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UTDOOR:这次的中法联合攀登探险,为什么会选在四姑娘山地区?
康华:这次的中法联合攀登的发起方是GHM法国高山集团,他们也是金冰镐的发起人之一。他们推崇的是纯阿尔卑斯式的攀登,想在中国寻找这样的地域,也想通过攀登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攀登者。关于地点的选择,其实这两三年四姑娘山地区在法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法国有一个安萨攀登学校,其中一位很厉害的老师叫菲利普,他在2006年和2011年两次来到四姑娘山地区,其中2011年是带了一只法国的青年队在四姑娘北壁爬了两条很棒的路线,所以四姑娘山在法国的攀登圈越来越有名,使得法国登山者对这块区域很感兴趣。他们通过国内的一些法国攀登者联系到CMDI,CMDI一直以来也是采用国际上的培训体系,推崇阿尔卑斯式的攀登,因此双方在攀登过程中在技术等方面都会比较契合,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中方的队员们参与到这次活动当中,跟着这些国际认证的登山向导一起爬,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技术、理念层面都能学习一些经验。
OUTDOOR:这次活动的成果如何?其中采集到的一些山峰的数据是否会公开?
康华:之前这种类似的攀登交流活动,基本都会有一些官方的背景,而我们这次可以说是一次民间攀登者之间的交流,以纯阿尔卑斯的方式来进行。毕竟是第一次,在时间、具体攀登目标等方面还是比较仓促,加上相互的了解还是有些欠缺,所以也并没有真正去完成一次很有代表性的攀登。但攀登的整个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之前本来有四姑娘幺妹峰、色而登普峰、婆缪和双桥沟里的GOROMIKU峰,四个目标山峰。但是由于去之前山里下了大雪,像大岩壁的婆缪峰基本就没法爬了。后来我们就以阿尔卑斯的雪山攀登为主,首先也经历了一个磨合的阶段,后来我们分了两个组,一组四个人完成了阿妣峰,我跟七个法国人为第二组一起去了幺妹北壁,我们这组爬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山脊路线。随后就开始了一些比较计划性的攀登,由于法方得到的天气预报,后面的天气会很冷,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去调整,很可能会随时改变计划。最终他们是东山脊爬了一条路线,然后从南壁去年孙斌他们那条路线的左侧在尝试一条路线。所以第二阶段我们基本都在南坡,风很大,后来到达5800米左右的高度下撤下来。迪利和宗利爬了一趟双桥沟的尖山子,法方也有两人在幺妹旁边的一个卫峰也完成了一条很棒的北壁路线,之后也应该会有登山报告出来。关于山峰数据,在整理之后肯定会公开,尤其是法方,这些对于法国的攀登者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料。
OUTDOOR:通过这次活动,您认为国内攀登者与法方最大的差距在哪方面?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康华:说实话,我们的差距真是非常的大,并不是说我们的技术不好,更不是装备上有什么差距,最主要的是在理念方面。装备有钱都能买,技术也能模仿得有模有样,但最重要的是对于攀登的积累和意识,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面。我们最缺乏的就是积累,比如沙木尼,从1786年就开始攀登勃朗峰,最少比我们早200年,我们民间攀岩也就开始了二十多年。经验的积累不是简单就能学习到的,只能是靠我们一代代慢慢地去积累,去改变意识。而我们从法方学到最重要的也就是一种理念,攀登的理念和体系,比如天气预报、整体的后援、快速的接近、攀登的高效率等等方面。
OUTDOOR:你认为这样的活动对当地山峰的开发是否会有一些益处?今后是否还会有类似的活动?
