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凭相片鉴定古瓷的误区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前收藏热的兴起,各类藏品的鉴定也成为热门话题。多数藏家为证实自己藏品的真伪,经常拿着藏品相片去找各路专家或专业人员鉴定。为此,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或一些知名的专家仅凭寄来的照片给藏家鉴定器物的真伪。我认为这种仅凭相片的鉴定是不全面的,很难对藏品真伪加以定性。
  凭相片鉴定真伪的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大?据我所知,有些造假水平较低下的藏品的确可从相片中一眼看出。但对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不少高仿、精仿器物及一些从未发现过的实物,这类器物相片的鉴定就有难度了,有些藏品仅看相片是难以判断的。
  最近,笔者连续接到省外藏家电话问起一件这样的事情: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相同品民间会不会有?其中—位藏家还告诉我,他家有件青花瓷和国有馆藏的一件品型一样,如仔细鉴别,发现器物造型与国有馆藏品略有差别,是否自己的一件是仿品?就这一问题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任何一件实物器型的出现,第二件同类的器物是不会一模一样的。我的观点是:民间与国有馆藏同类型而不完全一模一样的不一定是假的。相反,与国有馆藏同类外表一模一样也不一定是真的。近几年我上手看过许多瓷器,真品与仿品都有过鉴赏。现在有不少的鉴定专家或专业鉴定人员有一种共同的心态,认为民间的器物不能同国有博物馆的相比。当鉴定一件相片上的器物与国家馆藏类型相似,专业人员就不上手多看了,鉴定结论说成是一件仿品,原因是认为不可能会有馆藏的那类文物再现,这一点已成为不少鉴定专家的一大定向热点。据笔者对市场元、明早期景德镇青花瓷的实物鉴定调查,民间收藏的景德镇元、明早期青花瓷真品的实物藏品约为0.3%(个人观点仅作参考),可见真品比例是十分稀少,但是国有馆藏的器型民间也有收藏,只是现在发现的还不多。
  
  关于相片鉴定我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摄影的相片不能够全面反映器物的真实性。相片取决于光线的强弱或调好光度后拍摄的效果,如光线较强时会增加器物拍照的白度和亮度;如阴天光线较弱时会失去器物的亮度和白度。第二、相片上实物的拍照难以同实物器型的质感相比,颜色和亮度难以准确反映。第三、现在用数码相机拍照或高质量的反转片效果会好些,但仍然与实物的质感有差别。有的瓷器拍照很难找到感觉,比如,我鉴定过的一件景德镇元代延祜青花缠枝牡丹兽头瓶就更难拍照了,实物鉴定是真品无误,由于光线的强弱会使釉面产生不同的显色变化,瓷器摆放在室内与室外的釉色不同,很难拍成与实物质感一致的相片,故这件瓷器拍了一次又一次。有的一件器物会拍成多种不同颜色釉面的相片,凭相片根本无法去鉴定真伪,有的真品瓷器甚至会拍出伪品般的效果,专家一看马上会说是仿品,不用再看了。当然,现在市场上相片与实物大致—样的藏品的确是假的不少,而真品稀缺,也难怪一些专家看相片就说是假的。但也不能仅凭相片鉴定真伪,因为一件真品的器物,拍照也会造成相片失真,因而鉴定相片看似是仿品。
  
  我不赞同仅看相片鉴定的方法。我认为相片仅可作为实物鉴定的参考,相片仅代表初步的鉴定看法。不赞同仅看相片不看实物的一票否决,只有相片与实物两者相结合,鉴定才会有真实性,才会对藏家负责,而藏家也会有一种踏实感。
  当前,市场上各类瓷器仿品非常之多,作为一名收藏者首先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在购买一件实物时,应该要做好仔细鉴别,不能仅看实物外表的美感去购买收藏。初学的藏友应在市场上多看实物,并请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藏友教你初步认识和了解实物,在他的指点下对实物多摸、多看、多认识、多琢磨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不具备一定鉴赏知识的藏友,千万不能怀着侥幸心态去市场拣漏。因为,市场上以假充真、鱼目混珠的精仿、高仿瓷可以达到几乎以假乱真的程度。在收藏过程中也要掌握适度,先从小件收藏开始,只有从小件藏品一件一件认真研究,多看实物的特征,全面掌握瓷器的鉴赏知识,才会逐步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当你在鉴赏和购买大件贵重藏品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实物的外观美感及器型独特稀有而吸引。鉴定时要从实物中去发现问题,多去找疑点,力争不放过每一个鉴定的细节,千万不要被诱惑而贪心轻易去购买实物。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收藏心态,做到仔细慎重,购买前最好有专业人员帮你掌眼。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藏家,可考虑精品、稀品瓷器收藏,因为这类瓷器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藏家有缘买下一件稀世真品的瓷器,可以从中体验到它的“神韵”和“神色”魅力,这样才更能感受到收藏的神奇与收藏的可贵。
  本文作者:周方清(现为《艺术与收藏》杂志陶瓷鉴定顾问江西省收藏协会顾问)
其他文献
清代著名画家蒲华,字作英,他的《梅兰竹菊四条屏》,直以书法入画,酣畅淋漓,物我皆忘,如风雨骤至,万马腾空,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又如画家张旭醉后挥毫,大刀阔斧,气势纵横,森然有抑人心魄之概,此四图纯以水墨出之,用笔如枯藤堕石,点苔如空中掷下,枯湿浓淡兼拖泥带水,苍苍浑浑,神秘莫测,信手抛掷,雄肆豪壮,如怒貌举石,渴骥奔泉,不可端倪,若消渴之际,忽逢甘露。另外一幅《梅兰竹菊四条屏》是作英先生80岁所作
去年8月,在古玩市场从一农民手中购得一枚乾元重宝镏金钱。该钱通體蓝绿绣,略露镏金,后经小心剥离,才露出大面积金黄色。钱径2.85厘米,穿径0.8厘米,厚0.15厘米,重6.9克,钱背刻花,外部刻曲线间隔点划,类似顺天元宝背刻花图案,详见附图。本人资料有限,查诸谱未见,请同仁赐教。  张××    编者后记:  此钱以彩照观之,应为刷金,而非镏金。    读编语丝  致董大勇先生并《收藏界》    
在抗日战争时期,南通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流通使用的抗币主要是江淮银行成立以后发行的江淮币。为了增强抗币的力量,南通地区(以今南通市辖区而言)抗日民主政权发行过多种流通券、代价券、本票。作为抗币的辅助币,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小抗币”。  从有关资料和鉴赏钱币收藏者所珍藏的实物来看,南通地区的“小抗币”主要是在1944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山革命政权发行的。从1944年起,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