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约翰·高尔斯华绥作品的最大魅力在于他善于运用笔触,以其温和的方式触及人们对于社会,以及对于生活最为本质的怀疑与不满,他的“温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缺少的一种品质,他的创作风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庄园》以离婚官司作为了故事的象征性交点,通过这个交点将两代人的思想分歧延展开来,在过去与现在的困境当中,展现时代的危机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并且经过比较与碰撞,隐射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忧思,以及对于变革的焦虑。
关键词:约翰·高尔斯华绥 社会伦理 时代意识 反思
作为英国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文学家,约翰·高尔斯华绥以其现实主义的写作特征常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大师,同时他也是英国爱德华时代“文学三巨头”之一。高尔斯华绥一生创作了众多的小说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描写家族系列的《福尔赛世家》,因为这部作品,高尔斯华绥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蜚声海内外,享有了世界性的盛誉。
一
目前在中国,虽然已经有很多译者将高尔斯华绥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对其进行研究,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对高氏的研究还在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相比于对其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研究上,国内专门研究高尔斯华绥的人还比较少,研究成果也较为浅薄,大部分研究者都将研究对象放在他的《福尔赛世家》上,重点研究《福尔赛世家》以及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有产者》中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对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物质”意识做了详细的解读,同时也分析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不同写作手法。而从世界范围内看,高尔斯华绥一直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出现在西方批评家的眼中,在西方批评界,批评家将高尔斯华绥看作是一座难以触及的冰山,虽然他的作品很优秀,但对于他的研究大部分也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开始的,高尔斯华绥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二年便与世长辞,从此之后,关于他以及他作品的神秘面纱才被人慢慢揭开。总体来说,不管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范围来说,对高尔斯华绥的研究都还不详尽,呈现出较为片面的特点。本文将从《庄园》中所体现出的时代意识分析这部作品对英国伦理秩序的反思与批判。
正如研究高尔斯华绥生平的传记作者杜德利·巴尔克所认为的那样,高尔斯华绥作品的最大魅力在于他善于运用笔触以温和的方式,触及人们对于社会以及对于生活最为本质的怀疑与不满,同时,安德斯·奥斯特林也曾经指出从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批判精神是不同于任何其他作家的批判风格的,他的“温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缺少的一种品质,他的创作风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高尔斯华绥的《庄园》是他创作早期的一部中篇小说,于1907年出版发行,在这之前,他的另一部小说《有产者》已经被人广泛熟知,为他在英国文坛争得了一席之地。《庄园》相比于高尔斯华绥其它小说作品,并没有取得特别辉煌的成就,但是,当时著名文豪爱德华·加奈特却对这部小说赞赏有加,并认为这部作品是高尔斯华绥最为精美的一部小说。在这部作品里,高尔斯华绥本来是打算将情节设置成与福尔赛家族紧密联系的整体,但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他却笔峰一转,把人物与情节都转向了另一方面,进行了新的创作经历,开始向读者讲述“潘狄斯”的故事,描述潘狄斯作为乡绅世家的荣辱兴衰过程。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转笔,使得高尔斯华绥的文学事业进入了另一个创作高峰。
二
《庄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维多利亚末期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乡绅潘狄斯一家在1891年由于一场离婚官司出现了家族危机,这件事不仅闹得满城风雨,而且还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面临破裂,经过一系列曲折的过程,最后虽然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与促使下,潘狄斯一家人勉强维系了大团圆的局面,也基本保住了家族的体面,但经过这样一场风波却折射出了在现代文明悄然发展下,传统庄园文明已经不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现代精神生活产生出了间隙与隔阂,传统与现代之间已经开始横亘着裂痕。