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发其眼界,使其具有阅读和表达的多方面基础能力,更要进行情感和审美的熏陶,这是新时代对语文课程提出的创新要求。那么该如何运用教育将情感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呢?笔者针对自己的一节诗歌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一、课前进行资源搜寻,蕴蓄丰沛的情感源泉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激情豪迈的爱国诗,内容丰富,涉及具象的东西较多,元素比较丰沛,像南疆北国、桂林西湖、长江黄河等名胜古迹,还有丝绸陶瓷、傣家竹楼、布达拉宫等一些特色风情,让人目眩神迷,视野开阔。但这些丰富多彩的资源,在小学生看来却不能尽数被理解。毕竟诗歌中的文字没有得到感官的享受和体验,难以获得共鸣。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身心,体验这一场盛大的诗歌之旅呢?
我在预习环节开始,就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让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网络信息,建立自己的多媒体资源库,而后再来蕴蓄情感源泉。于是有的学生搜寻到帕米尔高原的资料,有的则搜集祖国南疆的资料,有的则想了解黄山和庐山的风情,也有的干脆搜集了一系列傣家竹楼风情图……
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我不得不停止讲授,于是安排了一节信息实践课程,让学生带着疑问在网络教室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并制作PPT或写下材料,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通过资料搜集和自我有选择性的浏览,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意识,逐渐对文本有了兴趣,开始学会大声朗读,并充满灵感和设计的兴趣。
有的同学收集了大量的美景,内心受到感染,写出了不少文采飞扬的赞美诗文;还有的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制作手抄报等,展示祖国的美丽风情。当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完成之后,我和学生设计属于我们自己的专有的学习网页,并设定几个大的版块,比如美丽山野,动人故事,强者之歌等;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专版制作团队,各有分工,各有包版。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让他们拓宽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借此也获得了情感升华,使得思想情感更加深刻。
二、课中情境交互,声色氤氲灵活阐释
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情境渗透,让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和共鸣,最终获得心灵内化。而这个过程无疑是复杂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讲授环节,如果只是一味由教师来掌控课堂的主动权,那么首先就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本能。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我让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充分发挥其心灵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协作功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资源网络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大胆发表意见,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性、交互性。
在网络平台上,我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并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读,再加上动人的音乐,进而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歌的圣境之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理清诗歌脉络,再通过网络互动探寻更多信息。大量的信息刺激和熏染,学生对祖国的地大物博、风情迥异有了深刻的印象,不但拓展了思维,而且激发了探索热情,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对文本品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将文本中的插图和所搜集的多媒体资料融合,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整合并产生新的感觉。有学生对文本的词语有疑问:“诗人为什么要用‘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描写和‘帕米尔高原的群星闪烁’描写进行对比?”
针对此类问题,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解答,得知帕米尔高原有着美丽的星空。同时经过现代信息资料搜集,学生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桂林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祖国山河的壮丽都在声色氤氲中获得充分展示,学生一边陶醉其中的美景,一边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迁移,进而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课后展示,飞扬个性
诗歌文本学完之后,进入实践环节。我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引导进行制作,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美景资料,并且要求大家在美景中写上自己的感受;另一组同学则撰写一些文章,介绍祖国的资源、特色风情等,也可以搜寻一些英才事迹。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在网络教室的平台上,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声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交流渠道,完全做到了和诗歌交融,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我想学”的良好境界。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讲授,而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资料进行再次整合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有学生说,祖国的美景那么多,从来都不知道竟然如此美妙。当学生将教材和博大的现实生活挂起钩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丰富多彩,而学生也就掌握了主动权,不再是受控于文本和教师的木偶,兴趣大增,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语文网络教学的创新性可见一斑。
作为现代小学教师,要想将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载体,比如在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中找到共鸣,多做一些创新和探索,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成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资源库,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这个时候,课堂教学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责编 张亚莎)
一、课前进行资源搜寻,蕴蓄丰沛的情感源泉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激情豪迈的爱国诗,内容丰富,涉及具象的东西较多,元素比较丰沛,像南疆北国、桂林西湖、长江黄河等名胜古迹,还有丝绸陶瓷、傣家竹楼、布达拉宫等一些特色风情,让人目眩神迷,视野开阔。但这些丰富多彩的资源,在小学生看来却不能尽数被理解。毕竟诗歌中的文字没有得到感官的享受和体验,难以获得共鸣。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身心,体验这一场盛大的诗歌之旅呢?
我在预习环节开始,就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让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网络信息,建立自己的多媒体资源库,而后再来蕴蓄情感源泉。于是有的学生搜寻到帕米尔高原的资料,有的则搜集祖国南疆的资料,有的则想了解黄山和庐山的风情,也有的干脆搜集了一系列傣家竹楼风情图……
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我不得不停止讲授,于是安排了一节信息实践课程,让学生带着疑问在网络教室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并制作PPT或写下材料,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通过资料搜集和自我有选择性的浏览,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意识,逐渐对文本有了兴趣,开始学会大声朗读,并充满灵感和设计的兴趣。
有的同学收集了大量的美景,内心受到感染,写出了不少文采飞扬的赞美诗文;还有的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制作手抄报等,展示祖国的美丽风情。当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完成之后,我和学生设计属于我们自己的专有的学习网页,并设定几个大的版块,比如美丽山野,动人故事,强者之歌等;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专版制作团队,各有分工,各有包版。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让他们拓宽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借此也获得了情感升华,使得思想情感更加深刻。
二、课中情境交互,声色氤氲灵活阐释
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情境渗透,让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和共鸣,最终获得心灵内化。而这个过程无疑是复杂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讲授环节,如果只是一味由教师来掌控课堂的主动权,那么首先就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本能。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我让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充分发挥其心灵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协作功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资源网络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大胆发表意见,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性、交互性。
在网络平台上,我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并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读,再加上动人的音乐,进而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歌的圣境之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理清诗歌脉络,再通过网络互动探寻更多信息。大量的信息刺激和熏染,学生对祖国的地大物博、风情迥异有了深刻的印象,不但拓展了思维,而且激发了探索热情,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对文本品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将文本中的插图和所搜集的多媒体资料融合,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整合并产生新的感觉。有学生对文本的词语有疑问:“诗人为什么要用‘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描写和‘帕米尔高原的群星闪烁’描写进行对比?”
针对此类问题,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解答,得知帕米尔高原有着美丽的星空。同时经过现代信息资料搜集,学生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桂林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祖国山河的壮丽都在声色氤氲中获得充分展示,学生一边陶醉其中的美景,一边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迁移,进而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课后展示,飞扬个性
诗歌文本学完之后,进入实践环节。我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引导进行制作,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美景资料,并且要求大家在美景中写上自己的感受;另一组同学则撰写一些文章,介绍祖国的资源、特色风情等,也可以搜寻一些英才事迹。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在网络教室的平台上,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声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交流渠道,完全做到了和诗歌交融,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我想学”的良好境界。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讲授,而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资料进行再次整合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有学生说,祖国的美景那么多,从来都不知道竟然如此美妙。当学生将教材和博大的现实生活挂起钩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丰富多彩,而学生也就掌握了主动权,不再是受控于文本和教师的木偶,兴趣大增,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语文网络教学的创新性可见一斑。
作为现代小学教师,要想将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载体,比如在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中找到共鸣,多做一些创新和探索,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成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资源库,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这个时候,课堂教学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