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绽放异彩,以其生动活泼、开阔视野、学有所得、切实有效得到学生的青睐。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创新,一次历史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使语文课堂光鲜亮丽,旧貌换新颜。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虽然高举课改的大旗,但形式单一,没有创新,导致学生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时代性,教学方法单一,限制学生自主创新,导致语文课堂缺乏生机,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要走出误区,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创造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让学生把课本里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自主地联系起来进行语文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话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参观访问活动、辩论会活动、编手抄报活动、演课本话剧活动等。这些活动让课堂百花齐放,春满枝头,春意盎然,因此,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大有作为,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提高,放飞希望,放飞智慧,放飞理想。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成为语文活动课的领军人物,成为语文课改的执行者。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课外活動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限定,从根本上解决语文课外活动课难以落实、难以坚持的问题。坚持就是胜利,语文课外活动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才能实现语文活动课的价值。
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具有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并转化为能力。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要侧重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因此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体现为学生指挥方遒、指点“江山”,这对于学生来讲语文活动课更具吸引力,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语文活动课要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教学话剧《威尼斯商人》、《陈毅市长》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话剧的独特魅力,可以开展配乐分角色朗读,或者是一次为话剧配画的比赛。这都需要学生在了解话剧人物的语言和性格特点的基础上,从人文精神方面进一步深化。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深入课本、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活灵活现地表演剧本。又如编手抄报、辩论会等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又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
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都是不同的,而多样的语文活动性正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发挥个性和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是一种求同思维,而语文活动课更要求学生发挥求异思维,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答案和结局。比如在《皇帝的新装》课本剧的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为其加上结尾。学生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写出了各种剧本,骗子的结局也各不相同。又如,“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的观点截然相反,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素质和能力。“演讲会”“故事会”等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语文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对学好语文很有信心。
开展语文活动课应注意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的总结、点评等,都需要教师努力,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与语文活动,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一定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语文活动课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将走进学生的心里,走向社会生活这片更广阔的天地,最终走向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中学语文教学之友.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虽然高举课改的大旗,但形式单一,没有创新,导致学生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时代性,教学方法单一,限制学生自主创新,导致语文课堂缺乏生机,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要走出误区,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创造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让学生把课本里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自主地联系起来进行语文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话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参观访问活动、辩论会活动、编手抄报活动、演课本话剧活动等。这些活动让课堂百花齐放,春满枝头,春意盎然,因此,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大有作为,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提高,放飞希望,放飞智慧,放飞理想。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成为语文活动课的领军人物,成为语文课改的执行者。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课外活動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限定,从根本上解决语文课外活动课难以落实、难以坚持的问题。坚持就是胜利,语文课外活动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才能实现语文活动课的价值。
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具有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并转化为能力。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要侧重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因此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体现为学生指挥方遒、指点“江山”,这对于学生来讲语文活动课更具吸引力,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语文活动课要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教学话剧《威尼斯商人》、《陈毅市长》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话剧的独特魅力,可以开展配乐分角色朗读,或者是一次为话剧配画的比赛。这都需要学生在了解话剧人物的语言和性格特点的基础上,从人文精神方面进一步深化。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深入课本、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活灵活现地表演剧本。又如编手抄报、辩论会等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又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
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都是不同的,而多样的语文活动性正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发挥个性和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是一种求同思维,而语文活动课更要求学生发挥求异思维,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答案和结局。比如在《皇帝的新装》课本剧的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为其加上结尾。学生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写出了各种剧本,骗子的结局也各不相同。又如,“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的观点截然相反,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素质和能力。“演讲会”“故事会”等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语文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对学好语文很有信心。
开展语文活动课应注意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的总结、点评等,都需要教师努力,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与语文活动,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一定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语文活动课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将走进学生的心里,走向社会生活这片更广阔的天地,最终走向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中学语文教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