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一次性就业率逐年降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社会需求不足,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获取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对应等。通过市场抽样调查分析,文章提出加强学历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获取之间的衔接与对应,并建议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以便最大程度地缩短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磨合期。
[关键词]高职 一次性就业率 失业率 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李杨威(1963- ),男,河北保定人,天狮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管理和高职就业。(天津 3017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151-02
一、前言
2007年5月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成人高等学校444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专科)院校1147所,可见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扩招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以有效的产学结合做支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初具特色的专业。有一批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得到了很高的认同度。然而,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尽相同,鄙薄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许多人把高等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甚至“末流教育”,认为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途”,加上不少家长望子成龙,认为只有上大学才算成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上表这组来自于教育部的数字非常直观地表明,大学毕业初期失业率较高,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初期高失业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初期高失业率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就业难在宏观上是市场容量问题
1.市场容量不足是社会转型和改革的附属问题。近10年来,每1%的经济增长创造出来的非农就业岗位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1/3,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的中小企业太少。例如:日本有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平均19个人在一个企业,而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仅有350万个,平均400个人在一个企业。
2.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却明显下降:毕业生供需比例从2005年1∶0.93下降到2006年1∶0.83。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社会可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增长与岗位增多不成比例的矛盾加剧。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在微观上是教育体系问题的集中体现
1.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是高职发展体系中最为严重的问题,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困难。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教育体制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模式,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目前,高职学生就业是逐步实现市场化了,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我国传统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专业和课程设置脱离实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育未能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高职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矛盾更加突出。高职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较低,原因是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
(三)高职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问题
失业的高职学生以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居多,他们没有具备某种职业的能力和资格。人才市场上学历的高低已不再是企业招聘的唯一标准,大多数用人单位更注重所招聘員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想顺利走向市场、步入企业,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到企业中才能直接顶岗。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最近,我们通过对不同高职院校500名高职在校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资格证书位于影响学生择业重要因素的第四位(详见图1);只有23%的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证书,16%的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证书的颁证机构(详见图2);有近50%的在校生还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详见图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职学生毕业后失业已不是个别现象,就业与诸多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已经演化为社会问题,市场的供需和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协调。从根源上处置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困境,要从症结上内外兼修,政府和市场明确定位,形成良性互动。在高等教育体制中要建立健全与就业市场对接的机制。在明确高等教育是公共物品的性质和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要强化与就业市场的关联机制。此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就业政策有待完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加强。全社会和高职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改变。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当前,高职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
高职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不是多了,而是不够。但如果较大规模的高职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高职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帮助高职毕业生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校方应该确信,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用人单位对技能需求变化的最新信息,并且愿意将相关技能培训引入到现存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途径中,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另外,在我国,90%以上的高职教师不具备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这种现象亟待解决。传统上,企业雇主和工会(国内很少提工会)很少参与到年轻人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这个转变过程中来,我们必须找到使企业深入广泛参与就业培训的方法和途径,一些中小企业雇主的介入也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此外,校方应加大对就业培训和指导的预算,扩大和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及咨询服务,聘请有经验的职业规划师担任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都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大为改观。
[参考文献]
[1]梁吉生.张伯苓的大学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2]张安宁.试论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教育与职业,2006(7).
[3]马树超.上海新一轮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其对策调整[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4]谭啸天,胡文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学院学历教育教学改革衔接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7(3).
[5]林萍,谢英.试行高职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6]王玫武.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启示[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3).
[7]汪波, 文怡.天津市高级技术人才的供需缺考预测[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3(9).
[关键词]高职 一次性就业率 失业率 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李杨威(1963- ),男,河北保定人,天狮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管理和高职就业。(天津 3017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151-02
一、前言
2007年5月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成人高等学校444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专科)院校1147所,可见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扩招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以有效的产学结合做支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初具特色的专业。有一批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得到了很高的认同度。然而,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尽相同,鄙薄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许多人把高等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甚至“末流教育”,认为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途”,加上不少家长望子成龙,认为只有上大学才算成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上表这组来自于教育部的数字非常直观地表明,大学毕业初期失业率较高,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初期高失业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初期高失业率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就业难在宏观上是市场容量问题
1.市场容量不足是社会转型和改革的附属问题。近10年来,每1%的经济增长创造出来的非农就业岗位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1/3,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的中小企业太少。例如:日本有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平均19个人在一个企业,而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仅有350万个,平均400个人在一个企业。
2.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却明显下降:毕业生供需比例从2005年1∶0.93下降到2006年1∶0.83。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社会可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增长与岗位增多不成比例的矛盾加剧。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在微观上是教育体系问题的集中体现
1.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是高职发展体系中最为严重的问题,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困难。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教育体制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模式,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目前,高职学生就业是逐步实现市场化了,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我国传统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专业和课程设置脱离实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育未能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高职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矛盾更加突出。高职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较低,原因是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
(三)高职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问题
失业的高职学生以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居多,他们没有具备某种职业的能力和资格。人才市场上学历的高低已不再是企业招聘的唯一标准,大多数用人单位更注重所招聘員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想顺利走向市场、步入企业,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到企业中才能直接顶岗。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最近,我们通过对不同高职院校500名高职在校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资格证书位于影响学生择业重要因素的第四位(详见图1);只有23%的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证书,16%的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证书的颁证机构(详见图2);有近50%的在校生还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详见图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职学生毕业后失业已不是个别现象,就业与诸多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已经演化为社会问题,市场的供需和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协调。从根源上处置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困境,要从症结上内外兼修,政府和市场明确定位,形成良性互动。在高等教育体制中要建立健全与就业市场对接的机制。在明确高等教育是公共物品的性质和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要强化与就业市场的关联机制。此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就业政策有待完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加强。全社会和高职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改变。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当前,高职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
高职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不是多了,而是不够。但如果较大规模的高职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高职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帮助高职毕业生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校方应该确信,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用人单位对技能需求变化的最新信息,并且愿意将相关技能培训引入到现存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途径中,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另外,在我国,90%以上的高职教师不具备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这种现象亟待解决。传统上,企业雇主和工会(国内很少提工会)很少参与到年轻人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这个转变过程中来,我们必须找到使企业深入广泛参与就业培训的方法和途径,一些中小企业雇主的介入也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此外,校方应加大对就业培训和指导的预算,扩大和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及咨询服务,聘请有经验的职业规划师担任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都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大为改观。
[参考文献]
[1]梁吉生.张伯苓的大学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2]张安宁.试论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教育与职业,2006(7).
[3]马树超.上海新一轮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其对策调整[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4]谭啸天,胡文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学院学历教育教学改革衔接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7(3).
[5]林萍,谢英.试行高职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6]王玫武.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启示[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3).
[7]汪波, 文怡.天津市高级技术人才的供需缺考预测[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