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136例分析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84476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高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认识,合理诊治MP,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上海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对其临床过程、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MP痰液培养阳性率低,仅占3.9%;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占70.6%;但CRP升高,占44.1%;胸片表现有多样性,30例有不同程度肺外表现,其中主要是渗出性胸膜炎,占13.2%.治疗用阿奇霉素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96.7%.结论 MP感染好发于学龄儿,MP-IgM阳性率高,占85.3%.阿奇霉素治疗疗程短、疗效好.对MP感染应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合理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加强对MP感染耐药性的检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总结乳腺癌X线表现与钼靶普查的重要性.方法 对7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X线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癌主要X线表现以肿块伴微小钙化29例,单纯钙化24例,单纯肿块18例,结构紊乱伴局部密度增高5例,结构紊乱伴钙化1例.术后病理多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和单纯癌.结论 乳腺癌有其X线特征性表现.乳腺钼靶普查能较早发现临床医生摸不到的肿块,发现隐匿性病变。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发房颤(AF)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97例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住院后即给予普伐他汀20 mg,每晚1次,顿服,出院后长期服用,对照组患者均未服调脂药.治疗前后观察心电图、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永久性房颤率,缺血相关事件.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
目的 探讨近视眼眼压(IOP)的测量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取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前的右眼资料3325例和双眼屈光参差病例277例,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 方法,研究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表面曲率、眼轴长度、性别、年龄、屈光度和屈光参差等与lOP的关系.结果 平均IOP(16.2±2.7)mm Hg(1 mm Hg=0.133 kPa).CCT(541±28)μm,二者正相关(相
目的 探讨新式非脱争子宫阴式切除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开展的新式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年龄平均50岁,手术时间平均40 min,术后疼痛轻,肠道恢复快,无感染病例,平均住院天数5 d,与经腹手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具有腹壁无切口,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又可兼做膀胱膨出、直肠膨出修补术。
目的 观察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BC)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效果,并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对照以评价不同方案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66例经胃镜证实的Hp阳性伴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RBC三联组(治疗组,RBC 350 mg十阿莫西林1 g+甲硝唑400 mg,2次/d,疗程l周)、奥美拉唑三联组(对照组,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g+甲硝唑伽mg,2次/d,疗程1周)各33
目的 探讨运用旋核抛光法处理后囊下性白内障的方法 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127例132眼后囊下性白内障患者,在完成截囊或环形撕囊后,在囊袋内旋转晶体核,依靠晶状体核半球形后表面与晶体后囊的接触以及晶状体核旋转时所产生的研磨力量对后囊进行抛光.结果用旋核抛光的方法 处理后囊下性白内障132眼,无1例发生后囊破裂,在晶体核摘除后,晶体后囊膜均完全透明,无浑浊物残留,无需再用器械进行抛光处理.结论 旋核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