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老师探索的问题,本人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出发,浅谈了数学课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以问题激活课堂。
关键词:问题 求知欲 民主 氛围 个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质疑的精神,即要有“问题”意识,并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大胆改革探索,把知识传播改为能力培养,变教学为铸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真实的探究、发现和创新中构建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积极参与中逐步认识自我。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因此,数学课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为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能“问”活数学课堂。
一、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质疑和惊奇开始。”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材知识尽管丰富多彩,极具使用价值,但是,教师平淡的传授,其形式单调、枯燥,学生无激情,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_________,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于横线部分被不小心倒上了墨水,你能把它补全并解答此题吗?
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相互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问题互动和活力的课堂。
二、用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面向生活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做人、做事。
课堂问题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就是要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共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是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例如: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
师:同学们都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吧,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打成了不易带走的几块碎片,老奶奶很着急,你能想办法帮助她吗?把碎片重新拼成圆形的镜子吗?请大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考虑考虑。
通过对如何“破镜重圆”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三、用问题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通过精心设置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体验成功,体验创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表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口头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其学习自信心。这种“问题教学”,使学生尝到合作、探究、创造的乐趣,达到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再现,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回归学生,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融洽了师生关系,营造出了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例如:三角形相似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问题:点P是三角形ABC中AB边上的一点,过点P做直线(不与直线AB重合)截三角形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有多少?
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
生1:过P点做AC的平行线与BC相交于E点,三角形ACB与三角形PBE相似。
生2:过P点做BC的平行线与AC相交于E点,三角形ACB与三角形AEP相似。
生3:过P点做BC的垂线,(学生交头接耳,发言的学生感觉不对)老师,我好像引的不对。
师:没关系,你先坐下在考虑考虑,这个问题还留给你来解释。还有别的想法吗?(老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没有别的想法了。问刚坐下的学生)你想好了吗?
生3:我刚才引的垂线不对。
师:你能说一说你的思考方向吗?(学生答不出来)没关系,我与同学们非常感谢你,你知道为什么吗?谁能说一说?
生4:老师说过,当把你的想法暴露给大家的时候,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你对班级的贡献是一样的,因为你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在这一课例中,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四、用问题发展学生的个性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生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反映一个人的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体现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问题教学”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启发性就为不同的学生提供训练思维的情景和平台,精心设计一些发散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以展现个人见解,让学生大胆地想、说、做,从疑惑到争论,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每一个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取长补短,并在此基础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技巧,发散了思维,培养了思维品质,提高了思维能力,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个人魅力。
另外,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问,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同时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这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态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施策略》.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张明甡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3]吴志刚. 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 2008年第8期
关键词:问题 求知欲 民主 氛围 个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质疑的精神,即要有“问题”意识,并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大胆改革探索,把知识传播改为能力培养,变教学为铸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真实的探究、发现和创新中构建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积极参与中逐步认识自我。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因此,数学课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为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能“问”活数学课堂。
一、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质疑和惊奇开始。”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材知识尽管丰富多彩,极具使用价值,但是,教师平淡的传授,其形式单调、枯燥,学生无激情,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_________,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于横线部分被不小心倒上了墨水,你能把它补全并解答此题吗?
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相互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问题互动和活力的课堂。
二、用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面向生活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做人、做事。
课堂问题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就是要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共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是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例如: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
师:同学们都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吧,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打成了不易带走的几块碎片,老奶奶很着急,你能想办法帮助她吗?把碎片重新拼成圆形的镜子吗?请大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考虑考虑。
通过对如何“破镜重圆”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三、用问题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通过精心设置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体验成功,体验创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表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口头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其学习自信心。这种“问题教学”,使学生尝到合作、探究、创造的乐趣,达到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再现,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回归学生,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融洽了师生关系,营造出了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例如:三角形相似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问题:点P是三角形ABC中AB边上的一点,过点P做直线(不与直线AB重合)截三角形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有多少?
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
生1:过P点做AC的平行线与BC相交于E点,三角形ACB与三角形PBE相似。
生2:过P点做BC的平行线与AC相交于E点,三角形ACB与三角形AEP相似。
生3:过P点做BC的垂线,(学生交头接耳,发言的学生感觉不对)老师,我好像引的不对。
师:没关系,你先坐下在考虑考虑,这个问题还留给你来解释。还有别的想法吗?(老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没有别的想法了。问刚坐下的学生)你想好了吗?
生3:我刚才引的垂线不对。
师:你能说一说你的思考方向吗?(学生答不出来)没关系,我与同学们非常感谢你,你知道为什么吗?谁能说一说?
生4:老师说过,当把你的想法暴露给大家的时候,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你对班级的贡献是一样的,因为你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在这一课例中,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四、用问题发展学生的个性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生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反映一个人的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体现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问题教学”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启发性就为不同的学生提供训练思维的情景和平台,精心设计一些发散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以展现个人见解,让学生大胆地想、说、做,从疑惑到争论,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每一个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取长补短,并在此基础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技巧,发散了思维,培养了思维品质,提高了思维能力,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个人魅力。
另外,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问,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同时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这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态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施策略》.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张明甡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3]吴志刚. 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 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