在这部小说中,因为潘狄斯家族的特征而命名的“潘狄斯病”作为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始终贯穿着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这种病不仅是潘狄斯家族所特有,而是一种时代与社会的通病,在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时期,夹缝时代的人们将这样的社会病症完全展现在读者眼前,读者可以从中读出那个时代的人们独特的精神状况。通过细读小说我们可以发现,高尔斯华绥在小说中以离婚官司作为了故事的象征性交点,通过这个交点将两代人的思想分歧延展开来,在过去与现在的困境当中展现时代的危机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并且经过比较与碰撞,隐射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忧思,对于变革的焦虑。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对现状的描述以及对于未来的设想,高尔斯华绥精心构思出了一幅精美的时代画卷,通过这幅画卷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危难交织的时代里的世相万千。
三
卡尔·雅斯贝斯是20世纪德国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曾在他的哲学著作《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提出“时代意识”的概念。雅斯贝斯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意识,通过时代意识的延续,这种精神困境可以警醒时代观察者时常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并且在对过去和现在的沉思当中预见未知的将来,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的重要理论。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存在理论来分析高尔斯华绥的《庄园》。在《庄园》里,高尔斯华绥把患有“潘狄斯病”的人都定义成了“浅薄的人”,在小说中,虽然这些人一直在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总是错误的,如此一来,他们不但耗费了大量的苦力,还饱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与此同时,这些“患者”还患有另外两种让人十分憎恶的病症,即小说中所提到的“奢靡”与“欺骗”。在潘狄斯家族中,小潘狄斯一直沉溺于奢靡的感情生活中无法自拔,相比于奢靡的小潘狄斯,老潘狄斯则更具“欺骗性”,他自欺欺人地履行着人们眼中所谓的道德,在欺人与自欺中尽着自己“道德上的义务”,这一点极具讽刺性。虽然这对父子过着不同的生活,但他们都饱受精神煎熬,他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有着理解错误,并且在经过错误的处理之后导致了更多的痛苦。通过发生在这个小庄园里的矛盾冲突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时代都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出现在潘狄斯庄园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发生在传统与现代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冲突与碰撞。 小说的开篇作者布置了一场宴会,在这场宴会中,庄园主人老潘狄斯正襟危坐,单是从作者对他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这是个恪守传统道德准则的“守旧派”,在老潘狄斯眼里,传统道德正被日益膨胀的自我主义所湮没,因此,他极为痛恨自我主义,并且喜欢当众对这种思想进行批判,对自我主义者进行抨击。而他唯一信守的就是努力维持庄园的简单、充实与健康,这不仅是他的全部生活,更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是传统价值观念的恪守。但是,就在老潘狄斯修身慎行坐守自己的江山时,他的儿子乔治却闹出了丑闻,这种丑闻在老潘狄斯看来简直是不道德至极,它有如当头一棒给了老潘狄斯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在丑闻下,老潘狄斯一直恪守的阶级虚荣心与优越感一触即溃。对于这种不道德的“自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曾经在其论著中谈到,虽然英国人常常标榜自己生而自由,但是它的社会结构却并不是自由的。任何社会形态都需要强制力来获得凝聚力,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英国社会作为“金字塔”式的结构形态,处于各个阶层的人们通过强制的道德手段使自己严格自律,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道德秩序的必然要求。因此,《庄园》中的老潘狄斯才会把自己关在庄园里,并且无怨无悔地实践着这种所谓的道德上的义务,同时,传统庄园文明在遭到现代文明的不断侵袭时,老潘狄斯尽自己最大努力奋力抵抗着。
但是,更让老潘狄斯感到头疼的是该如何将儿子的丑事平息。在他的观念当中,社会伦理道德是一种理性的约束,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这种规约,所以当儿子乔治在犯下有违社会道德的行为时,老潘狄斯认为他简直不可饶恕,更何况儿子的这种所作所为跟自己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儿子犯了错误,父亲同样要背负沉重的舆论压力,并且这种丑闻会把世世代代的荣耀一扫而尽。而对乔治进行管制的唯一方法就是撤销他的长子继承权,断其花销,使其失去经济能力,如此才能使他回到庄园过安分守己的生活。但是,如若真的用这样一种威胁的方法强行对儿子进行管制的话,那么父子之情很可能就会从此决裂,一个本来圆满的家庭就会分崩离析。类似的情节在高尔斯华绥的另一部小说《福尔赛世家》中也有展现,在那里,老乔里恩由于儿子出现了外遇而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这种做法看上去似乎很“理性”,但是,从深层次细想我们可以知道,为了保住名誉与地位这些虚荣的东西,连最无私的亲情都可以抛弃,这种所谓的“理性”有何意义呢?
