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教育丛书中,我一眼看中了这本书,因为它有个特别的题目——《苹果与粉笔灰》。本书作者叫做维姬·卡鲁阿纳,是美国著名教育顾问、知名教师、教育演说家、作家……翻开这本书,打动我并让我把这本书捧到手里的,是前言中的一段话:“谨以此书献给你以及与你一样因为教书工作身体疲倦、内心挫折并且困惑着何去何从的老师们,真心希望你们能相互鼓舞着一路前进,最终走出困境,欣然留在这个令人敬仰的舞台。”
  “因为教书工作身体疲倦、内心挫折并且困惑着何去何从”不正是当下很多老师的状态吗?对照自身,不是每天身心备受煎熬,以至于常常在想着何去何从吗?看看身边,一些朋友、同事不正因为各种不堪忍受的因素而最终选择黯然离开这个三尺讲台吗?
  巡视本书目录,发现本书并未按照常规的目录设置编排,而是将整本书的内容设置成了180天的180个小故事,每天一个小故事的设计让我这个对长篇大论心怀敬畏的读者一下子卸去了心头的沉重感,不就每天一个故事吗,我想这点时间还是有的。
  书中第一个故事叫《杰伊》,小时候的杰伊在詹森夫人的记忆里是一个“小斗士”,总是对教育制度忿忿然,而很多年后一次偶然的相逢,詹森夫人看到的杰伊已经是位建筑师了,杰伊诚恳地对他的老师詹森夫人说“我也从未忘记过您,詹森夫人,唯有您常常给我机会”。在这个故事的前面,作者引用了亨利·亚当斯的话——老师的影响经久不息,无所不在。结合这个故事来看,这句话更能引人深思。结尾处,作者又附上了一则心灵贴士——兴许,你的成就未必在课堂上得以显现,但有时,它们会猝然间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与你不期而遇。
  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这第一天的第一个故事和前后的两则话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共鸣,有许多人、许多事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像杰伊这样的孩子真的教过不少,他们在课堂上捣乱,在课后惹事,常常让我花许多的时间和他们斗智斗勇,而今,常常一有空就来看看我的却也是这些孩子……他们竟然深刻地怀念着被我教训的日子,还有人能有模有样地把我教训他们的话模仿得惟妙惟肖,他们说因为他们觉得老师没有放弃他们,即使他们常常惹老师生气,甚至给老师添麻烦……如今,他们还记得老师说过“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做事总是尽量做到最好;他们还记得老师告诉他们“成绩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们努力寻求更多的出路;他们说老师说过“公交车上的有些座位是给老、弱、病、残、孕坐的,如果你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那就站一会儿吧”,所以他们宁可站着也不去坐那几个位子,因为他们哪项都不符合……听着他们的说说笑笑,我真的想象不出我这些不经意的话在他们心中到底留下了多深的烙印,以至于这么多年了,他们竟然还如数家珍,“深受其害”!我想,幸好我没有口无遮拦或者消极怠工,说一些不该说的!但是,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我肯定也说过曾让他们受到伤害的话,如今再问他们,他们竟然都说那是为了他们好!唉,我觉得我的学生都太善良了!
  一个小故事、两句简单的话却让我这个读者思绪翻飞,心潮起伏,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去干别的事情。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缓缓地从我的指尖翻过,一丝丝领悟似乎从心底破土而出,“改变你的思路,也就改变了你的世界”,“利用既有的资源,于你所在之地,做尽你所能之事”,“少一些投机取巧,精心准备才是成功的关键”,“教育不是往桶里硬塞内容,而是点燃思想的火种”……这些话语在一个个故事里变得丰富而有内涵,阅读过后总让人产生些新的思考和启迪。“应运而动,敢于成为标新立异者,允许你的学生存在个性,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他们真正的潜质”,“追寻你的目标,而不是被挫折牵着鼻子走”,“我们不是为遥远的未来教书,而是为当今的社会育人”……这些给老师的良心建议就如一碗为老师专门烹制的心灵鸡汤,让饱受折磨的师心得到了宽慰,受到了安抚,变得重新澄澈起来。
  伤心疲惫时,挫折失败中,让我们回首望一望我们刚刚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的雄心壮志和满腔热忱吧,也许你会从中拾取重新奋斗的勇气与信心!
