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5日,我放弃了去黄山旅游的机会,跟随南通名师讲学团赴陕西省咸阳市参加支教活动。十天的奔波是辛苦的,但辛苦中包含着欣慰,辛苦中浸透着快乐。
面对困难的应变
尽管去咸阳之前,我们对那里各县(市)的办学条件有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到了那里,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在支教的第一站——兴平市,我就遇到了学生实验没有准备的意外,据说是该市的教育科长因故没有参加咸阳教育局的协调会议,不知道要准备学生实验。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马上和该市教育局的负责同志联系,并且在晚上和教学点的教导主任见了面。第二天一早提前赶到上课学校,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好了上课用的器材和药品,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彬县位于陕西西北部临近甘肃的一个贫困小县,尽管当地教育局给我们安排的学校的条件算得上最好的,但学校唯一的一架液晶投影仪还是无法使用。没有投影仪就意味着课件无法派上用场,怎么办?不上课只作一个讲座,对我来是轻松的,但对彬县的老师来说却是遗憾的,因为他们更希望听课,于是,我利用晚上的时间,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虽然第二天上的是一堂没有用课件的课,但效果却是出奇的好。
三原县的教学点,没有实验室,所准备的少量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是从另一所学校借来的。面对接待我的一位副校长满脸的无奈,我临时决定,将学生分组实验取消,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咸阳的每一天,我们都面临着天气炎热,水土不服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用应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
奔波途中的风景
在咸阳的支教活动,是巡回性质的,颇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意味。我们的活动路线是:上午上课、作讲座,午饭后立即乘车赶往下一站。其间没有停顿、没有休息,所乘的车辆也大多数没有空调。行程是辛苦的,但我们学会了苦中寻乐。
7月18日下午1点半,我们第二小组一行人,从彬县出发赶往旬邑县,途中路过石门山森林公园。汽车所走的山道正好穿过森林公园,坐在车内,放眼四周,我忽然忘记了自己置身的是关中大地,仿佛进入了江南的崇山峻岭,整个景区满山披绿,小溪潺潺,空气清新,难怪被人称为西北的西双版纳。
旬邑是一个人口只有二十多万人的小县,但旬邑县城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离我们的住处不远,有一个风景秀丽的人工湖——翠屏湖,虽是人工湖,但人为加工的痕迹却不很明显,湖水清澈,山色倒映,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湖边休闲纳凉的市民络绎不绝,那份悠闲、那份自在、那份温馨,令我们这些来自江海平原的客人好生羡慕。
临别之际的眼泪
礼泉是我们第二组支教的最后一站,午饭之后,我们将各奔东西,因此,这里也就成了我们和同组的咸阳老师分别的地方。送我们的车来了,上车之前我们一一握手告别,眼里流露出的是一种问候、一种友情、一种依恋,渭城区窑店中学的薛老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临别之际的眼泪,让我想到了很多:
咸阳的老师是清贫的,他们的月工资不足一千,有的代课老师月薪只有一百七十元,这次来上课或听课的老师,费用全得自己掏,学校和教育局不给一分钱的报销。然而他们固守清贫,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和他们相比,我们是不知足的,甚至是贪婪的。
咸阳的老师是辛苦的,他们承受的工作压力并不比我们轻,而工作负担却远远超过我们。老师中有人教几门学科的,即使教一门学科的老师,任教班级也特别多,通常是四、五个班级,其辛苦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和他们相比,我们是怕吃苦的,甚至算得上是贪图享受的。
咸阳的老师是宽厚的,支教过程中,陪同我们上课的老师一直乐于为我们做服务工作,而我们为他们做的却很少,不知不觉中享受了不少客人待遇。作为咸阳地区的学科带头人,他们自己也拥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但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很少谈自己,多数谈我们这些“名师”,甘做绿叶衬红花。和他们相比,我们是有愧的,甚至是自私的。
咸阳支教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仅以这絮叨之笔,写下点滴感受,但愿这些花絮能为自己的教书生涯留下馨香一瓣、温情一缕!
