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经销商普遍面临困境:经销商1/3亏损,1/3维持现状、1/3盈利。而中国汽车物流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沈进军进一步指出,“1/3盈利已是过去式。现在的情况更加严峻,亏损面更大。随着车市二季度惨淡收场,今年可能出现全国性经销商大溃败的局面。”]
车市走淡销量下滑
当中国整车企业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身处第一线的汽车经销商们已经感受到了寒意,在销量不济、积压严重、贷款难等几大因素的制约下,经销商们本已脆弱的资金链命悬一线,曾经创下“三个月收回成本”神话的经销商暴富已经不可复制,只剩下一批为生存苦苦挣扎的经销商们。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引用的数据,6月28日、29日、30日三天,厂家批发增量总计152619辆。
这15万辆的增量被认为是倾销给经销商,使之强制接受,以转嫁厂家的库存压力。
另据一份媒体披露的6月份车市周销售报表,一汽大众捷达6月1日至22日的前三个销售周的批售量为7940辆,但到最后全月的销量却高达17135辆,最后一个销售周占全部销量的60%以上。一汽大众旗下的速腾以及迈腾都有类似情况,最后一周的批售量都占据全月销量的50%以上。上海通用雪佛兰乐风、奇瑞QQ、A5以及北京现代的明星车型伊兰特(含悦动)的最后一周销量都超过全月销量的50%以上。
根据乘联会的分时间销量数据显示:6月28日至30日,上海大众销售8033辆,一汽大众销售6533辆,上海通用销售了7654辆,奇瑞汽车销售了1521辆,吉利汽车销售了4604辆,一汽丰田销售了3012辆,长安福特销售了2164辆,东风日产销售了2945辆。
逼近库存生死线
有关方面发布数据称,今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企业库存17万辆,加上终端市场库存,累计预计超过30万辆。以今年上半年乘用车月均销量60万辆计算,全行业库存系数约为0.5,远未达到危险的红线。
但值得警惕的是,经销商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库存量过大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开,无法正常运转。吉利当前库存高于月实销水平的3倍,长安奔奔当前最高库存为4倍,最高时这一数字竟达12倍之巨。吉利、长安的现状只是全国库存问题严峻的一个缩影,眼下,经销商的现金流被无限期地压在了停车场;而厂家则必须为每月的销售目标,不得不软硬兼施游说经销商提车。
提车问题,成为厂商与经销商的博弈焦点。长安奔奔目前在深圳有6个经销点,除了1月份完成厂家下达的任务之外,2月开始销量持续走下坡路,2月销量仅为1月的一半,3月至6月总共6个销售网点加起来的总销量徘徊在每月20多台,但经销商的库存车已经达到120台,是实销的4倍之多。长安奔奔深圳地区经销商无奈地说,“成都和重庆两个奔奔卖得最火的城市,整个经销商的库存已经过千台”。然而,更为惊人的一幕还在后头。有经销商表示,目前这个数字仅相当于最高库存值的1/3,最高峰时深圳地区积压了高达实销12倍的库存。正常库存量应是销量的1.2-1.5倍。
经销商为求自保拒绝提车
据悉,当前厂家下达的任务是每月60台,而长安轿车经销商每月实销为20多台,库存压力大到经销商目前已经拒绝向厂里提车。“拒绝提车的后果就是被提高进货价,并且不得享受厂家各种鼓励政策。”一经销商无奈答道。在关于汽车企业库存统计的一份官方数据里,长安奔奔以6055台位居单一车型库存榜第四位。但有经销商提出质疑:“这个数字里面有很大水分,奔奔全国有70多家经销商,每家经销商积压的库存超过100台,销量好的地区经销商库存车已经过千台,简单计算一下远不止6055这个数字。”

据了解,多数经销商已经出现严重积压的局面。按照正常规律,销售与库存达到1∶1的比例是合理库存。但北京现代等5个主流品牌的多家经销商库存均超出正常水平,部分经销商达到1∶1.9,最高的甚至达到1∶2.5。这样高比例的积压,无疑增加了经销商的运营成本。以一家4S店月销量100辆、单车售价10万元计算,为这些库存,经销商需要向厂家支付1900万元至2500万元购车款,这无疑令本已脆弱的经销商资金链绷得更紧。
