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峡好人》的叙述方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c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峡好人》的分析,揭示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人们已经错失艺术的本质。当那些坚持真理的大师们渐行渐远的时候,这部影片试图唤醒艺术家的责任感,应该重新去关注那些被遗忘、被边缘化以及被遮蔽的事物,并还原其真实的表现:应当重新确立起艺术和社会,艺术和人类生存、命运的关联。
  [关键词]《三峡好人》人文精神 艺术语言 诗意
  
  在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的最大一个转变就是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席卷下,从计划经济的“政治社会”转向了市场经济的“商品社会”,那么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们的艺术是不可能不受到辐射的,很多自持清高的艺术家大都成了消费社会的顺民,艺术也不在是像以前那样神圣而遥不可及,而是从精神载体转变为市场里的一种商品,使其形成一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的笼罩下生存和发展。有了市场,就要按市场规则办事,于是我们的艺术创作也要受到“优胜劣汰”的考验,去经受市场化的洗礼。
  在《三峡好人》这部影片中,贾樟柯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着这个陌生而神秘的城市,狭义来讲,这是一部反映发生在破坏与建设并存的三峡底层阶级人们的生存状态的电影,广义来讲,其实这就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中的一个微缩景观,由小见大,它纵向地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被忽视的问题,横向则洞察了当下人们的喜怒哀乐,记述了中国社会阶层中边缘化、人性化的生活状态以及转瞬即逝却又刻骨铭心的情感遭遇。社会中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温情与严酷的焦灼,真实和虚伪的较量都化作影片活生生的展现,化作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艺术语言,在这种艺术的叙述方式中,既有隐秘的诗意,诗意的朦胧和含蓄又有难言的凌厉以及我们精神世界微妙体验的隐蔽渴望和激情。
  在影片的客观叙述方式中,一是片中的主人公和大多数角色都可以说是形象比较木讷和有些呆滞,说话总是没有升降调,同时影片也散发着疏离散漫的风格。人物的面无表情使得在面对别人时,只有令人振颤的沉默,听着时间强大的洪流从头顶碾过,这种沉默的空灵感却给予了我们更宽广的思考空间,把控诉的权力交到了我们的手中,使我们看见了许多,了解了很多。如同一块湿润的木头,质地坚韧,人物内心却有着无法掩饰的情怀,所以愈是静默便愈有力量,贾樟柯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们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庄严的宣誓,也不是哭天地,它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二是片中的画面可以说很多都是采取近镜,原生态的处理人物像,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如画如雕塑般的镜头,让观众乍眼一看。还以为是记录片。如在韩三明和那帮民工告别时的聚餐上,大家光着上身,精瘦且黝黑的皮肤在镜头前暴露无疑,时而抽烟时而嚼菜,古铜色脸上的嘴巴干瘪,眼窝枯竭,眼神充满着那种对未来的不可确定和知难而上,如《父亲》_一般的描绘蕴涵着感动中国的故事,因此影片灌注了一种深沉的悲悯气质。
  粗鄙的方言、极其廉价的肮脏旅馆、破败的县城、三峡风光、残留的废墟、混浊的底层生活场景、及其对人民流离的细节捕捉、平凡的感情、庸俗的流行歌曲等等杂合在一起,看似散漫的内容却闪现着灵魂的光辉,这些散落、单一、干瘪,了无生气的小场景通过诗意的组合,便有了立体感,才充满了张力和弹性,同时也就获得了质的飞跃。在现实外壳的包裹下有血有肉,有份量,这就是艺术的叙述方式:从日常现实生活叙事到诗的观照,这里的诗是广义的,不是指一种特定的题材。诗是一切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诗性的观照,《三峡好人》表面上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但背后却散发着隐秘的诗意,平凡而简洁的对话就能点出哲理,运用饶有诗意的语言来刻画人性,雕刻灵魂并寓于生命哲理:借助诗的语言,我们才得以开始体验,开始想象,开始情感的熔铸。黑格尔在《美学》中举了一个例子:古希腊时期的希波战争,其中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三百多名斯巴达人守在一个关口来抵挡四千多的敌军,来挽救斯巴达城邦,这三百多名斯巴达人最后都全部阵亡,那么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就需要记载下来保存给后世,就有两种保存方式:一种是日常叙事,像历史记载一样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详实的记录下来,可以说三百多名斯巴达人曾经在这里与四千多敌军战斗,而后全部阵亡,如果要给这三百多名阵亡的将士立一块英雄纪念碑。那上面的墓志铭该怎样表达呢?日常表述方式仅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实.我们肯定是不会满意居然用这种方式来记录了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事件,它应该印刻在世世代代后人的心灵之中,所以我们这时候要采取艺术的方式,需要对语言进行艺术的用法,于是必须有一首诗来记述这段历史事件,这个任务便交给了古希腊的诗人:西蒙尼,碑文的篇幅是有限的,于是他创作了一首只有两行体的诗:“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这显然和刚才的日常叙述是迥然不同的,给予观众的影响也就完全不一样,当我们面对这两行体诗的时候,面对《三峡好人》中这种叙述方式的时候,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个事实,我们还获得了另外一种东西,它是形象的、直观的,它给予我们心灵的影响就像是在心野中看到了一尊雕像,它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虽然有点模糊,只有大概的轮廓。