  (作者单位:无锡市旺庄中学)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回顾这一路成长的风景,一个问题始终萦绕于胸,那就是“怎样教语文”,虽然一直苦苦寻觅,但我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无意间翻开《金刚经》《心经》等佛教经典,经过一番研读之后,对于“怎样教语文”的问题似乎有所感悟。  一、语文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即传授智慧  要回答好“怎样教语文”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我看来,语文的本质就是一种以语文的思
期刊
重读《我的叔叔于勒》,我深深感慨,莫泊桑不愧为“短篇小说巨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叙事视角,这是十九世纪小说家常用的叙事技巧,但被莫泊桑运用得尤其巧妙,在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细读小说,我发现小说中于勒叔叔给菲利普夫妇的来信还有意想不到的叙事功能,而查考数十年来国内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研究,并无人对此关注。因此,本文拟就小说中出现的“信”来粗浅地探讨它的叙事功能
期刊
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经推出即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但随着高考语文改革等原因,目前选修教材的使用出现了瓶颈。为此,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例,分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现状:机械使用,没有选修特色  1.教材使用必修化  虽然说选修教材强调一个“选”字,但是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是要参加高考的,于是“以高考为
期刊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应包含“评价”和“指点”两层意思。  “评价”,重在激励性评价。一些老师持“批改无效论”,他们往往既无眉批,也无总评,一篇作文只有一个等第或分数,一学期作文写下来,有些学生得不到教师一句评点;即使有评语,也是“本文主题鲜明,结构合理,语言通顺”之类大而化之、无关痛痒的套话、空话,貌似全面、有理,实则空乏、无用。久而久之,学生早已熟悉了这一套,所以,也就一看了之,束之高阁,写作兴
期刊
现代散文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理论失范的状态,这种先天不足导致的散文边界的模糊性决定了其在现当代文学诸种文体中的边缘地位。但90年代以降,“散文”这一文体却似乎突然迎来了它的春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作者队伍愈见壮大,作品数量空前增多,内容手法日趋丰富,“非虚构”“跨文体”“大散文”“新经验”,以及“民间语文”“纪实文学”等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充斥着散文的创作领域,与此同时,“散文的边界到底是什么”
期刊
《语文学习》2014年第12期登载了李乃龙先生《哲学与文学双重视角下的〈逍遥游〉解读》一文,其出发点是帮助一线语文教师加深对最难教高中课文之一——《逍遥游》的理解,其解读的视角不乏新意,但有关大鹏象征意蕴的论述则有待商榷。什么才是逍遥?作者认为“大鹏表面上逍遥,实际上并不逍遥,因为它要靠风的托举才能高飞,才能远飞。用庄子的话说,就叫‘有待’,而‘有待’就不逍遥”。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撰文以就教
期刊
教材里的每篇文章,作者的构思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备课要如“庖丁解牛”,能够看到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进行构思的,从中找出各自的构思特色,然后深入研究教法,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背影》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从文章可以大致看出作者的构思情况。朱自清通过对父亲车站买橘子的中心事件描写,来赞美父爱。显然,最初唤起作者创作激情的正是这种平凡而感人的场景。因此,作者在第6段重点从父亲的外貌、神
期刊
一、我为什么选择科幻小说  我一开始并不是有意识地大规模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我刚工作的时候,拼命向学生推荐我认为值得读的书籍,甚至经常硬塞给他们一些书,想要以此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但结果总不理想,这些书不是无人问津,就是被学生定位为“看不懂”。屡次碰壁之后,我才发觉要从学生的阅读趣味出发引导学生的阅读。后来,我开始把自己的书成批地放在班上给学生读;而后我又接手文学社,把它改造成阅览室,向学生开放。
期刊
我们在平时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作文评改这个环节往往是“教师一笔定生死”,这样的评改方式缺乏实效性,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在写作和评改的过程中体验到写作、评改和分享的快乐。长此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便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境地。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和互联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家长和网友的多方参与,就一定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期刊
关于朱自清的《春》,笔者在1978年12月底写过《春的赞歌》(以下简称《赞歌》)的赏析文章,发表于1979年第2期的《语文学习》上。当时写作的原因是这样的:1951年《人民教育》杂志展开了对《背影》的“讨论”,极左的意见认为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表现小资产阶级人性与情调,作为语文教材不合抗美援朝的时宜,因此在这场以“讨论”为名的批判之后,朱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目,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全部删除,即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