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高考生物试题讲解策略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2017年全国高考Ⅲ卷理科综合第32题为例,介绍核心素养导向的高考生物试题讲解策略。试题讲解过程立足高考的考查要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考试题 讲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高三复习课教学的任务是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强化等,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特别是高考考场上的解题能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习题课教学策略。历年高考真题在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上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和代表性。因此,在进行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时,讲解高考真题是很重要的一环。同时,好的试题讲解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的试题讲解教学流程(图1),立足高考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要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实践效果很好。
  下面以2017年全国高考Ⅲ卷理科综合第32题为例,探讨高考试题的讲解策略。
  1 原题呈现
  己知某种昆虫的有眼(A)与无眼(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正常翅(E)与斑翅(e)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EE、②AAbbEE和③AABBee。假定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交换。
  (1)若A/a、B/b、E/e这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假设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
  (1)选择①×②、②×③、①×③三个杂交组合,分别得到F1和F2。若各杂交组合的F2中均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若出现其他结果,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
  (2)选择①×②杂交组合进行正反交,观察F,雄性个体的表现型。若正交得到的F.中雄性个体与反交得到的F1中雄性个体有眼/无眼、正常刚毛/小刚毛这两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均不同,则证明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2 试题特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高考评价体系,规定了高考生物科的考查内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表1)。对遗传现象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是生物学中考查学生素养、能力及思维水平的常见形式。本题以昆虫为实验材料,以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为背景,要求考生对自由组合定律及伴性遗传规律理解和运用(必备知识),并以此为载体要求考生设计相应的实验来探究或验证相关的遗传学现象,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关键能力),最终的落脚点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核心价值)。试题紧扣考纲要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经掌握有关遗传规律的基础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也已初步掌握关于遗传规律的运用方法,具备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但是本题开放性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探究性遗传实验的设计能力较薄弱,不能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规范答题等。因此,解答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4 教学目标
  本题的讲解教学设计为1个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试题立意及具体的学情状况,制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必备知识;通过遗传实验设计模型的建构,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规范答题的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
  5 教学过程
  5.1 读题审题,明确题意
  教师组织学生仔细读题、审题,提取关键信息,确定每一题的目的。第(1)问要求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第(2)问要求设计实验来验证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5.2 回归教材,找出原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联系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和教材中的类似原型。第(1)问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由组合定律,教材中的原型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第(2)问考查的是伴性遗传,教材上的原型是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5.3 巧妙转化,建立联系
  针对第一個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双杂合子自交法、测交法、单倍体育种法等。根据题干信息,本题宜选择双杂合子自交法:①×②可获得AaBbEE,①×③可获得AaBBEe,②×③可获得AABbEe,每个杂交组合都可以得到双杂合。教师将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如果F2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则证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若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则不会出现这个比例。若这三组均出现9:3:3:1的分离比,则说明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染色体上。此方法巧妙地将三对等位基因的问题转化为两两进行探究,将陌生问题与熟悉的知识建立联系,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使学生回忆辨别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的方法:①若未知显隐性则进行正反交,子代雌雄表现一致则位于常染色体上,表现不一致则位于X染色体上;②若己知显隐性,选择隐性雌性与显性雄性杂交,若后代出现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表现相同,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本题虽已知基因的显隐性,但A/a、B/b的显性基因位于两个品系上,宜采用正反交法。①×②正反交,统计子代个体雄性的表现型,预期正反交两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型均不相同,得出两对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的结论。   5.4理清思路,规范答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总结设计过程。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其他同学评价,教师进行纠错和总结。特别是针对预期结果和结论,有的学生不明白验证实验和探究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区别,教师要给予强调和指导。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评价、指导和纠正,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到规范答题。
