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听听”的阅读课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on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非老师说,没有一本书有固定的读法,教师要尽量避免试图用自己的“教”去统一学生的审美方式、审美趣味。
  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教学提醒,也是我此前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一旦要开始设计某份教案,我们似乎就难免会陷入某种困境。因为备课流程大致相同:反复阅读书籍,做出一份教学设计,其中预设的讨论话题或阅读活动,基本都来自教师的“一厢情愿”,甚至“一意孤行”。
  当这样的教案变为教学,课堂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伪阅读”的场所。学生讨论的,不是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这二者有时也会重合)。学生的思维被牵引,意识被主宰,本应是自由、私密、个性化的“阅读”被异化了。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阅读是自己一个人在家时做的事,窝在那只单人沙发里,我埋首书页,像一个小小的侠客,孤身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阅读是一个纯私人的行为。谁都得独自走进书本,不能三五成群,无法勾肩搭背。然后,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时刻,读着读着,不知怎么的,你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个问题或想法,你很想弄懂或听听
  别人的想法。这时如果刚好有人也读过这本书,那么你和他(她)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就会很有兴致。很可能一交谈,你惊讶地发现他(她)和你想的不完全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你隐隐约约有些明白,每个人头脑里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无论一样的、不一样的想法,都是有意思的,都值得倾听。没准聊着聊着,你会冒出新想法,自己颠覆自己。无论是坚持己见、丰富原有认知或是自我推翻,都是主体明确的“我”的阅读。
  什么时候,读书课上的一个个“我”,开始面目模糊不清、无足轻重了呢?
  让我们重温那句著名的“说来听听”——在读书课过于注重教案精致设计的今天,我渴望回到那样的课堂组织形态。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坐在一起,平等地将彼此的阅读感受“说来听听”。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自在无拘……
  于是,我轻轻地放下了自己的教案。走到学生当中,坐下来,安静地听他们一个一个说。有的说得多一些,有的说得少一些。说得少的那几个学生,我也刻意不去指导,自然就好。
  说着说着,“阅读交流课”成了另一番模样。被学生带着,我看到了许多“新大陆”。
  第一个说话的人是我——不是我想先说,而是一开始学生都没进入状态,估计这是他们第一次和老师坐在一起漫无
  目的、毫无章法地聊一本书。
  我发现,自己提出的话题很快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在步入森林时,雪柔儿首先碰见了狼。狼给你什么印象?”
  “冰雪女王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为什么杰克会跟她走?”
  “你们有没有人关注过马丁叔叔这个人?”
  “海柔儿在森林里的遭遇有哪些是你感兴趣的或印象特别深的?”
  他们纷纷给予了回应和延伸——
  “在森林里,狼永远说真话,而人比狼要危险得多。作者这样写很可能是告诉我们,有时,狼有人性,人却有禽兽之恶。这样写打破常规,让我们阅读很有兴趣。”
  “冰雪女王想找个人来陪她,于是她欺骗了小男孩。(有人插嘴:‘她没有骗小男孩啊!’)小男孩的眼睛里进了碎片,只能看见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想逃避自己的生活。冰雪女王就在这时候骗了他,让他以为她可以给他需要的爱,而且她说他的父母也不会想念他,所以小男孩就跟着冰雪女王走了……”
  “我精读了有关马丁叔叔的内容,发现他说的话几乎高度概括了海柔儿的经历。我想这一定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作者的构思。”
  “我发现和马丁叔叔一样,本尼也是一个预言家。”
  “我发现芭蕾舞鞋是故事里的线索。是妈妈的礼物,爱的承诺;也是樵夫的诅咒。”
  “冰雪女王宫殿的雕像,最后一页插图都是芭蕾舞鞋。”
  “我对疯女人感兴趣。她偷了天鹅皮,受到了惩罚,失去了自己的美貌。”
  “我觉得那对把女孩变成花的夫妻太丧心病狂了,他们自己失去了孩子,伤心使他们丧失了理智。”
  ……
  不可否认,教师因其自身是较为成熟的阅读者,确实可以担当阅读讨论的发起人、平等中的首席。问题设计得好,就可能是学生思维的引擎、兴趣的火柴。
  也许,应该重点思考的是提问之后怎么开展讨论。我们曾经习惯以问题为纽带,围绕问题步步为营、有板有眼地展开讨论,教师心中追求(自己可能没有觉察也不愿承认)的是标准或相对完善的答案。可是,当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回归读者身份,努力守住本分,只做一个话题提供者,给出足够的开放空间,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他们的思维过程、独特体验,压根不去想什么标准答案的时候,事情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说话的氛围越来越松弛、自然,学生没有怕说错的畏惧之心,自然而然地就发表出很多超出我预设话题的想法:
  “你们有没有发现妈妈的眼珠有问题?前文说是黑色的,后来又变成蓝色的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别的故事穿插在里面,有的情节很像《纳尼亚传奇》《安徒生童话》……”
  “我關心的是寒风。风是邪恶的吗?书上说它好像会催眠一样,它告诉海柔儿要跟着寒冷走……”
  “第95页的土耳其软糖让我想起《纳尼亚传奇》中,爱德华就是被土耳其软糖迷住的。冰雪女王这样讲话,就暗示了她是故意迷惑杰克的。”
  “请看目录,第二十一章《‘永恒’的王子》。这个‘永恒’你们注意了吗?‘永恒’就说明杰克是永远拼不完这副拼图的。冰雪女王永远困住了他。”
  “第十三章第146页,恶魔的名字是47个音节组成的。为什么是47个音节?音节一共有48个,那没用上的到底是哪一个?我很想弄明白。”
  ……
  我真的吃惊了,他们对这本书有着远远超出我预料的洞察力。“说来听听”的实践证明在学生阅读这件事上,教师的“虚心聆听”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把教案放下,用心去听,才可能发现学生的真实阅读力和他们的真问题。我们需要做出改变:首先,确保学生的独立阅读真实发生;其次,给出足够的时间和诚意,倾听学生的真见解、真疑问;再次,教师的引导可以有,但目的必须是推动学生的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于是我们可以提供思考角度、提供个人观点,而这一切跟标准答案毫无关系。你会发现,“说来听听”的课结束时,学生几乎总是依依不舍的。你走的时候,他们有些缠绵地追着你问:“什么时候你再跟我们聊下一本书?”“下一本书,
  由我来选好不好?”
  梅子涵老师在《三个强盗》的导读文章《黑颜色里的金黄》中写道:“成年人的阅读和孩子的阅读有很大的区别。成年人太成熟和深入了,而孩子还在简单的乐趣里。虽然简单,可是他们有自己的细致和踏实,他们的欣赏和思维里会有自己的秘密花园。他们如果说出来,我们会天真地笑的,我们甚至还会吃惊。所以,阅读,无论是他们独自进行,还是有我们陪同,我们都不要只说我们读到的是什么,一定要兴致勃勃地听他们读到了什么。他们兴致勃勃地说他们读到的,我们也兴致勃勃地说我们读到的,这就是用不同的声音在分别唱歌,彼此聆听,彼此欣赏,彼此发现了。”
  这情形,妙不可言。
其他文献
本文对滨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做简单分析。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探索精神萎缩,思维能力低下,创新意识单薄,极大妨害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从数学思维概述出发,给出了思维的内涵、特点,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是美国防止核扩散,限制对手核力量以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美国维系其主导的世界核秩序的重要干预变量;而核不扩散机制的内在运行逻辑,也使得美国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