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高校中发生的一连串危机事件,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而危机小组的构建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预防危机发生,减少危机损失,提高危机决策质量,使危机管理工作忙而有序,提高高校危机管理的处理能力。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小组;新闻发言人
【中图分类号】G640
一、高校危机管理小组定义
高校危机管理小组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小组,负责做出宣布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预案与恢复计划等重大决策和决定。危机管理小组同时又是智囊团,它由各种对危机管理情况十分了解并针对特殊个案做出评估的专门人才所组成。其目的是负责协调及运用校内及校外的各种资源,降低危机事件对学校及师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危机管理小组构建的必要性
(一)高校管理者危机管理理念滞后
目前,校园危机呈现出综合性、突发性和持久性的特点,而部分管理者仍依靠个人经验、学识和个性来处理危机事件,管理方式仍着重于补救式的事后管理,缺乏权威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高校师生危机意识薄弱
对于高校而言,主要表现为危机意识宣传教育不足、缺乏实践性的危机应对课程,如生存训练、应急培训、预案演练等。
(三)高校危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当前,高校危机管理机构多是临时性松散的领导小组,往往是为了应付危机而临时组建,缺乏常设性的校园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当前高校危机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缺乏危机的日常性预防与监测,也没有规定和落实危机管理相应的权限职责。
(四)高校危机预防与应对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还没有树立健全的校园安全观,在校园危机事件处理实践中参与者只有高校自身,缺乏多方面的支持,应急力量明显不足。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通常是“临阵磨枪,仓促应战”,事后也没有对危机处理做经验总结,缺乏一个长效的危机应对机制。
(五)高校危机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不畅通
目前,高校没有建立及时、准确、全面、透明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信息难以实现互通和共享。
综上所述,高校建立一个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是必要而又迫切的,这事关学校的教学秩序、声誉、公众满意度等各方面的问题。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危机的预防、应对、及反馈,才能更好的化解危机。
三、高校危机管理小组的构成、选择标准及职能
(一)高校危机管理小组的构成
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借助和发挥多方力量,需要高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具体应分为以下几类人员:
1)组织领导者
由校级领导或各二级学院导担任,有利于在危机紧要关头作出权威决策,有利于计划执行中的人员协调与资源整合,使计划得到最坚决最彻底的贯彻。
2)公关专业人员
高校危机管理对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较高,专业公关人士的加入有助于管理程序的优化和棘手问题的处理。譬如,媒体访谈、新闻发布会、形象宣传等专业性较强的任务,公关人员显然比其他成员更得心应手。
3)行政后勤支持人员
行政后勤支持人员要通过高效、规范的工作,即使传达上下、内外信息,协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调配人、财、物资源,尤其要事无巨细地做好诸如记录、存档、会议安排等大量日常工作。
4)律师或法律顾问
对影响较为严重,涉及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害的危机,团队中拥有一位精通业务的律师至关重要。在高校中,律师团队可以由法律系的教师组成。这样不仅一方面可以确保团队决策和行为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各方舆论压力中,寻找法律支持,树立权威话语。
5)财务主管
这有利于危机管理成本的控制,避免陷入危机“黑洞”——赔了夫人又折兵。
6)新闻发言人
作为高校新闻发言人,其职能对内表现在借助校内媒介定期或不期地对校内成员公开校务,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同时架起校园沟通桥梁,把来自校园内各方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学校,保证信息通畅,搭建信息互动平台;其对外职能表现在借助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外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客观、准确校园新闻信息,严格按照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创造一个公正、公开、透明的新闻发布环境,主动开展舆论监督,积极应对出现的高校负面谣言,维护高校校园的稳定,适度、真实地宣传学校的业绩和积极的举措,树立高校在社会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提升公信度,保障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高校危机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
主要从以下三个标准考察高校危机管理小组的构成人选
1)知识:小组成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危机管理知识、组织运作知识、媒体应对知识、法律知识、公共关系知识,他们聚集在一起即可形成一个知识互补、共享的管理团队,以有利于研究、评判危机,并能以此为基础作出科学决策。
2)技能:小组成员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技能、协调技能、沟通技能、及使用必要科技手段的技能,彼此之间精诚合作,成为化解危机的中坚力量。
3)特质:必须具备有利于应对危机的人格特质,譬如能够承受巨大压力的心理素质、善于倾听和对话的人格修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灵活应变等。
(三)高校危机管理小组的职能
高校危机管理小组,作为高校内的一个常设机构,它贯穿于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它处于管理危机的核心地位,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在危机前,他们是危机管理的谋划者,全面、清楚地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情况进行全面预测,制定危机公关的具体策略和步骤,形成易于执行的固定模式。
在危机中,随着危机的变化和发展,他们根据情况,组织其它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应对危机,监督有关公关策略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及危机发生时负责危机全面管理工作的具体协调指挥和政策咨询。
危机后,他们还要进行危机恢复和评价管理,从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进危机管理。找出学校管理中的漏洞,写出改进意见报告给上级领导,以备参考。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吕克.危机管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2]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
[3]赵中建、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的体系构建[N].教育信息报,2004年3月2日.
[4]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黄振球.校园危机管理[J].教师天地第82期,台北教师研习中心,2003.
