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法制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49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修养。青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对学生从小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谈法制的重要性
学生年幼无知,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缺少成人的保护下会发生许多意外;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不能正确区分是非善恶,加之缺少应有的法律意识,极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的方式抵触,从而背离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所以,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二、合理运用教材,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学校教育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应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生存能力,而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既不能把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1. 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小学生年龄小,对坏人识别能力不透,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两个口语交际中《当陌生人来敲门》、《会求救》是很好的安全教育的课例,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懂得独处时,如果有人来敲门,应冷静分析,通过听声音、细致观察,对来人有充分的了解,决定自己该怎么做,怎么说,千万不可鲁莽,也不可武断。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辩和辩论为审判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在他们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的法律意识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过,初中语文教材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的课文并不多。但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便可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如《变色龙》一课,引导学生质疑:“奥楚篾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法制进程呢?还有像学习《孔乙己》一文,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它当时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
2. 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教学”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是肯定的。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例如知道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时,可以从中体会起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还可抓住几句具体条文,让学生体会揣摩“应当、不得、鼓励”等词的含义用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应用。为了向学生证明在记叙文中运用渲染、铺排、虚构的写作习惯,在议论文和应用文中运用是不妥当的,教师可以向律师朋友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等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叙事要客观、准确、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对比,学生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就变得十分容易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中央电视台的这个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期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达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笔者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不同角度分类,从中体会拟题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等来拟题的《贪官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中的反问,《变脸》中的双关等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乎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小偷告失主》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的高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如学习完《威尼斯商人》后,在班里可以举办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和正规庭审一样,证物、证据、申诉状、辩护词等等一应俱全。学生个个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庭审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法律意识自然大大加强。当然,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共同尝试。用学生实例,现身说法。
三、开展多样的活动,让法制走进班会、队会课堂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比较淡薄,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能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队会、班会是学校的常态教育阵地,在班会中开展法制教育,必不可缺。在班队会活动中,将安全与法制教育渗透到课堂活动中。开展安全与法制教育知识竞赛,形式有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情景表演。内容设计日常饮食安全、用电安全、防范侵害、火灾自救等。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而且增强法律防范意识,运用法律有效地保护自己。
搁笔沉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常想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渗透法制意识,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总之,教学不只是单凭知识的传授,还要进行安全与法制教育,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倘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应该是现代法制文明的幸事吧!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县河镇财梁九年制学校 725000)
关键词:法制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49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修养。青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对学生从小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谈法制的重要性
学生年幼无知,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缺少成人的保护下会发生许多意外;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不能正确区分是非善恶,加之缺少应有的法律意识,极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的方式抵触,从而背离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所以,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二、合理运用教材,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学校教育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应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生存能力,而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既不能把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1. 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小学生年龄小,对坏人识别能力不透,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两个口语交际中《当陌生人来敲门》、《会求救》是很好的安全教育的课例,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懂得独处时,如果有人来敲门,应冷静分析,通过听声音、细致观察,对来人有充分的了解,决定自己该怎么做,怎么说,千万不可鲁莽,也不可武断。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辩和辩论为审判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在他们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的法律意识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过,初中语文教材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的课文并不多。但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便可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如《变色龙》一课,引导学生质疑:“奥楚篾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法制进程呢?还有像学习《孔乙己》一文,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它当时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
2. 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教学”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是肯定的。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例如知道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时,可以从中体会起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还可抓住几句具体条文,让学生体会揣摩“应当、不得、鼓励”等词的含义用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应用。为了向学生证明在记叙文中运用渲染、铺排、虚构的写作习惯,在议论文和应用文中运用是不妥当的,教师可以向律师朋友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等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叙事要客观、准确、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对比,学生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就变得十分容易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中央电视台的这个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期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达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笔者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不同角度分类,从中体会拟题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等来拟题的《贪官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中的反问,《变脸》中的双关等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乎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小偷告失主》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的高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如学习完《威尼斯商人》后,在班里可以举办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和正规庭审一样,证物、证据、申诉状、辩护词等等一应俱全。学生个个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庭审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法律意识自然大大加强。当然,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共同尝试。用学生实例,现身说法。
三、开展多样的活动,让法制走进班会、队会课堂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比较淡薄,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能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队会、班会是学校的常态教育阵地,在班会中开展法制教育,必不可缺。在班队会活动中,将安全与法制教育渗透到课堂活动中。开展安全与法制教育知识竞赛,形式有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情景表演。内容设计日常饮食安全、用电安全、防范侵害、火灾自救等。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而且增强法律防范意识,运用法律有效地保护自己。
搁笔沉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常想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渗透法制意识,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总之,教学不只是单凭知识的传授,还要进行安全与法制教育,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倘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应该是现代法制文明的幸事吧!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县河镇财梁九年制学校 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