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探询“古典音乐”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这部作品进行了叙述与评价。笔者以书作者伊万?休伊特的视角为线索,进一步明晰“古典音乐”所面临的问题与处境。此外,在书中休伊特给出了消弭“裂痕”的办法并加以分析,可以看到他深厚的音乐素养。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问题依旧如故,“古典音乐”的处境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因此,称之为“不是答案的答案”。
  【关键词】伊万·休伊特;古典音乐;裂痕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是由英国作曲家、音乐批评家伊万·休伊特(Ivan Hewett)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2006年6月第一版),并由孙红杰翻译,杨燕迪校。作为音乐批评中的扛鼎之作,休伊特在书中展示出的敏锐视角令人折服,他对音乐文献的旁征博引、对于音乐现象的叙述之准确无不体现了他犀利的语言及专业的学养,而这些恰恰是批评的本色和真谛。
  本书开篇,休伊特就从音乐生产(创作)的视角着手,寻找“裂痕”出现的根源。通过点出裂痕的部分内容(音乐价值与音乐功能的决裂),引出音乐接受的话题,同时将音乐接受的问题展开为几个方面:音乐的文化语境、音乐的艺术表现及音乐的传播途径等。而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就是古典音乐的后现代性状况,休伊特通过对古典音乐在西方惨淡的境况进行陈述,营造了一种焦虑的氛围,其焦虑的内容包括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出现了听众老龄化、受众逐渐减少等一系列问题,这便是古典音乐的价值逐渐迷失的现象。依此,休伊特提出了一些他自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即修补裂痕,寻找古典音乐中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试图让古典音乐可以继续得到听众的青睐。
  一、困境中的观察者:以敏锐的视角洞见裂痕
  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文化意涵与历史现象。休伊特作为困境中的观察者,他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着“裂痕”二字。首先,他将裂痕置于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他认为:“音乐(价值)”与“社会功能”两者经过漫长的统一后迎来了分裂的过程,这一过程时至今日仍在继续,甚至永远不会终结。
  休伊特在书中提出音乐形式与文化功能割裂这一问题。自古以来,音乐的形式与文化功能一直呈现出合二为一的状态,但裂痕的出现打破了彼此的宁静,休伊特认为音乐即使是在音乐厅中演奏,也在同等程度上标示了特定群体的社会身份及他们所玩味的、具有自律性的音乐价值。音乐不再只服务于社会功能,它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由此可見,作者对音乐的认知绝不仅限于音符与谱例,而是将音乐的概念置于文化的语境下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在对待音乐价值的问题上,休伊特有着历史性的眼光。休伊特认识到自律性的出现导致音乐逐渐走向“规范化”,这意味着音乐有了“规定与标尺”。我们现在学习的和声、对位等就是最直观的反映,通过人为的规定我们对音乐的控制力变得更为全面,这本该是一件喜事,但人为的枷锁已经套在了古典主义音乐的脖子上。
  由此,引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即音乐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分歧。音乐创作自古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自身的形式特征,另一种是音乐的美应与其他艺术相关联等。休伊特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丝毫不予回避,并提出疑问:音乐的自律性与功能性在对立割裂的同时,“它的公共意义何在?”在这里,休伊特将斯特拉文斯基与勋伯格的观点并置,犹如天平的两端在不断摇摆一般,一方执“音乐之外别无他物”的观点,一方取“和声即情感,舍此无他”之意,两方争论至今尚未分出胜负。这其实便是针对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艺术表现等方面所产生的分歧,休伊特在面对这一分歧时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保罗·亨利·朗对勋伯格的观点有过论述:“音符的罗列和排序并不意味着任何音乐性,因为他并不在审美构造范围内。”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的自律性还造成了音乐与受众逐渐疏离的态势,在休伊特看来,困境的出现不仅仅是音乐的价值与功能性的关系变化所造成的,虽然这一问题已经足够复杂,但上帝似乎喜欢将湖水搅得更浑。音乐的自律性还造成了另一现象,正如休伊特所说:“当音乐爱好者们由原来的积极参与者沦为被动消费者时,他们与刚刚萌发的新音乐领域之间本能的、活生生的联系就被割裂了。如果你正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那么你就不再需要关于奏鸣曲式的过多解释,你完全可以在运动的指端和兴奋的神经里感受出奏鸣曲式的轮廓。”图穷匕见,严肃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很多作品的难度已经上升到业余民众无法简单企及的高度,喜人的是音乐的专业性得到了提高与完善,门槛提高意味着规范性,但同时却陷入了将诸多业余人士扫除在外的窘境。严肃音乐与受众的距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虽然借助文字说明、体裁介绍甚至标题音乐的出现,缓和了冲突的爆发,但显然又被引入了更为棘手的全新困境。
  二、探寻答案的思考者:以自我的手段消弭裂痕
  休伊特对困境、裂痕的认识非常深刻,同时他有意为古典音乐面临的困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不过在此之前他提出了诘问:“古典音乐这个类别是否依然具有价值?我们的文化是否还需要古典音乐给予的那种深度。”作为音乐批评家,他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可是作为一名古典音乐的忠实捍卫者,这些问题的提出不免有些耐人寻味。这不是休伊特个人立场的动摇,而是他为了摆脱困境必须解下的“绳索”。
  首先,时代性作为休伊特思索解决方案的首个层面,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他认为:“使当代的艺术音乐同它的过去相联系,这是恢复他完整生命的第一步。”他认为唤起古典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联系可以迈出第一步,音乐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一方案至少能令古典音乐从困境中醒来,这是在摆脱现代性危机。
  其次,休伊特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与类比得出了后现代音乐呈现出多样性特点的结论,他是在行业内亲眼见证的局内人,他认为:“在‘古典音乐融合音乐’这个渴望的背后潜伏着一种思想,即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必须与时代合拍,以获得实在的生命力。”这是他对“大势”的退让,后现代多样性的状况逼迫着古典音乐不能再囿于传统的价值标准,但固执的休伊特依旧抛出了名为“本真性”的概念。休伊特认为,判别艺术音乐(古典音乐)的标志或标准其实是一种看待音乐生产行为的立场或态度,可以通过风格、语汇或一套音乐术语来表达,这表明休伊特认为音乐内部的存在本真性,可以作为一个新的价值标准支撑古典音乐的前行与发展。   此外,在休伊特也并没有将视角固定在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上,他还希望听众能够像以前一样,借助手指与喉咙来感受音乐,而不是在忙于其他事物时留一只耳朵顺便听听。通过提高作为消费者的音乐参与度来拉近音乐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受众的接受范畴。这样的观点折射出了休伊特作为一个批评家的质疑精神,他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在寻找答案,这样的过程也代表着他在时代的转型期所做的深邃思考。
  三、不是答案的答案
  虽然休伊特给出的答案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但他对问题的预见性却值得人们称道。如今困境与裂痕依旧如故,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音乐本真性概念的提出在如今看来更像一个理想与追求,这一概念的范畴与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界定。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年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性渗透到各个领域,历史二字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在如今看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当代史又是自我认识在历史中的再现,我们亲身验证了休伊特在十几年前所描绘的裂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也确实如他所说陷入了困境,但他给出的答案不可能是一个永恒的答案。这一切都使他所提出答案本身的明确性和唯一性面临着争议,所以我称之为“不是答案的答案”。