虽然厂家终端的情况已经如此严重,但是厂商仍然乐此不疲地向经销商继续施加巨大的压力。而4S店每月除了需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之外还得承受另一重压力,那就是贷款成本,大部分经销商日常周转都靠银行贷款。吉利一经销商表示,他们从上两个月开始已经减少提车,少拿点返利总好过贷款提车导致资金链断裂好。
延续6月的惨淡,各家经销商又迎来了冷清的7月。“我们现在的库存已经高达实销的3倍”,一家吉利经销商表示。“吉利车已经降无可降,再降都没人敢买了,怀疑你这车质量究竟行不行”。从6月开始,吉利车价趋向稳定,经销商表示顾客到店洽谈最多也只能谈到1千元左右的优惠。
“现在随便去问问,哪家经销商手里不压着一大批库存,经销商已经习以为常”,奇瑞深圳经销商如此说道。
业内专家称,厂家通过向经销商压货的形式解决自身库存,无疑是杀鸡取卵的行径。一旦经销商因库存价格失守,甚至店面不保,上游企业、品牌也将随之受损。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库存总量已经高达17万辆,其中轿车库存为14.44万辆,MPV为7812辆,SUV为1.77万辆。与2004年同期相比,轿车库存量远超当年车市萧条期的13万辆库存数据。
按照经销商对三季度的低调预期,今年下半年库存增加已无悬念。而这次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限于此。
广州丰田总经理冯兴亚对下半年汽车行业走势的分析时说,与宏观调控冲击的影响相比,地震对车市的影响要小得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人民币升值、物价保持较高上涨水平、油价上涨等才是影响汽车行业的主要因素。”
央行已经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7.5%,而这种信贷紧缩的影响也正在往下游传导。对于利用银行资源办理车贷业务的4S店而言,在这种信贷紧缩的政策下,从银行贷来救命现金流的机会也在逐步减少。
由于自身经营模式的缺陷及对厂家的依附关系,4S店模式缺乏丰富的融资渠道,多数4S店日常经营、促销活动及广告投放等资金周转大部分都依靠银行贷款,只有1/4左右是自有资金。资金匮乏是经销商面临的普遍问题,4S店通常是根据需求以三个月或者半年时间为周期向银行借贷。
车市走淡销量下滑
当中国整车企业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身处第一线的汽车经销商们已经感受到了寒意,在销量不济、积压严重、贷款难等几大因素的制约下,经销商们本已脆弱的资金链命悬一线,曾经创下“三个月收回成本”神话的经销商暴富已经不可复制,只剩下一批为生存苦苦挣扎的经销商们。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引用的数据,6月28日、29日、30日三天,厂家批发增量总计152619辆。
这15万辆的增量被认为是倾销给经销商,使之强制接受,以转嫁厂家的库存压力。
另据一份媒体披露的6月份车市周销售报表,一汽大众捷达6月1日至22日的前三个销售周的批售量为7940辆,但到最后全月的销量却高达17135辆,最后一个销售周占全部销量的60%以上。一汽大众旗下的速腾以及迈腾都有类似情况,最后一周的批售量都占据全月销量的50%以上。上海通用雪佛兰乐风、奇瑞QQ、A5以及北京现代的明星车型伊兰特(含悦动)的最后一周销量都超过全月销量的50%以上。
根据乘联会的分时间销量数据显示:6月28日至30日,上海大众销售8033辆,一汽大众销售6533辆,上海通用销售了7654辆,奇瑞汽车销售了1521辆,吉利汽车销售了4604辆,一汽丰田销售了3012辆,长安福特销售了2164辆,东风日产销售了2945辆。
逼近库存生死线
有关方面发布数据称,今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企业库存17万辆,加上终端市场库存,累计预计超过30万辆。以今年上半年乘用车月均销量60万辆计算,全行业库存系数约为0.5,远未达到危险的红线。