老潘狄斯总是在倡导“理性”,并且时常自我吹捧,但实际上,他这种自负情结却从来不曾得到家人的认同。虽然他与他的妻子看上去相濡以沫几十年,但是真实的婚姻生活却味同嚼蜡毫无生趣。由于在处理儿子私生活的事情上,老潘狄斯与妻子产生了分歧,一向温顺的妻子离他而去,从而使得老潘狄斯沦为了笼中鸟,他被囚禁在了虚荣与权威中,自欺欺人地面对一切本不必要的冲突。随着老潘狄斯心中一直信奉的庄园文明逐渐走向灭亡,他的这种理想也在日趋衰落,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已经日渐远去,他的庄园也慢慢幻灭成一座未经芟芜的花园,这似乎也在向我们证明,老潘狄斯所恪守的传统道德已经步入了危机,正在消失的时代意识正在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时代困惑所掩盖。在新的意识潮流中,乔治采取了顺应的态度,而老潘狄斯却拒绝变化,因此,两代人的意识冲突才会不断升级。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潘狄斯夫人,她是高尔斯华绥精心设计的理想的母亲形象,她不仅通情达理,温柔贤惠,陪伴老潘狄斯在庄园过了33年了无趣味的生活,更值得令人称赞的是在面对老潘狄斯对待儿子的行为时,她选择果断地站出来,愤愤地走出庄园,这次“出走”代表了潘狄斯夫人敢于大胆冲破传统意识的束缚,顺应时代发展的精神,她身上所体现出的“变革气质”是对社会进步的积极响应。
高尔斯华绥的创作正处在英国社会历史转型时期,他对英国社会伦理秩序的反思与批判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这是现代意识兴起时人们对于旧时代的怀疑与否定,体现出一种进步精神。高尔斯华绥通过对《庄园》中的故事进行生动讲述,刻画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这部小说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写作背后的深刻用意,映射出了处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英国社会诸多失衡的状况,对当时的社会秩序进行了温和的批判与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朱焰:《新理论视野中的高尔斯华绥》,《外语研究》,2011年第3期。
[2] 张华君:《论中西方现当代家族叙事》,《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 杨晓雅:《论高尔斯华绥〈庄园〉中的“潘狄斯病”》,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4] 乔双:《论〈福尔赛世家〉的异化主题》,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5] 王锐:《论高尔斯华绥转型期小说创作特征》,《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2期。
(黄丽娜,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约翰·高尔斯华绥 社会伦理 时代意识 反思
作为英国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文学家,约翰·高尔斯华绥以其现实主义的写作特征常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大师,同时他也是英国爱德华时代“文学三巨头”之一。高尔斯华绥一生创作了众多的小说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描写家族系列的《福尔赛世家》,因为这部作品,高尔斯华绥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蜚声海内外,享有了世界性的盛誉。
一
目前在中国,虽然已经有很多译者将高尔斯华绥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对其进行研究,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对高氏的研究还在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相比于对其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研究上,国内专门研究高尔斯华绥的人还比较少,研究成果也较为浅薄,大部分研究者都将研究对象放在他的《福尔赛世家》上,重点研究《福尔赛世家》以及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有产者》中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对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物质”意识做了详细的解读,同时也分析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不同写作手法。而从世界范围内看,高尔斯华绥一直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出现在西方批评家的眼中,在西方批评界,批评家将高尔斯华绥看作是一座难以触及的冰山,虽然他的作品很优秀,但对于他的研究大部分也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开始的,高尔斯华绥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二年便与世长辞,从此之后,关于他以及他作品的神秘面纱才被人慢慢揭开。总体来说,不管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范围来说,对高尔斯华绥的研究都还不详尽,呈现出较为片面的特点。本文将从《庄园》中所体现出的时代意识分析这部作品对英国伦理秩序的反思与批判。
