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激活数学课堂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x285306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老师探索的问题,本人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出发,浅谈了数学课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以问题激活课堂。
  关键词:问题 求知欲 民主 氛围 个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质疑的精神,即要有“问题”意识,并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大胆改革探索,把知识传播改为能力培养,变教学为铸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真实的探究、发现和创新中构建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积极参与中逐步认识自我。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因此,数学课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为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能“问”活数学课堂。
  一、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质疑和惊奇开始。”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材知识尽管丰富多彩,极具使用价值,但是,教师平淡的传授,其形式单调、枯燥,学生无激情,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_________,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于横线部分被不小心倒上了墨水,你能把它补全并解答此题吗?
  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相互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问题互动和活力的课堂。
  二、用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面向生活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做人、做事。
  课堂问题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就是要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共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是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例如: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
  师:同学们都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吧,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打成了不易带走的几块碎片,老奶奶很着急,你能想办法帮助她吗?把碎片重新拼成圆形的镜子吗?请大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考虑考虑。
  通过对如何“破镜重圆”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三、用问题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通过精心设置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体验成功,体验创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表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口头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其学习自信心。这种“问题教学”,使学生尝到合作、探究、创造的乐趣,达到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再现,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回归学生,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融洽了师生关系,营造出了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例如:三角形相似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问题:点P是三角形ABC中AB边上的一点,过点P做直线(不与直线AB重合)截三角形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有多少?
  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
  生1:过P点做AC的平行线与BC相交于E点,三角形ACB与三角形PBE相似。
  生2:过P点做BC的平行线与AC相交于E点,三角形ACB与三角形AEP相似。
  生3:过P点做BC的垂线,(学生交头接耳,发言的学生感觉不对)老师,我好像引的不对。
  师:没关系,你先坐下在考虑考虑,这个问题还留给你来解释。还有别的想法吗?(老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没有别的想法了。问刚坐下的学生)你想好了吗?
  生3:我刚才引的垂线不对。
  师:你能说一说你的思考方向吗?(学生答不出来)没关系,我与同学们非常感谢你,你知道为什么吗?谁能说一说?
  生4:老师说过,当把你的想法暴露给大家的时候,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你对班级的贡献是一样的,因为你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在这一课例中,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四、用问题发展学生的个性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生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反映一个人的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体现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问题教学”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启发性就为不同的学生提供训练思维的情景和平台,精心设计一些发散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以展现个人见解,让学生大胆地想、说、做,从疑惑到争论,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每一个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取长补短,并在此基础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技巧,发散了思维,培养了思维品质,提高了思维能力,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个人魅力。
  另外,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问,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同时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这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态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施策略》.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张明甡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3]吴志刚. 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 2008年第8期
其他文献
物理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还包括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随着信息化教学、网络教学的不断增多,好的实用的教学资源成为急需。很多老师根据教学问题制作和开发了一些很好的课件、课例,同时还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挖掘的物理教学素材,生活中诸如照相机、遥控器、自动复位的水龙头、电饭锅、电视机等都能成为教学的课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而美术欣赏课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长期从事小学一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现在的美术欣赏课虽普遍开设,但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课程,以达到教学目标
摘 要: 如果数学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踮起脚尖来”上课,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具有魅力的课堂。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鼓励学生张开发现的眼睛,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发现和探索;设法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感地带,以动克静。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自觉发现 动感课堂  数学知识如浩瀚的海洋,广博深邃,亦如绚丽的风景,令人心驰神往。我们在领略一片自然风光的时候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大纲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训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一、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
【导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有趣的测量”。  【教材与学情】  “有趣的测量”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是“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它属
摘 要: 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抽象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在高中低分数段班级的数学教学中,带着“差生”抽象思维具有哪些特点,其抽象思维能力如何培养等问题,作者留心观察,深入分析,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高中“差生” 抽象思维 拓宽思路 教学措施  一、“差生”数学抽象思维的特点  学生数学成绩差,归根结底是思维素质差。其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启运迟,反应慢。新问题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