但它充满了精神意味,我们直观到斯巴达人的英雄似的死亡和英雄的墓地,它用的是一种雕塑般的文字在表述,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一种存在被成名了,这里不是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这个存在者本身给予我们了,而是一种存在向我们敞开了,如海德格尔本人所讲:“被我们称之为情感(FEELING)或情绪(MOOD)的东西或许是更为合理的,就是说,更具有深刻的感知力。因为与所有那些理智相比,它更向存在(BEING)敞开。那些理智由于同时变成了理论模式(RATIO)故错误地解释为是理性。”也就是说,情感与情绪更密切的联系着存在,更具体、深刻。更内在的呈现存在的状态。所以人的情感体验对艺术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世界存在着各种事物,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物,并没有什么意蕴,意蕴是人赋予它们的,艺术之所以要情感体验就在于体验能赋予事物以意蕴,艺术家在体验过程中,情感灌注对象的结果就是让对象的意蕴显露出来,存在及其意义更向情感敞开,事物通过情感而获得存在;而艺术家的体验又和普通的经验有着根本的区别,伽达默尔这样对体验作解释:“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以这种方式成为体验的东西,在艺术表现里就完全获得一种新的存在状态(SEINSTAND)。”也就是说体验首先是被自己经历的生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又是经历后“继续存在意义”的部分,是经历中让我们难忘的、激动人心的东西。而艺术家通过艺术表现就把体验转化成了一种“新的存在状态”,那么所谓的体验就是经 验中见出意义、诗意和精神思想的那部分。就像诗中的英雄,不再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但我们把这种存在:三百多名斯巴达将士为挽救一个城邦的存在斥诸于诗意的语言的时候,它就深刻而精确的表达了三百多名英勇将士所遭遇的桀难、牺牲和拯救精神,诗的语言引发了我们的静观默照,自身获得了一种得以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并延伸出一个遥远的未来。于是黑格尔这样总结:“美是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诗意的语言正面临着衰亡的命运,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诗意和神性已经荡然无存,我们至多去眺望它们远去的稀微的影子,而在《三峡好人》里我们又看到了这种回归,也认识到了语言的衰落是人在世界上的一种厄运,这在本质上是“由于人的本质被戕害”,它是生活的僵死和秩序对语言的原创性功能的侵蚀,于是诗意消失了,只有不断的复制同样的东西,对世俗语言的迷恋和把玩越来越使人陷入软弱的境地,陷入了对千篇一律秩序规则的依赖,这便导致人个性的丢失,人们陷入一种集体的幻觉之中,一方面对物顶礼膜拜。市场下的商业社会把人的精神思想活动都简化为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一切不能为人们消费象征地位的事物都被宣判是无用的,于是诗意的语境无情的消失了,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这正是个性力量消失后一种必然趋势,媒介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又加速了个性的进一步沦丧,思想、情感、意识等被简单的复制。《三峡好人》在借助语言的诗意力量把人从毫无话语,毫无个性的、软弱的生存状态中拯救出来的同时,也力图在日常语言的统治中恢复语言的再生功能,正如贾樟柯所说:“我拍电影一开始就非常明确,知道我们生活在变化中的中国。每部电影背后都是一个社会,并不是自我的、个人的生活状态。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背后巨变的社会背景的影响,这是一开始确定的主题。”
  中国社会大大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传统的乡土意识一去不复返,而年轻心态与日益复杂的现实又无法取得妥协,在我们有限的经验和思想中演变成激烈的冲突的时候,我们精神期待尤其不能落实,以至在现代都市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栖身之地,从而变成腾越于世俗人生和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缕青烟,而在这个危机深重的社会里,拯救人们最好的途径就是艺术,因为艺术和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关,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予了我们希望和勇气,使得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保证了人们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它是对我们的生存秩序和生存意义以及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进行终极观照,艺术家则思考着生存的本质和意义,他以超乎常人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对形而上的感知和自己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去洞悉人性的深浅,追问生命的价值,触摸时代的质感,惟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不计个人的功利得失,不被金钱所“招安”而超越纷坛表象去思索时间和存在,让我们来回顾历史吧。有多少气吞山河的丰功伟业在时间的跌荡下是灰飞湮灭,又有多少坚如磐石的帝王基业在历史的冲刷下是土崩瓦解,这些物质形式的片段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令我们潸然泪下、刻骨铭心的只有超越外在的崇高精神和生存情感!