责任编辑 王波
面对困难的应变
尽管去咸阳之前,我们对那里各县(市)的办学条件有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到了那里,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在支教的第一站——兴平市,我就遇到了学生实验没有准备的意外,据说是该市的教育科长因故没有参加咸阳教育局的协调会议,不知道要准备学生实验。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马上和该市教育局的负责同志联系,并且在晚上和教学点的教导主任见了面。第二天一早提前赶到上课学校,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好了上课用的器材和药品,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彬县位于陕西西北部临近甘肃的一个贫困小县,尽管当地教育局给我们安排的学校的条件算得上最好的,但学校唯一的一架液晶投影仪还是无法使用。没有投影仪就意味着课件无法派上用场,怎么办?不上课只作一个讲座,对我来是轻松的,但对彬县的老师来说却是遗憾的,因为他们更希望听课,于是,我利用晚上的时间,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虽然第二天上的是一堂没有用课件的课,但效果却是出奇的好。
三原县的教学点,没有实验室,所准备的少量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是从另一所学校借来的。面对接待我的一位副校长满脸的无奈,我临时决定,将学生分组实验取消,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咸阳的每一天,我们都面临着天气炎热,水土不服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用应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
奔波途中的风景
在咸阳的支教活动,是巡回性质的,颇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意味。我们的活动路线是:上午上课、作讲座,午饭后立即乘车赶往下一站。其间没有停顿、没有休息,所乘的车辆也大多数没有空调。行程是辛苦的,但我们学会了苦中寻乐。
7月18日下午1点半,我们第二小组一行人,从彬县出发赶往旬邑县,途中路过石门山森林公园。汽车所走的山道正好穿过森林公园,坐在车内,放眼四周,我忽然忘记了自己置身的是关中大地,仿佛进入了江南的崇山峻岭,整个景区满山披绿,小溪潺潺,空气清新,难怪被人称为西北的西双版纳。
旬邑是一个人口只有二十多万人的小县,但旬邑县城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离我们的住处不远,有一个风景秀丽的人工湖——翠屏湖,虽是人工湖,但人为加工的痕迹却不很明显,湖水清澈,山色倒映,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湖边休闲纳凉的市民络绎不绝,那份悠闲、那份自在、那份温馨,令我们这些来自江海平原的客人好生羡慕。
临别之际的眼泪
礼泉是我们第二组支教的最后一站,午饭之后,我们将各奔东西,因此,这里也就成了我们和同组的咸阳老师分别的地方。送我们的车来了,上车之前我们一一握手告别,眼里流露出的是一种问候、一种友情、一种依恋,渭城区窑店中学的薛老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临别之际的眼泪,让我想到了很多:
咸阳的老师是清贫的,他们的月工资不足一千,有的代课老师月薪只有一百七十元,这次来上课或听课的老师,费用全得自己掏,学校和教育局不给一分钱的报销。然而他们固守清贫,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和他们相比,我们是不知足的,甚至是贪婪的。
咸阳的老师是辛苦的,他们承受的工作压力并不比我们轻,而工作负担却远远超过我们。老师中有人教几门学科的,即使教一门学科的老师,任教班级也特别多,通常是四、五个班级,其辛苦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和他们相比,我们是怕吃苦的,甚至算得上是贪图享受的。
咸阳的老师是宽厚的,支教过程中,陪同我们上课的老师一直乐于为我们做服务工作,而我们为他们做的却很少,不知不觉中享受了不少客人待遇。作为咸阳地区的学科带头人,他们自己也拥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但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很少谈自己,多数谈我们这些“名师”,甘做绿叶衬红花。和他们相比,我们是有愧的,甚至是自私的。
咸阳支教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仅以这絮叨之笔,写下点滴感受,但愿这些花絮能为自己的教书生涯留下馨香一瓣、温情一缕!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