儿直接观察破碎的蛋壳,看似准备得很充分,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相反,教师B让幼儿自己敲敲、摸摸、看看,既增强了活动的兴趣,又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而且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发现了碎蛋壳上的花纹。所以,教师的包办代替不如放手让幼儿亲历其中的变化,后者可使幼儿观察得更仔细。
  片段二:给“花瓶”刷色
  为了让幼儿观察到油水分离的现象,教师A采用的方法是自己示范用水粉颜料给成品画“花瓶”刷色,要求幼儿观察刷色后“花瓶”花式的变化。结果,个别观察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发现了油水分离的现象,而大部分幼儿因没有来得及细细思考,并没有马上发现油水分离现象。
  教师B则是在交代作画步骤后,便放手让幼儿作画了。在刷色过程中,有的幼儿大胆地来回刷色,很快便发现了油水分离现象;有的幼儿小心翼翼,企图绕开每一条由蜡笔画出的“碎蛋壳”线条,生怕遮住了“碎蛋壳”花纹。此时,教师提醒幼儿“连着花纹一起刷刷看”。结果幼儿一尝试马上发现了油水分离的现象。
  分析:幼儿的能力有强有弱,教师操作、幼儿集体同步思考的方式,很可能导致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的思考代替了大部分幼儿的思考,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要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操作,教师可作一些适时适宜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每一位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片段三:作画材料的提供
  在幼儿作画前,教师A将蜡笔、调好的水粉颜料等一股脑儿地放在了幼儿面前,有些幼儿拿起“花瓶”轮廓图,一会儿看看水粉盘、一会儿拿起蜡笔,不知如何下手。
  教师B则先为幼儿准备了蜡笔,然后去巡回观察指导,等到大部分幼儿用蜡笔画完“碎蛋壳”花纹后,再向幼儿提供调好的水粉颜料。于是,幼儿的操作有条不紊。
  分析:中班幼儿的自主能力还比较弱,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完全放手并拿出所有的作画材料,幼儿可能并不知道该先用什么后用什么,作画时会缺乏计划性与目的性。教师B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提供作画材料,既保证了幼儿的有序操作,又便于指导。
  美术活动中,教师既要做到“放”,保证幼儿有充分的自我探索、自主发现的机会,又要适当地“收”,使幼儿在活动中目标明确、少走弯路。总之,只有“收”“放”结合,恰到好处,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充分发展。
其他文献
在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金陵,在碑亭巷,一个经营文房四宝的四川人在这里默默耕耘了二十余年。“润宝斋美术馆”地处新街口,南接十竹斋,北连省美术馆,被南京图书馆和总统府环抱,当年的选址或许无意,但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都让这个美术馆平添几分温润的书卷气。我们采访那天到达时,“润宝斋美术馆”的负责人杨静已经在等候我们了。刚开始交流,杨静就谦虚地说自己来自农村,亏得我们并不摄像,否则他会紧张的,我们笑了,他的话
感恩是一辈子的承诺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已经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家里便送他到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去念书。  村子被一条不大不小的河贯穿。他的家住在河的一边,学校却在小河的另一边。河上没有一座桥。他想:现在是夏天,可以每天游过河去,可到了冬天该怎么办呢?  开学第一天,他背着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书包,一路小跑,来到了河边。脱下了衣服,他刚想往水里跳,只听到河的对面传来一声沙哑而又洪亮的声音:“娃儿,
本文在对我国城市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大量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分析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认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