正如研究高尔斯华绥生平的传记作者杜德利·巴尔克所认为的那样,高尔斯华绥作品的最大魅力在于他善于运用笔触以温和的方式,触及人们对于社会以及对于生活最为本质的怀疑与不满,同时,安德斯·奥斯特林也曾经指出从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批判精神是不同于任何其他作家的批判风格的,他的“温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缺少的一种品质,他的创作风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高尔斯华绥的《庄园》是他创作早期的一部中篇小说,于1907年出版发行,在这之前,他的另一部小说《有产者》已经被人广泛熟知,为他在英国文坛争得了一席之地。《庄园》相比于高尔斯华绥其它小说作品,并没有取得特别辉煌的成就,但是,当时著名文豪爱德华·加奈特却对这部小说赞赏有加,并认为这部作品是高尔斯华绥最为精美的一部小说。在这部作品里,高尔斯华绥本来是打算将情节设置成与福尔赛家族紧密联系的整体,但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他却笔峰一转,把人物与情节都转向了另一方面,进行了新的创作经历,开始向读者讲述“潘狄斯”的故事,描述潘狄斯作为乡绅世家的荣辱兴衰过程。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转笔,使得高尔斯华绥的文学事业进入了另一个创作高峰。
二
《庄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维多利亚末期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乡绅潘狄斯一家在1891年由于一场离婚官司出现了家族危机,这件事不仅闹得满城风雨,而且还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面临破裂,经过一系列曲折的过程,最后虽然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与促使下,潘狄斯一家人勉强维系了大团圆的局面,也基本保住了家族的体面,但经过这样一场风波却折射出了在现代文明悄然发展下,传统庄园文明已经不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现代精神生活产生出了间隙与隔阂,传统与现代之间已经开始横亘着裂痕。在这部小说中,因为潘狄斯家族的特征而命名的“潘狄斯病”作为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始终贯穿着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这种病不仅是潘狄斯家族所特有,而是一种时代与社会的通病,在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时期,夹缝时代的人们将这样的社会病症完全展现在读者眼前,读者可以从中读出那个时代的人们独特的精神状况。通过细读小说我们可以发现,高尔斯华绥在小说中以离婚官司作为了故事的象征性交点,通过这个交点将两代人的思想分歧延展开来,在过去与现在的困境当中展现时代的危机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并且经过比较与碰撞,隐射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忧思,对于变革的焦虑。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对现状的描述以及对于未来的设想,高尔斯华绥精心构思出了一幅精美的时代画卷,通过这幅画卷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危难交织的时代里的世相万千。
三
卡尔·雅斯贝斯是20世纪德国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曾在他的哲学著作《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提出“时代意识”的概念。雅斯贝斯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意识,通过时代意识的延续,这种精神困境可以警醒时代观察者时常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并且在对过去和现在的沉思当中预见未知的将来,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的重要理论。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存在理论来分析高尔斯华绥的《庄园》。在《庄园》里,高尔斯华绥把患有“潘狄斯病”的人都定义成了“浅薄的人”,在小说中,虽然这些人一直在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总是错误的,如此一来,他们不但耗费了大量的苦力,还饱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与此同时,这些“患者”还患有另外两种让人十分憎恶的病症,即小说中所提到的“奢靡”与“欺骗”。在潘狄斯家族中,小潘狄斯一直沉溺于奢靡的感情生活中无法自拔,相比于奢靡的小潘狄斯,老潘狄斯则更具“欺骗性”,他自欺欺人地履行着人们眼中所谓的道德,在欺人与自欺中尽着自己“道德上的义务”,这一点极具讽刺性。虽然这对父子过着不同的生活,但他们都饱受精神煎熬,他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有着理解错误,并且在经过错误的处理之后导致了更多的痛苦。通过发生在这个小庄园里的矛盾冲突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时代都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出现在潘狄斯庄园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发生在传统与现代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冲突与碰撞。 