[6]邱毅.全面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J].经济前瞻,200l,0l.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小组;新闻发言人
【中图分类号】G640
一、高校危机管理小组定义
高校危机管理小组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小组,负责做出宣布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预案与恢复计划等重大决策和决定。危机管理小组同时又是智囊团,它由各种对危机管理情况十分了解并针对特殊个案做出评估的专门人才所组成。其目的是负责协调及运用校内及校外的各种资源,降低危机事件对学校及师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危机管理小组构建的必要性
(一)高校管理者危机管理理念滞后
目前,校园危机呈现出综合性、突发性和持久性的特点,而部分管理者仍依靠个人经验、学识和个性来处理危机事件,管理方式仍着重于补救式的事后管理,缺乏权威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高校师生危机意识薄弱
对于高校而言,主要表现为危机意识宣传教育不足、缺乏实践性的危机应对课程,如生存训练、应急培训、预案演练等。
(三)高校危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当前,高校危机管理机构多是临时性松散的领导小组,往往是为了应付危机而临时组建,缺乏常设性的校园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当前高校危机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缺乏危机的日常性预防与监测,也没有规定和落实危机管理相应的权限职责。
(四)高校危机预防与应对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还没有树立健全的校园安全观,在校园危机事件处理实践中参与者只有高校自身,缺乏多方面的支持,应急力量明显不足。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通常是“临阵磨枪,仓促应战”,事后也没有对危机处理做经验总结,缺乏一个长效的危机应对机制。
(五)高校危机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不畅通
目前,高校没有建立及时、准确、全面、透明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信息难以实现互通和共享。
综上所述,高校建立一个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是必要而又迫切的,这事关学校的教学秩序、声誉、公众满意度等各方面的问题。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危机的预防、应对、及反馈,才能更好的化解危机。
三、高校危机管理小组的构成、选择标准及职能
(一)高校危机管理小组的构成
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借助和发挥多方力量,需要高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具体应分为以下几类人员:
1)组织领导者
由校级领导或各二级学院导担任,有利于在危机紧要关头作出权威决策,有利于计划执行中的人员协调与资源整合,使计划得到最坚决最彻底的贯彻。
2)公关专业人员
高校危机管理对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较高,专业公关人士的加入有助于管理程序的优化和棘手问题的处理。譬如,媒体访谈、新闻发布会、形象宣传等专业性较强的任务,公关人员显然比其他成员更得心应手。
3)行政后勤支持人员
行政后勤支持人员要通过高效、规范的工作,即使传达上下、内外信息,协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调配人、财、物资源,尤其要事无巨细地做好诸如记录、存档、会议安排等大量日常工作。
4)律师或法律顾问
对影响较为严重,涉及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害的危机,团队中拥有一位精通业务的律师至关重要。在高校中,律师团队可以由法律系的教师组成。这样不仅一方面可以确保团队决策和行为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各方舆论压力中,寻找法律支持,树立权威话语。
5)财务主管
这有利于危机管理成本的控制,避免陷入危机“黑洞”——赔了夫人又折兵。
6)新闻发言人
作为高校新闻发言人,其职能对内表现在借助校内媒介定期或不期地对校内成员公开校务,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同时架起校园沟通桥梁,把来自校园内各方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学校,保证信息通畅,搭建信息互动平台;其对外职能表现在借助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外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客观、准确校园新闻信息,严格按照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创造一个公正、公开、透明的新闻发布环境,主动开展舆论监督,积极应对出现的高校负面谣言,维护高校校园的稳定,适度、真实地宣传学校的业绩和积极的举措,树立高校在社会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提升公信度,保障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高校危机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
主要从以下三个标准考察高校危机管理小组的构成人选
1)知识:小组成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危机管理知识、组织运作知识、媒体应对知识、法律知识、公共关系知识,他们聚集在一起即可形成一个知识互补、共享的管理团队,以有利于研究、评判危机,并能以此为基础作出科学决策。
2)技能:小组成员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技能、协调技能、沟通技能、及使用必要科技手段的技能,彼此之间精诚合作,成为化解危机的中坚力量。
3)特质:必须具备有利于应对危机的人格特质,譬如能够承受巨大压力的心理素质、善于倾听和对话的人格修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灵活应变等。
(三)高校危机管理小组的职能
高校危机管理小组,作为高校内的一个常设机构,它贯穿于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它处于管理危机的核心地位,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在危机前,他们是危机管理的谋划者,全面、清楚地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情况进行全面预测,制定危机公关的具体策略和步骤,形成易于执行的固定模式。
在危机中,随着危机的变化和发展,他们根据情况,组织其它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应对危机,监督有关公关策略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及危机发生时负责危机全面管理工作的具体协调指挥和政策咨询。
危机后,他们还要进行危机恢复和评价管理,从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进危机管理。找出学校管理中的漏洞,写出改进意见报告给上级领导,以备参考。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吕克.危机管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2]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
[3]赵中建、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的体系构建[N].教育信息报,2004年3月2日.
[4]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黄振球.校园危机管理[J].教师天地第82期,台北教师研习中心,2003.
[6]邱毅.全面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J].经济前瞻,200l,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