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首先要从品德教育入手,小学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它始终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是以思想能力为基础,道德行为是以思想能力为中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思想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品德能力在品德课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品德教学活动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明理”中提高道德认识的能力
明理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从学生的道德需求出发,利用学生的道德经验,使学生意识到道德问题的解决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此时,学生的需求就会转化为对道德问题探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想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必须要有一定的勇气,并以做一个诚实的学生为荣,以模范人物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言行,力争做到为祖国的繁荣、家乡的兴旺,努力学好本领。
二、在“情感”中提高道德体验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有目的地设置情境,通过改变角度,转变角色来提高道德体验能力,并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如校园里有一小学生走路不慎跌倒,摔破了腿,弄脏了衣服,这时的你应如何对待?采取什么方法减少这个小学生的疼痛和思想压力?又如,你自己因不小心摔倒了,一时站不起来,在你身旁走过的人视而不见,这时你又会怎样呢?通过这样的对比,来激发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得到升华。
三、在“言行”中提高道德选择的能力
道德行为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是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它是品德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使得道德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表象一样,促使行为的动机也是错综复杂的,学生知道不说谎即是诚实的表现。那么,不说实话,是否就意味着是一个坏孩子的形象呢?对此,我让学生对说实话与说谎话的内在动机进行分析,于是学生得出结论:对有些行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分析其中的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四、在“集体”中提高道德素质的能力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健全的集体里,好的学生会迅速成长起来,差的学生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健全的集体对所有成员起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一个班主任,面对几十名学生,如果不注意发挥集体的作用,要做的工作就是不分昼夜地做也是做不完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当然,强调集体教育的作用,并不排除个别教育,因为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都直接影响着集体,教师对集体中个别成员的直接教育,又可以转化为影响集体的力量。比如,班上的队员小明和小华因小事闹矛盾打架了,事情发生的当天下午,我利用班会课,让他们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他们唱着唱着,抑制不住难过的心情,终于流下了眼泪,再也唱不下去了。于是全班同学就接着唱,歌唱完了,两个学生却趴在桌子上哭起来。这个班会上,没有一句批评的话,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平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如墙报、黑板报、展板、橱窗、光荣榜等形式,发挥集体舆论对每个成员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从而不断地提高道德素质。
五、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教育的能力
学生品德能力综合体现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品德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可利用作业环节,指导学生实践。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当本着学生实际,着重对某一个不良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强化。首先,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目标,明确告诉学生,在品德实践过程中要达到什么要求。如教学《自己的事自己做》,我给每人发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对照表格,坚持自己铺床、叠被子、洗衣服、摆放物品等。如果学生能自觉按照要求去做,也就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初步养成了爱劳动,不依赖别人的习惯。其次,对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行动的具体指导。如教学《注意交通安全》这一课时,我请同学们谈谈今后该怎么做。大家纷纷表示: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以后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追逐打闹……最后让学生自我反思以往大量的实践活动,对自己做出一个评价。这一过程孕育着强烈的自我教育,在品德活动实践中提高道德自我教育能力,是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实践告诉我们,品德教育是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能力,才能最终实现提高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是以思想能力为基础,道德行为是以思想能力为中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思想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品德能力在品德课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品德教学活动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明理”中提高道德认识的能力
明理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从学生的道德需求出发,利用学生的道德经验,使学生意识到道德问题的解决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此时,学生的需求就会转化为对道德问题探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想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必须要有一定的勇气,并以做一个诚实的学生为荣,以模范人物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言行,力争做到为祖国的繁荣、家乡的兴旺,努力学好本领。
二、在“情感”中提高道德体验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有目的地设置情境,通过改变角度,转变角色来提高道德体验能力,并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如校园里有一小学生走路不慎跌倒,摔破了腿,弄脏了衣服,这时的你应如何对待?采取什么方法减少这个小学生的疼痛和思想压力?又如,你自己因不小心摔倒了,一时站不起来,在你身旁走过的人视而不见,这时你又会怎样呢?通过这样的对比,来激发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得到升华。
三、在“言行”中提高道德选择的能力
道德行为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是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它是品德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使得道德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表象一样,促使行为的动机也是错综复杂的,学生知道不说谎即是诚实的表现。那么,不说实话,是否就意味着是一个坏孩子的形象呢?对此,我让学生对说实话与说谎话的内在动机进行分析,于是学生得出结论:对有些行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分析其中的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四、在“集体”中提高道德素质的能力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健全的集体里,好的学生会迅速成长起来,差的学生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健全的集体对所有成员起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一个班主任,面对几十名学生,如果不注意发挥集体的作用,要做的工作就是不分昼夜地做也是做不完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当然,强调集体教育的作用,并不排除个别教育,因为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都直接影响着集体,教师对集体中个别成员的直接教育,又可以转化为影响集体的力量。比如,班上的队员小明和小华因小事闹矛盾打架了,事情发生的当天下午,我利用班会课,让他们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他们唱着唱着,抑制不住难过的心情,终于流下了眼泪,再也唱不下去了。于是全班同学就接着唱,歌唱完了,两个学生却趴在桌子上哭起来。这个班会上,没有一句批评的话,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平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如墙报、黑板报、展板、橱窗、光荣榜等形式,发挥集体舆论对每个成员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从而不断地提高道德素质。
五、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教育的能力
学生品德能力综合体现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品德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可利用作业环节,指导学生实践。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当本着学生实际,着重对某一个不良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强化。首先,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目标,明确告诉学生,在品德实践过程中要达到什么要求。如教学《自己的事自己做》,我给每人发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对照表格,坚持自己铺床、叠被子、洗衣服、摆放物品等。如果学生能自觉按照要求去做,也就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初步养成了爱劳动,不依赖别人的习惯。其次,对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行动的具体指导。如教学《注意交通安全》这一课时,我请同学们谈谈今后该怎么做。大家纷纷表示: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以后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追逐打闹……最后让学生自我反思以往大量的实践活动,对自己做出一个评价。这一过程孕育着强烈的自我教育,在品德活动实践中提高道德自我教育能力,是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实践告诉我们,品德教育是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能力,才能最终实现提高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