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氤氲美丽多姿,山河壮丽内涵丰厚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发其眼界,使其具有阅读和表达的多方面基础能力,更要进行情感和审美的熏陶,这是新时代对语文课程提出的创新要求。那么该如何运用教育将情感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呢?笔者针对自己的一节诗歌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一、课前进行资源搜寻,蕴蓄丰沛的情感源泉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激情豪迈的爱国诗,内容丰富,涉及具象的东西较多,元素比较丰沛,像南疆北国、桂林西湖、长江黄河等名胜古迹,还有丝绸陶瓷、傣家竹楼、布达拉宫等一些特色风情,让人目眩神迷,视野开阔。但这些丰富多彩的资源,在小学生看来却不能尽数被理解。毕竟诗歌中的文字没有得到感官的享受和体验,难以获得共鸣。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身心,体验这一场盛大的诗歌之旅呢?
  我在预习环节开始,就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让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网络信息,建立自己的多媒体资源库,而后再来蕴蓄情感源泉。于是有的学生搜寻到帕米尔高原的资料,有的则搜集祖国南疆的资料,有的则想了解黄山和庐山的风情,也有的干脆搜集了一系列傣家竹楼风情图……
  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我不得不停止讲授,于是安排了一节信息实践课程,让学生带着疑问在网络教室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并制作PPT或写下材料,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通过资料搜集和自我有选择性的浏览,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意识,逐渐对文本有了兴趣,开始学会大声朗读,并充满灵感和设计的兴趣。
  有的同学收集了大量的美景,内心受到感染,写出了不少文采飞扬的赞美诗文;还有的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制作手抄报等,展示祖国的美丽风情。当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完成之后,我和学生设计属于我们自己的专有的学习网页,并设定几个大的版块,比如美丽山野,动人故事,强者之歌等;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专版制作团队,各有分工,各有包版。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让他们拓宽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借此也获得了情感升华,使得思想情感更加深刻。
  二、课中情境交互,声色氤氲灵活阐释
  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情境渗透,让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和共鸣,最终获得心灵内化。而这个过程无疑是复杂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讲授环节,如果只是一味由教师来掌控课堂的主动权,那么首先就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本能。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我让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充分发挥其心灵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协作功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资源网络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大胆发表意见,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性、交互性。
  在网络平台上,我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并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读,再加上动人的音乐,进而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歌的圣境之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理清诗歌脉络,再通过网络互动探寻更多信息。大量的信息刺激和熏染,学生对祖国的地大物博、风情迥异有了深刻的印象,不但拓展了思维,而且激发了探索热情,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对文本品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将文本中的插图和所搜集的多媒体资料融合,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整合并产生新的感觉。有学生对文本的词语有疑问:“诗人为什么要用‘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描写和‘帕米尔高原的群星闪烁’描写进行对比?”
  针对此类问题,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解答,得知帕米尔高原有着美丽的星空。同时经过现代信息资料搜集,学生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桂林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祖国山河的壮丽都在声色氤氲中获得充分展示,学生一边陶醉其中的美景,一边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迁移,进而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课后展示,飞扬个性
  诗歌文本学完之后,进入实践环节。我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引导进行制作,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美景资料,并且要求大家在美景中写上自己的感受;另一组同学则撰写一些文章,介绍祖国的资源、特色风情等,也可以搜寻一些英才事迹。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在网络教室的平台上,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声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交流渠道,完全做到了和诗歌交融,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我想学”的良好境界。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讲授,而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资料进行再次整合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有学生说,祖国的美景那么多,从来都不知道竟然如此美妙。当学生将教材和博大的现实生活挂起钩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丰富多彩,而学生也就掌握了主动权,不再是受控于文本和教师的木偶,兴趣大增,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语文网络教学的创新性可见一斑。
  作为现代小学教师,要想将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载体,比如在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中找到共鸣,多做一些创新和探索,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成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资源库,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这个时候,课堂教学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他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文章以质朴的语言,采用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
小学语文自主课堂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彻底的“旁观者”,而是需要教师以一种充满智慧的姿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参与。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点拨和调控作用,激发学生更深入、持久地展开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  一、对话不明时适时点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沟通情感的必经途径。但受到学生已有知
《聂将军与两个日本小姑娘》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按照“救出——照料——送归——谢恩”的顺序,形象地展现了聂荣臻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深刻地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珍视友好往来的美好情怀。对本课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重点,同时又突破“聂将军被日本人称为 ‘中日友谊的使者’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个三方互动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通过物我交流融合,达到长进和提高,吸纳和整合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经验、体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各自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会有差异。那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三方“对话”的质量呢?是否需要教师进行刻意控制?既然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随意解读文本?如若不然,又该如何解读文本?这些是我在教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显得零碎,妨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采用“问题串”的方式,将课堂提问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逻辑性和有序性,是优化课堂形态的必要举措。  一、指引性——“问题串”的引导方向  “问题串”中的表达措辞要明确清晰,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结构特点,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根据“问题串”的指引有所思、
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那色彩艳丽的插图便会立刻映入眼帘,尤其是给古诗精心选配的插图,更是意境清新、引人入胜。那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五彩缤纷的水彩画,以生动多变的线条,形象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开辟了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天地。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体味古诗的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还能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让学生形象地记忆古诗。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往专注于教材的研究、教法的研究以及教育理念的探讨,对于学生本身的研究其实是相对匮乏的。笔者认为,研究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首先应从了解学生在40分钟课堂时间内的思维状态开始。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疲劳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为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阻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缓解,甚至消除课堂中的学习疲劳,从而提
[摘 要]读与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找准了训练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完成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言训练 拓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3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朵杏花》一文
[摘 要]为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苏教版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张“资料卡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在教学时,要通过链接文本、扩容资料、借鉴创造等教学策略,让文后资料卡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资料卡 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5  为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苏教版教材在部分课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加强了对阅读的教学指导,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入对话。而品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在品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本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