康华:长远来说的话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近期很难看到,比如说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带来多少支攀登的队伍,但这样的活动肯定是让这里的山峰资源更加的公开化,比如一直以来最后名的幺妹峰,实际上在它的周边就有很多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循序渐进去攀登的山峰,有更多的攀登乐趣、更多的可能性。而这样的活动就会发现一些这样的路线,随着攀登信息的发布,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国外的攀登者对这片山区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宗利作为四川登协的联络官,同时自己也是一名攀登者,也为这次活动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让活动更加顺畅。类似这样的活动,如果能持续下去肯定是有好处的,我们会先看看这次出现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和避免,我们的目的就是攀登、交流和学习,争取继续搞下去。
康华:这次的中法联合攀登的发起方是GHM法国高山集团,他们也是金冰镐的发起人之一。他们推崇的是纯阿尔卑斯式的攀登,想在中国寻找这样的地域,也想通过攀登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攀登者。关于地点的选择,其实这两三年四姑娘山地区在法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法国有一个安萨攀登学校,其中一位很厉害的老师叫菲利普,他在2006年和2011年两次来到四姑娘山地区,其中2011年是带了一只法国的青年队在四姑娘北壁爬了两条很棒的路线,所以四姑娘山在法国的攀登圈越来越有名,使得法国登山者对这块区域很感兴趣。他们通过国内的一些法国攀登者联系到CMDI,CMDI一直以来也是采用国际上的培训体系,推崇阿尔卑斯式的攀登,因此双方在攀登过程中在技术等方面都会比较契合,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中方的队员们参与到这次活动当中,跟着这些国际认证的登山向导一起爬,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技术、理念层面都能学习一些经验。
OUTDOOR:这次活动的成果如何?其中采集到的一些山峰的数据是否会公开?
康华:之前这种类似的攀登交流活动,基本都会有一些官方的背景,而我们这次可以说是一次民间攀登者之间的交流,以纯阿尔卑斯的方式来进行。毕竟是第一次,在时间、具体攀登目标等方面还是比较仓促,加上相互的了解还是有些欠缺,所以也并没有真正去完成一次很有代表性的攀登。但攀登的整个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之前本来有四姑娘幺妹峰、色而登普峰、婆缪和双桥沟里的GOROMIKU峰,四个目标山峰。但是由于去之前山里下了大雪,像大岩壁的婆缪峰基本就没法爬了。后来我们就以阿尔卑斯的雪山攀登为主,首先也经历了一个磨合的阶段,后来我们分了两个组,一组四个人完成了阿妣峰,我跟七个法国人为第二组一起去了幺妹北壁,我们这组爬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山脊路线。随后就开始了一些比较计划性的攀登,由于法方得到的天气预报,后面的天气会很冷,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去调整,很可能会随时改变计划。最终他们是东山脊爬了一条路线,然后从南壁去年孙斌他们那条路线的左侧在尝试一条路线。所以第二阶段我们基本都在南坡,风很大,后来到达5800米左右的高度下撤下来。迪利和宗利爬了一趟双桥沟的尖山子,法方也有两人在幺妹旁边的一个卫峰也完成了一条很棒的北壁路线,之后也应该会有登山报告出来。关于山峰数据,在整理之后肯定会公开,尤其是法方,这些对于法国的攀登者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料。
OUTDOOR:通过这次活动,您认为国内攀登者与法方最大的差距在哪方面?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康华:说实话,我们的差距真是非常的大,并不是说我们的技术不好,更不是装备上有什么差距,最主要的是在理念方面。装备有钱都能买,技术也能模仿得有模有样,但最重要的是对于攀登的积累和意识,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面。我们最缺乏的就是积累,比如沙木尼,从1786年就开始攀登勃朗峰,最少比我们早200年,我们民间攀岩也就开始了二十多年。经验的积累不是简单就能学习到的,只能是靠我们一代代慢慢地去积累,去改变意识。而我们从法方学到最重要的也就是一种理念,攀登的理念和体系,比如天气预报、整体的后援、快速的接近、攀登的高效率等等方面。
OUTDOOR:你认为这样的活动对当地山峰的开发是否会有一些益处?今后是否还会有类似的活动?
康华:长远来说的话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近期很难看到,比如说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带来多少支攀登的队伍,但这样的活动肯定是让这里的山峰资源更加的公开化,比如一直以来最后名的幺妹峰,实际上在它的周边就有很多很有意思、非常适合循序渐进去攀登的山峰,有更多的攀登乐趣、更多的可能性。而这样的活动就会发现一些这样的路线,随着攀登信息的发布,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国外的攀登者对这片山区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宗利作为四川登协的联络官,同时自己也是一名攀登者,也为这次活动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让活动更加顺畅。类似这样的活动,如果能持续下去肯定是有好处的,我们会先看看这次出现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和避免,我们的目的就是攀登、交流和学习,争取继续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