其他文献
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村民在乡村运动会上滚南瓜。 王涛 摄王涛  2017年9月我就任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在职期间,我常常在想,能否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平台,发动大家的积极性,打破心理上的樊篱,沟通交流,凝聚力量。我和村支两委在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举办一场乡村趣味运动会,对比赛项目、时间地点进行了设计,突出村民的参与性和项目的趣味性,打破原有的村社分组限制,现场抓阄组
使用28mm端配合F2大光圈定格的香港天星小轮,不仅船上文字机位清晰,海面波涛也极具质感,甚至还能看到烟囱冒出的黑烟。机身:佳能EOS R;镜头:佳能RF28-70mm F2L USM;焦距:28mm;光圈:F2;快门:1/25秒;感光度:ISO800。在香港中环拍摄的摩天轮,即使光圈全开,也能获得清晰锐利的图像。机身:佳能EOS R;镜头:佳能RF28-70mm F2L USM;焦距:70mm;
拍摄前细心观察,寻找菊花吸引人的看点。做到一远观、二近看、三品、四拍摄,这样我们的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仅仅选择一目了然的美是不够的,更需要大家能看到的事物之外的美,挖掘被隐藏着的美,让它成为你的拍摄主题。菊花品种百态,亮点迥异,各有长短,有的色彩艳丽,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婀娜多姿,有的高矮肥瘦。勤观察、多思考,在寻找新意、谋求变化上多下功夫。
位于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贯穿其全境。  在古希腊语中,埃塞俄比亚意指被太阳晒黑的人群居住之地,文明史长达3000多年。埃塞俄比亚共有80余个民族,而最具非洲特色和原始魅力的大约50个部落,大多分布于南部的奥莫河谷。这里与肯尼亚接壤,地处边陲,交通闭塞。一条奧莫河蜿蜒近千公里,将埃塞俄比亚南部两个最大、最偏远、最具野性的自然保护区——奥莫及马果国家公园一分为二
[摘要]无疑,人们今天的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人们更加关注视觉文化。人们如今就生活在视觉文化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成了区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分水岭。电影作为创意产业之一也毫不例外。而作为非线性叙事影片的又一力作一《罪恶之城》,直接运用了色彩这一元素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对黑白两极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渲染着这座城市的罪恶,直接而又委婉地表达着它的创意概念。  [关键词]电影 创意概
[摘要]钢琴演奏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它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不间断地、完美地表达自己的音乐。但是,在现实中,大部分的演奏者在上台演奏前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怯场,无论是自己的演奏技巧还是平时练习中的完美处理都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大打折扣。情绪紧张是在钢琴演奏中普遍容易出现的问题,本文试从演奏者演奏前的准备和临场发挥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演奏时获得轻松稳定的情绪,使音乐完美的体现。  
[摘要]电影语言现代化诉求带有启蒙性质,贯穿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电影的重大课题之一,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先天不足,中国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目标内涵应该是掌握电影叙事的基本规律,好莱坞电影叙事代表了电影叙事的主要规则,而这正是我们谈论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时必须要正视的基本事实和前提。  [关键词]电影语言 现代化 中国电影 好莱坞电影
時至今日,“山”这个如此熟悉、如此大众的题材,怎样才能拍出新意、拍出陌生感?也许通过本期专题中4位摄影师的经历与经验,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用最当代的数字手段,打造水墨黄山的段岳衡;将西部山岳以抽象色块表现的满恒顺;拨开云雾,为山峰拍摄肖像的潘玮浩;在雪线之上,以现代风光摄影的理念进行高山摄影的张焰。  ——编者
摘要:贾璋柯执导的影片《三峡好人》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艺术片,该片以自然、冷静、稳实的风格,从现代性、现实、现场三个方面讲述了三峡工程期间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变迁,表达了当代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现实的关注、对底层人物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现代性 现实 现场 底层人物 命运    国内电影艺术正在面临这样的事实,一方面一批曾经优秀的国内电影人纷纷抛弃电影的艺术性、思想性向市场和票房投降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历史阶段,西方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景观,冯小刚的电影就是这种文化景观的范本。其影片对人们的日常情感作了时尚化的表演,并呈现出都市化、世俗化、消费性等特点。在情感表达上,既遵循了中国传统的“中和”的修辞尺度,同时也吸纳了后现代主义“平面化”的情感修辞模式,由此造成了冯氏电影情感修辞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