  事不可为,裂痕之中所蕴含的能量过于复杂与庞大,仅凭休伊特的一本著作无异于隔靴搔痒,这一点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自己也非常坦率地承认。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确实相对晦涩,但作为进阶读物对相关行业的读者而言,意义则不言而喻。虽然他所给出的答案没有解决问题,但至少,“作者确乎提出了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重大命题,逼迫我们正视和面对古典音乐的当下境况和未来命运。为此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
  本书中,休伊特以其作曲家、音乐批评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对古典音乐在西方所遭受的困境进行了宏观上的呈现与分析,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他对音乐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论述是精准而深刻的,实是道人之所未道,掩卷颇有可思之处,更有进益之功。
  参考文献:
  [1]伊凡·休伊特.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燕迪.诊断音乐:病理与处方[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1).
  [2]保罗·亨利·朗著,马艳艳译.音乐学与音乐表演[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于大海(1994-),男,满族,辽宁沈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通过多种媒体和信息技术表现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网络社会中,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包括网络课程在内的多媒体教育手段繁荣发展。徐州地区也一直都在持续的发展网络课程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题组成员均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对徐州地区音乐类网络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打算借此次机会,对徐州地区音乐类网
【摘要】公共景观是区域人居环境和人文风貌的视知觉性内涵之一,在全国成功特色小镇案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推介作用。对特色小镇公共景观进行创新优化、合理论证、恰当创设,是新时代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切入面。本文围绕陕西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及后期优化策略进行调研分析,并确立研究议题,目的在于通过理论调研梳理出针对性创新优化策略,使陕西省“特色小镇”项目的公共景观受众群策群力
【摘要】京砖是传统古建筑修建过程中常用的材料,其烧制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然而,随着传统落后、耗能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京砖烧制技艺作为一项非遗项目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本文意在通过对嘉善京砖烧制技艺的研究,探索在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传统工艺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并积极转型升级。  【关键词】嘉善京砖;非遗;干窑;传统工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京砖,又名金砖,是传统古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設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资源,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珍贵的历史记忆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文化在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可以说失去文化的国家与民族是缺乏灵魂的。实现文化的繁荣需要文化自信,尤其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阶段,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十分重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
【摘要】地处云南西南部的德宏芒市傣族剪纸,民族特征鲜明,地方特色浓郁,体现了芒市傣族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傣族民间剪纸艺人邵梅罕从小酷爱剪纸,常以身边的田园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展现傣乡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乡土气息浓厚。2011年,邵梅罕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关键词】傣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梅罕;乡土气息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一、芒市傣族剪
【摘要】博物馆课程是馆校合作的一种模式,是系统化、可持续性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做好博物馆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博物馆展览和藏品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整合资源,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  【关键词】博物馆课程;馆校结合;寻找回家的路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博物馆领域广泛兴起馆校合作运动,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有联合办展览、流动的博物馆走进校园、组织学生定期参
【摘要】本文结合曲阜孔庙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深入探讨了木结构建筑预防性保护和维修的方案,对木构架常见的残损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加固修缮方法,以期为今后曲阜孔庙木结构古建筑开展预防性保护和维修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木结构;古建筑;维修保护  【中图分类号】K826.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木结构古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往往在不同程度存在损坏的现
【摘要】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南平市级51位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研究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现状折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南平市 
【摘 要】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将校园欺凌预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打造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包括以心理班会基地项目、校园心理情景剧明星项目为契机教育学生,利用“星爸心妈”讲师团、班级家委会成员影响带动家长,营造适宜校园环境,全面化、多途径、深层次地开展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摘要】推进城市国际化是新时期杭州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杭州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标志性地区,江干区紧握机遇,积极贯彻落实城市国际化要求,取得一定成果,但还需进一步提升区域软实力。文化影响力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江干区在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分析了江干区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优势、难点和着力点,旨在为城市国际化建设助力。  【关键词】国际化;杭州;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