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追踪探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对3种水鸟栖息地的保护现状

来源 :生物多样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1984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形式,对于迁徙水鸟而言,它的规划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捕捉6只斑头雁(Anserindicus)、5只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10只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进行卫星追踪,探讨了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对它们栖息地的保护现状.基于4年累积获取的844,592条高频数据,分析了这21只水鸟在黄河流域活动的时间和利用的土地类型,并使用核密度法拟合了3种鸟类的家域.结果表明:3种鸟类均利用黄河流域湿地作为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其中一部分白琵鹭幼鸟利用黄河流域湿地作为度夏地,一部分东方白鹳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越冬地;3种水鸟在黄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差异,斑头雁对草地(49.0%)、裸地(26.2%)与水体(22.5%)的利用率较高,白琵鹭对农田(42.1%)、草地(19.8%)和湿地(19.6%)的利用率较高,东方白鹳对湿地(49.8%)、农田(34.5%)和水体(4.6%)的利用率较高;斑头雁核心的50%家域被现有保护区完全覆盖,而白琵鹭和东方白鹳核心的50%家域被现有保护区的覆盖度分别为1.6%和0,表明后2种水鸟的栖息地极大可能存在保护空缺;同时对覆盖范围内土地类型自身占比进行分析,发现3种鸟类对于裸地、草地和农田的利用偏向于被动选择,而对于湿地和水体的利用表现为主动选择.基于卫星追踪获得的高频数据可以准确反映3种水鸟在黄河流域的停歇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及潜在栖息位点.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中,应关注白琵鹭和东方白鹳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并建立覆盖全面的保护区.
其他文献
基于2个氮水平(低氮和高氮)下连续种植6年的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及玉米马铃薯间作田间定位试验,采用湿筛法对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测定各粒级全钾、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研究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相关钾素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以中团聚体(0.25~2 mm)为主,所分配钾素占土壤钾储量60.6%~65.0%。种植模式和施氮量显著影响团聚体非交换性钾含量和储量,但对全钾、交换性钾无显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典型热带雨林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区域植被格局与动态产生强烈影响。利用NDVI变化趋势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基于MODIS数据的干扰指数(MGDI)3种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人类活动干扰下研究区植被动态变化,构建了人类活动干扰指数,并利用冗余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与植被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通过NDVI变化趋势得出,2000—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