小说的开篇作者布置了一场宴会,在这场宴会中,庄园主人老潘狄斯正襟危坐,单是从作者对他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这是个恪守传统道德准则的“守旧派”,在老潘狄斯眼里,传统道德正被日益膨胀的自我主义所湮没,因此,他极为痛恨自我主义,并且喜欢当众对这种思想进行批判,对自我主义者进行抨击。而他唯一信守的就是努力维持庄园的简单、充实与健康,这不仅是他的全部生活,更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是传统价值观念的恪守。但是,就在老潘狄斯修身慎行坐守自己的江山时,他的儿子乔治却闹出了丑闻,这种丑闻在老潘狄斯看来简直是不道德至极,它有如当头一棒给了老潘狄斯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在丑闻下,老潘狄斯一直恪守的阶级虚荣心与优越感一触即溃。对于这种不道德的“自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曾经在其论著中谈到,虽然英国人常常标榜自己生而自由,但是它的社会结构却并不是自由的。任何社会形态都需要强制力来获得凝聚力,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英国社会作为“金字塔”式的结构形态,处于各个阶层的人们通过强制的道德手段使自己严格自律,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道德秩序的必然要求。因此,《庄园》中的老潘狄斯才会把自己关在庄园里,并且无怨无悔地实践着这种所谓的道德上的义务,同时,传统庄园文明在遭到现代文明的不断侵袭时,老潘狄斯尽自己最大努力奋力抵抗着。
但是,更让老潘狄斯感到头疼的是该如何将儿子的丑事平息。在他的观念当中,社会伦理道德是一种理性的约束,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这种规约,所以当儿子乔治在犯下有违社会道德的行为时,老潘狄斯认为他简直不可饶恕,更何况儿子的这种所作所为跟自己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儿子犯了错误,父亲同样要背负沉重的舆论压力,并且这种丑闻会把世世代代的荣耀一扫而尽。而对乔治进行管制的唯一方法就是撤销他的长子继承权,断其花销,使其失去经济能力,如此才能使他回到庄园过安分守己的生活。但是,如若真的用这样一种威胁的方法强行对儿子进行管制的话,那么父子之情很可能就会从此决裂,一个本来圆满的家庭就会分崩离析。类似的情节在高尔斯华绥的另一部小说《福尔赛世家》中也有展现,在那里,老乔里恩由于儿子出现了外遇而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这种做法看上去似乎很“理性”,但是,从深层次细想我们可以知道,为了保住名誉与地位这些虚荣的东西,连最无私的亲情都可以抛弃,这种所谓的“理性”有何意义呢?
老潘狄斯总是在倡导“理性”,并且时常自我吹捧,但实际上,他这种自负情结却从来不曾得到家人的认同。虽然他与他的妻子看上去相濡以沫几十年,但是真实的婚姻生活却味同嚼蜡毫无生趣。由于在处理儿子私生活的事情上,老潘狄斯与妻子产生了分歧,一向温顺的妻子离他而去,从而使得老潘狄斯沦为了笼中鸟,他被囚禁在了虚荣与权威中,自欺欺人地面对一切本不必要的冲突。随着老潘狄斯心中一直信奉的庄园文明逐渐走向灭亡,他的这种理想也在日趋衰落,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已经日渐远去,他的庄园也慢慢幻灭成一座未经芟芜的花园,这似乎也在向我们证明,老潘狄斯所恪守的传统道德已经步入了危机,正在消失的时代意识正在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时代困惑所掩盖。在新的意识潮流中,乔治采取了顺应的态度,而老潘狄斯却拒绝变化,因此,两代人的意识冲突才会不断升级。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潘狄斯夫人,她是高尔斯华绥精心设计的理想的母亲形象,她不仅通情达理,温柔贤惠,陪伴老潘狄斯在庄园过了33年了无趣味的生活,更值得令人称赞的是在面对老潘狄斯对待儿子的行为时,她选择果断地站出来,愤愤地走出庄园,这次“出走”代表了潘狄斯夫人敢于大胆冲破传统意识的束缚,顺应时代发展的精神,她身上所体现出的“变革气质”是对社会进步的积极响应。
高尔斯华绥的创作正处在英国社会历史转型时期,他对英国社会伦理秩序的反思与批判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这是现代意识兴起时人们对于旧时代的怀疑与否定,体现出一种进步精神。高尔斯华绥通过对《庄园》中的故事进行生动讲述,刻画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这部小说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写作背后的深刻用意,映射出了处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英国社会诸多失衡的状况,对当时的社会秩序进行了温和的批判与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朱焰:《新理论视野中的高尔斯华绥》,《外语研究》,2011年第3期。
[2] 张华君:《论中西方现当代家族叙事》,《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 杨晓雅:《论高尔斯华绥〈庄园〉中的“潘狄斯病”》,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4] 乔双:《论〈福尔赛世家〉的异化主题》,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5] 王锐:《论高尔斯华绥转型期小说创作特征》,《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2期。
(黄丽娜,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