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劳动关系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来找寻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劳动关系;博弈;均衡
1 参与者之间的不良互动是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1.1 劳资双方的博弈
劳动关系的主体在博弈过程中都会努力寻求相对优势的地位,通过联盟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谈判实力。但在现实中,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资方及其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常常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以及劳方组织即工会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维护广大雇员利益的组织,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完善,资方及其组织得以较以前更独立的姿势进行经营,在市场中处于更加强势的地位。而正是这种劳资双方力量悬殊,使得作为第三方的政府受利益集团意见的影响,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现阶段,三方协调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协调劳资双方利益,使得劳资冲突日益凸显。
1.2 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博弈
众所周知,和谐劳动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长远收益。但目前国内企业并没有主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一个企业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它的成本将可能会大幅度提高,其产品的价格优势就可能会丧失。也就是说,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边际成本可能会大于边际收益。所以,从单个企业的视角来看,企业在对增加的成本与增加的收益进行权衡以后,就可能会选择先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待观望其他同类企业的行动。从整个企业市场看,企业是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一个博弈现象。本文假设有两个企业,企业1和企业2,他们的策略空间是选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或者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如果两个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则企业产品的价格都可以提高,假设可获得收益都为A。如果都不构建,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就会互相压价,设他们都可获得利益B,显然A>B。如果一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另一方不构建,那么在短期内,由于需要增加成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方优势并不明显,获利X,不构建的一方获利为Y,显然Y>A,由此可以得出两企业的支付矩阵如下:

通过以上博弈论分析可以看出,若企业2采取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作为理性人的企业1必定会选择不构建的策略,此时,双方获利都为B;若企业2采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作为理性人的企业1也必定会选择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此时就可获得利Y,同理,企业2也可以得知企业1采取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同样作为理性人的企业2就会改变策略,转而采取不构建的策略,最终双方获利都为B。虽然双方都选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都能获取更高的利益A,但是由于双方谁都没有积极性去遵守这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约定,并且,短期内,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优势不明显,双方的博弈均衡的结果只能是(不构建,不构建),从而双方都获取较小的利益B。这就是博弈论中有名的“囚徒困境”模型,它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以及“次优”概念。
2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激励
2.1 正向激励
所谓正向激励,就是让做好事的收益加大,让做好事的人尝到甜头从而自觉地做好事。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道义等方面的措施。(1)在政治上,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建立和完善社会不同群体、组织沟通的渠道,鼓励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自己的组织提出主张,促进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合作。给予劳动者与资方平等议价的条件及加大法律宣传使得劳动者具备平等议价的能力。(2)在经济上,对于自觉构建和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给予税收或其他优惠。(3)在道义上,大力提倡不同利益群体的合作,对构建和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行为给予肯定。
2.2 负向激励
所谓负向激励,就是让做坏事的成本变大,让做坏事的人尝到苦头从而自觉地不做坏事。我们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1)通过立法阻止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方做伤害劳动者利益的事情,比如说,为了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2)推行SA8000标准,并以此作为企业评选名牌的一个重要考察因素。(3)在经济上处罚不合作者。(4)在道义上批评并公布破坏劳动关系和谐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郭志刚.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核与模式[J].财经科学,2008,(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
关键词:劳动关系;博弈;均衡
1 参与者之间的不良互动是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1.1 劳资双方的博弈
劳动关系的主体在博弈过程中都会努力寻求相对优势的地位,通过联盟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谈判实力。但在现实中,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资方及其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常常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以及劳方组织即工会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维护广大雇员利益的组织,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完善,资方及其组织得以较以前更独立的姿势进行经营,在市场中处于更加强势的地位。而正是这种劳资双方力量悬殊,使得作为第三方的政府受利益集团意见的影响,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现阶段,三方协调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协调劳资双方利益,使得劳资冲突日益凸显。
1.2 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博弈
众所周知,和谐劳动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长远收益。但目前国内企业并没有主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一个企业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它的成本将可能会大幅度提高,其产品的价格优势就可能会丧失。也就是说,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边际成本可能会大于边际收益。所以,从单个企业的视角来看,企业在对增加的成本与增加的收益进行权衡以后,就可能会选择先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待观望其他同类企业的行动。从整个企业市场看,企业是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一个博弈现象。本文假设有两个企业,企业1和企业2,他们的策略空间是选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或者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如果两个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则企业产品的价格都可以提高,假设可获得收益都为A。如果都不构建,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就会互相压价,设他们都可获得利益B,显然A>B。如果一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另一方不构建,那么在短期内,由于需要增加成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方优势并不明显,获利X,不构建的一方获利为Y,显然Y>A,由此可以得出两企业的支付矩阵如下:

通过以上博弈论分析可以看出,若企业2采取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作为理性人的企业1必定会选择不构建的策略,此时,双方获利都为B;若企业2采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作为理性人的企业1也必定会选择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此时就可获得利Y,同理,企业2也可以得知企业1采取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同样作为理性人的企业2就会改变策略,转而采取不构建的策略,最终双方获利都为B。虽然双方都选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都能获取更高的利益A,但是由于双方谁都没有积极性去遵守这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约定,并且,短期内,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优势不明显,双方的博弈均衡的结果只能是(不构建,不构建),从而双方都获取较小的利益B。这就是博弈论中有名的“囚徒困境”模型,它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以及“次优”概念。
2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激励
2.1 正向激励
所谓正向激励,就是让做好事的收益加大,让做好事的人尝到甜头从而自觉地做好事。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道义等方面的措施。(1)在政治上,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建立和完善社会不同群体、组织沟通的渠道,鼓励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自己的组织提出主张,促进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合作。给予劳动者与资方平等议价的条件及加大法律宣传使得劳动者具备平等议价的能力。(2)在经济上,对于自觉构建和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给予税收或其他优惠。(3)在道义上,大力提倡不同利益群体的合作,对构建和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行为给予肯定。
2.2 负向激励
所谓负向激励,就是让做坏事的成本变大,让做坏事的人尝到苦头从而自觉地不做坏事。我们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1)通过立法阻止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方做伤害劳动者利益的事情,比如说,为了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2)推行SA8000标准,并以此作为企业评选名牌的一个重要考察因素。(3)在经济上处罚不合作者。(4)在道义上批评并公布破坏劳动关系和谐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郭志刚.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核与模式[J].财经科学,2008,(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