  5.5讨论交流,发散思维
  本题开放性较强,解法多样,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寻找更多的解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如对第一个问题,有学生提到,可以想法得到AaBbEe,三对基因杂合自交,子代若出现8种表现型则证明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染色体上。对第二个问题,有学生思考出,用①(早)×②(8)杂交,得到的F1中如果雌性全为有眼,雄性全为无眼,则可证明A/a位于X染色体上;再用①(6)×②(早)杂交,得到的F.中如果雌性全为正常刚毛,雄性全为小刚毛,则可证明B/b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以上两组杂交组合均成立,则可证明A/a、B/b都位于X染色体上。
  5.6巩固提高,举一反三
  为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学生设计遗传学实验的能力,教师可提供几个同类型的试题,进行拓展延伸和变式训练,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变式训练1】已知玉米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
  【变式训练2】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你就上述实验,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2)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
  (♀)×
  (♂)。
  6 教学反思
  不同试题的素材、背景虽然不同,但考查的知识和能力都是相同的,在教材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原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关键能力,并教会学生在新情境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将教材知识应用于新情境的能力。
  高考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核心素养立意的高考题的变化趋势,如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第29题要求设计实验验证植物气孔导度减小的原因;2019年全国Ⅲ卷理综第29题要求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具有偏好性,第30题要求设计实验验证分离定律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专题训练。
  实验设计类题目的开放性和主观性较强,往往一题多解。例如,2019年全国高考Ⅲ卷理综第30题验证分离定律,至少有4种解法。学生掌握一种解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有无其他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实验设计题不同于非选择题中的填空题,需要回答的文字较多。作答时,学生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要尽量精炼文字,字迹工整。教师教学时,多进行此方面的要求和训练,培养学生用生物学专业术语科学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帆,郭学恒.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策略[J].中国考試,2019,(12):53-58.
  [2]杨珍,赵平耀.2017年全国高考Ⅲ卷理综32题的分析及教学建议[J].广西教育,2017,(10):154-155.
其他文献
在“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中,我们学到了不少基本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又各自包含着属于自己的结论,我们只要能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基本图形,就可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指导者,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成合作者。笔者所在学校的生物组率先采用了“学一议一展—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学”是指利用学案完成自主探究,“议”是指学生构建学习小组对学案进行交流讨论,“展”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评”是指各学习小组这间对学习成果的互评。现以人教新课标
连写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常会用到,同学们会解此类不等式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转眼几年过去了,动画片《天眼》中的小主人公香凌开始了充实而又忙碌的初中生活,这天的数学课上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晚上香凌开始认真地做老师留的课后作业,但由于最近上课总爱走神,香凌做作业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只好虚心地向甜筒请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
有关“有理数”这一章,考试都会考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认真看看刘老师的总结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世人都知道血液循环理论是威廉?哈维发现的,但其中不为人知的是,血液循环理论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不止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还经受了科学的检验、批判和完善。本文通过介绍威廉?哈维的生活背景和血液循环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而分析了血液循环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他的局限性,并从中探究其蕴含的科学思想。  关键词:血液循环理论 发现过程 影响及局限 科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R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本刊2010年第6期“触摸科学”栏目里我们曾见过一个神奇的气球(如图1),它被竹签穿透了还没有破.不过,鲁老师却有办法把它弄破.更让人吃惊的是,鲁老师所用的工具仅仅是橘予皮而已.不相信?那就来瞧瞧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
摘要:以“哺乳运动物的运动依赖多个系统的配合”专题复习为例,立足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创设生活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希沃教学助力手”课堂生成问题情境,发挥“问题串”在复习上的作用,教师借助板书形成有逻辑性的思维导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命健康,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和迁移。  关键词: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多元化 生活情境 问题串 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摘要:以“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为例,简述了教师利用简易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方案,将基本工具由“微观、抽象”的静态知识变为“可见、具体”的模拟活动,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探究;限制酶;DNA连接酶;核心素养;模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重实践”
摘要 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一课为例,通过“情境一探究一建构一展示”为教学模式,以情境为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建构、乐于展示,让学生的“学”落到实处,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 情境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还有浮于教学表面的存在,只关注教师的“教”,注重知识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