但值得警惕的是,经销商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库存量过大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开,无法正常运转。吉利当前库存高于月实销水平的3倍,长安奔奔当前最高库存为4倍,最高时这一数字竟达12倍之巨。吉利、长安的现状只是全国库存问题严峻的一个缩影,眼下,经销商的现金流被无限期地压在了停车场;而厂家则必须为每月的销售目标,不得不软硬兼施游说经销商提车。
提车问题,成为厂商与经销商的博弈焦点。长安奔奔目前在深圳有6个经销点,除了1月份完成厂家下达的任务之外,2月开始销量持续走下坡路,2月销量仅为1月的一半,3月至6月总共6个销售网点加起来的总销量徘徊在每月20多台,但经销商的库存车已经达到120台,是实销的4倍之多。长安奔奔深圳地区经销商无奈地说,“成都和重庆两个奔奔卖得最火的城市,整个经销商的库存已经过千台”。然而,更为惊人的一幕还在后头。有经销商表示,目前这个数字仅相当于最高库存值的1/3,最高峰时深圳地区积压了高达实销12倍的库存。正常库存量应是销量的1.2-1.5倍。
经销商为求自保拒绝提车
据悉,当前厂家下达的任务是每月60台,而长安轿车经销商每月实销为20多台,库存压力大到经销商目前已经拒绝向厂里提车。“拒绝提车的后果就是被提高进货价,并且不得享受厂家各种鼓励政策。”一经销商无奈答道。在关于汽车企业库存统计的一份官方数据里,长安奔奔以6055台位居单一车型库存榜第四位。但有经销商提出质疑:“这个数字里面有很大水分,奔奔全国有70多家经销商,每家经销商积压的库存超过100台,销量好的地区经销商库存车已经过千台,简单计算一下远不止6055这个数字。”

据了解,多数经销商已经出现严重积压的局面。按照正常规律,销售与库存达到1∶1的比例是合理库存。但北京现代等5个主流品牌的多家经销商库存均超出正常水平,部分经销商达到1∶1.9,最高的甚至达到1∶2.5。这样高比例的积压,无疑增加了经销商的运营成本。以一家4S店月销量100辆、单车售价10万元计算,为这些库存,经销商需要向厂家支付1900万元至2500万元购车款,这无疑令本已脆弱的经销商资金链绷得更紧。
虽然厂家终端的情况已经如此严重,但是厂商仍然乐此不疲地向经销商继续施加巨大的压力。而4S店每月除了需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之外还得承受另一重压力,那就是贷款成本,大部分经销商日常周转都靠银行贷款。吉利一经销商表示,他们从上两个月开始已经减少提车,少拿点返利总好过贷款提车导致资金链断裂好。
延续6月的惨淡,各家经销商又迎来了冷清的7月。“我们现在的库存已经高达实销的3倍”,一家吉利经销商表示。“吉利车已经降无可降,再降都没人敢买了,怀疑你这车质量究竟行不行”。从6月开始,吉利车价趋向稳定,经销商表示顾客到店洽谈最多也只能谈到1千元左右的优惠。
“现在随便去问问,哪家经销商手里不压着一大批库存,经销商已经习以为常”,奇瑞深圳经销商如此说道。
业内专家称,厂家通过向经销商压货的形式解决自身库存,无疑是杀鸡取卵的行径。一旦经销商因库存价格失守,甚至店面不保,上游企业、品牌也将随之受损。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库存总量已经高达17万辆,其中轿车库存为14.44万辆,MPV为7812辆,SUV为1.77万辆。与2004年同期相比,轿车库存量远超当年车市萧条期的13万辆库存数据。
按照经销商对三季度的低调预期,今年下半年库存增加已无悬念。而这次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限于此。
广州丰田总经理冯兴亚对下半年汽车行业走势的分析时说,与宏观调控冲击的影响相比,地震对车市的影响要小得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人民币升值、物价保持较高上涨水平、油价上涨等才是影响汽车行业的主要因素。”
央行已经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7.5%,而这种信贷紧缩的影响也正在往下游传导。对于利用银行资源办理车贷业务的4S店而言,在这种信贷紧缩的政策下,从银行贷来救命现金流的机会也在逐步减少。
由于自身经营模式的缺陷及对厂家的依附关系,4S店模式缺乏丰富的融资渠道,多数4S店日常经营、促销活动及广告投放等资金周转大部分都依靠银行贷款,只有1/4左右是自有资金。资金匮乏是经销商面临的普遍问题,4S店通常是根据需求以三个月或者半年时间为周期向银行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