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菌灵处理条件下内生真菌感染对羊草生长的影响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li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pichlo(e)内生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同时感染宿主禾草的现象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生真菌和某一单一人工接种的AMF对宿主禾草生长的影响,少有研究关注内生真菌和自然生境中AMF互作对宿主的影响.在盆栽试验条件下,本研究使用AMF专性抑制剂苯菌灵,形成有AMF、无AMF对照,探究Epchlo(e)内生真菌与AMF的互作对宿主羊草(Leymus chin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不添加苯菌灵条件下,内生真菌显著增加了AMF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同时显著增加了羊草的分蘖数、鲜叶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苯菌灵添加显著降低了AMF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且随其添加浓度的增加降低效果更显著;在高浓度苯菌灵添加条件下,感染内生真菌较不感染内生真菌羊草的生长优势消失.
其他文献
评估大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状况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及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北森林带为对象,从自然和人为干扰两个角度出发选择13个指标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标体系,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5年和2015年两个时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东北森林带生态脆弱性等级以潜在脆弱性、微度脆弱性和轻度脆弱性为主;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效应明显,脆弱性空间聚集以高-高聚集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北森林带边界区域;2005年和2015年区域生态脆弱性指数分别为2.33
为探索茶园化肥减施增效的新技术模式,通过盆栽实验,设置覆盖茶树修剪枝(T1)、单作大豆(T2)、覆盖茶树修剪枝并套种大豆(T3)和不做任何处理(CK),分析盆栽中的茶园土壤全磷(TP)、有效磷(AP)、全钾(TK)、速效钾(AK)、全氮(TN)、碱解氮(AN)、有机质含量,pH值和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探究覆盖茶树修剪枝与套种大豆交互作用下盆栽中的茶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响应规律.结果 表明:土壤TP、AP、AK以及酶活性对覆盖茶树修剪枝与套种大豆的交互作用响应显著;T3的TN
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生态用地格局变化和分异趋势对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生态状况指数模型等方法,探讨了近20年黄河流域生态用地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质量的变化.结果 表明:黄河流域不同生态用地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基础性生态用地占比最大(60.98%),保全性生态用地占比最少(4.77%),基础性和保全性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辅助性生态用地主要
栎实象是栎属植物最为重要的种实害虫,橡子品质的优劣与栎实象寄生密切相关.为探究栎实象“超寄生”危害与栎属植物果实特征的关系,并揭示其产卵策略及对后代的影响,进而为栎实象高效防控和抗性树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了5种常见栎属植物,分析每种植物种子的果长、果径、体积、壳厚、果形指数及虫口密度与栎实象产卵选择的关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果、单寄生果和超寄生果之间的大小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橡子内单寄生幼虫及超寄生幼虫重量差异性,并用线性回归拟合分析栎属植物果实特征对栎实象产卵偏好的影响.结果
防风固沙是我国北方防沙带主要生态功能,对于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本文以北方防沙带东部的内蒙古防沙带为研究区域,利用修正风蚀模型(RWEQ)量化了2000和2015年内蒙古防沙带土壤风蚀物质量和防风固沙量,明确了内蒙古防沙带防风固沙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我国北方防沙带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1)2000年,研究区风蚀物质量介于0.007~48.9 kg·m-2,风蚀物质总量为29418.3 × 108 kg;2015年研究区风蚀物质量介于
东北森林带作为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生态格局的优化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明确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提升其主导生态功能为目标,并耦合生态服务演变驱动机制,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其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优化模拟.结果 显示:不同类型驱动因子对各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最高(R=-0.420,P<0.05),水源供给则受到年降水量的显著影响(R=0.602,P<0.05),土壤保持受到高
物种的种间联结和生态位特征反映了物种的资源利用及水平空间配置情况,是了解群落结构和分布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陕西丹凤县流岭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飞播林区30个样地内150个样方的灌木群落,并基于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和联结系数研究了物种种间联结,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揭示了油松飞播林灌木群落的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1)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较低,种间竞争不激烈;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为麻叶绣线菊(Spiraea canto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北方防沙带东部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脆弱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生态评估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借助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了研究区2000和2015年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 表明:(1)2000-2015年间,研究区强烈脆弱区面积减少,不脆弱面积增加;生境质量整体好转,水源涵养量显著增加,实际风蚀强度减弱,说明该阶段区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风沙治理成效
亚高山暗针叶林是川西米亚罗林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了更好地了解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依据美国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TFS)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的建设标准,于2016-2019年在四川省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建立了一个面积为9.6 hm2(400 m×240 m)的动态样地.本文基于2019年9月完成的动态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亚高山暗针叶林的区系类型、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径级分布.结果 表明:动态样地内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本文聚焦基础前沿交叉领域的发展态势与趋势,从数学及其交叉、物理学及其交叉、化学及其交叉、纳米科技领域,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地区2020年相关的战略、计划.在遴选重要进展时将学科范围进一步聚焦:在数学及其交叉领域,聚焦数学学科内部的联系以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联系;在物理及其交叉领域,聚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光学物理、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天体物理;在化学及其交叉领域,聚焦合成化学、量子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能源化学等;在纳米科技领域,聚焦碳纳米管的表征和制备、纳米结构的合成、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