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关键词句,悟文言文味道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cr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桃花源记》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文言文;关键词句;桃花源记
  一、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文章主要用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在叙事的详略、起落和显隐三个方面较有特色。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这篇课文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深入理解和学习:(1)这篇课文构建了同当时“外人”所生活的社会以外的“理想社会”,叙事中隐含着丰富的内涵;(2)课文大量运用短句,使语言体现出简洁朴素的特点,也与作者展开叙述所选取的角度“武陵渔人”的叙述视角有关。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初步能理清故事的情节和叙事的详略,但对文中的“仿佛若有光”“阡陌交通”“无论魏晋”“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等词句的含义及其作用理解不透彻,对没有注释的“渔人甚异之”“悉如外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不足为外人道也”等隐含的意思不理解。另外,学生对陶渊明及《桃花源记》所写的社会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有隔膜感。这种隔膜感对学生理解本文主旨及作者感情有所阻碍。
  三、 教学目标
  1. 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课文所描述的社会的丰足、自由与和谐的特征,能感受体验到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以及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乱,百姓生存艰难的批判。
  2. 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朴素简洁,体验这种语言特点对于实现作者写作目的的积极功能。
  四、 教學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朴素简洁,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品析体验作者所寄托的美好的社会理想及对于当时社会的批评态度。
  难点:领会作者所寄托的美好的社会理想及对于当时社会的批评态度。
  五、 教学过程
  (一) 设疑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能够基本了解《桃花源记》的大意。事实上,《桃花源记》是为一首诗做的序,原标题为《桃花源诗并序》。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
  2. 出示投影《桃花源诗》,指导学生朗读并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桃花源诗》,帮助学生深化对文体特点的理解,为下一环节读出故事的神奇做铺垫。
  (二) 寻找关键词句,读出故事的神奇
  1. 明确《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的关系,设问“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四句诗是对桃花源出现与消失的高度概括,流露出作者对桃花源“奇”“神”的向往和惆怅之情。
  2.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故事的神奇并说说理由。
  3. 学生细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故事神奇的词语和句子。
  4. 组织学生展示与交流。
  5. 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指导分类。
  (1)景物的神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人物的神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神奇:“忽逢”“复前行”“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辞去”“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遂无问津者”。
  (4)叙述视角的神奇:第三人称,以渔人的视角为主线的双重视角,突出桃花源的神奇。
  明确:桃花源故事的神奇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句子表意的模糊性;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句子;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句子以及叙述视角的句子等。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故事神奇的方法,往哪里看,能看出什么?为下一环节读出故事的显隐,即为领悟神奇故事的深层意蕴做铺垫。
  (三) 运用批注法,品析关键句子,领会故事的深层意蕴
  1. 设问:《桃花源诗》的结尾“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追寻理想生活的愿望和情怀。
  2. 那么在《桃花源记》中,作者叙述“桃花源”出现和消失的神奇或者说“渔人”“桃花源”经历的神奇,又有何深意呢?
  3. “桃花源”展现一个怎样的令人神往的世界,请运用批注法读出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4. 教师示范批注,学生在自主批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批注示例:
  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用横线画出这一段,在旁边做批注:环境美。这句以一个宏观的视角,由远到近,写出桃花源的外部环境美。这里的土地,坦荡如砥,一望无垠;这里的屋舍整整齐齐;这里的田土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5.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与交流。   6. 教师指导学生,小结课文主要从美好的生活环境,人们生活快乐、富足,社会结构简单、地位平等、民风淳朴等。
  7. 出示课文写作的背景,结合课文内容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意蕴。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那时战争频繁,人民生活艰苦。本序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于是他借助创作抒发情怀,塑造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社会,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写下了《桃花源记》。
  【设计意图】领悟桃花源故事的深层意蕴是本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部分设计意图就是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 反复诵读,体验品味言简义丰的叙述语言
  1. 找出《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文中对应的叙述,初步体会本文叙事语言的特点。
  明确:《记》的散文语言长短句参差错落,以传神简练的语言营造极富画面感的桃花源意境。而《诗》的语言富于跳跃性,语言质朴,意象具体细致,帶有当时玄言诗印迹。
  2.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课文第四段,感受语言的简洁的特点。
  明确:“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字数是:二、三、四、四,叙事的节奏由快变慢,说明渔人出来急,做标记慢;“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字数少,说明渔人想进来向太守禀报此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叙事的节奏由慢变快,说明世人寻之着急,桃花源消失也快。
  3. 讨论简洁叙述语言的写作用意,领会本文语言言简义丰的特点。
  明确:言简义丰,是陶渊明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风格。文本的这种语言风格,与作者展开叙述所选取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渔人的视角有关,也是作者思想隐晦表达的一种方式。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的学习,“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强化积累感悟,提高文言文语文的欣赏能力。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用第一人称(可以是“渔人”的视角,也可以是“桃花源”中的人、太守、刘子骥等人的视角)改写课文,要求做到语言简洁流畅。
  六、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序)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关心、关爱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也是师德高尚的体现。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教师唯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时间和关爱奉献给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道家学派比较推崇的是“无为”,无为是一种大智慧,是通过这样的策略和智谋,而达到无不为。在班级管理中,不妨引进“无为”策略,班主任放下架子,端正态度,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本文就将从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现无为而治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无为;无不为;寻找差异;利用差异;弱化差异;实现发展  我国道家学派代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中,把阅读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针对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二学段课外阅读的要求,在当代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笔者调查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现状,发现问题所在,并从激发兴趣、教授方法、及时反馈等三方面进行阐述,浅析了该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古今背景;阅读现状;提高有效阅读策略  一、 了解古今背景,要重视课外阅读  我们中国有着悠
摘要: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分析求解物體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是一类常见题型,该类题一般是物体与绳子(或接触面)、弹簧(或橡皮筋)相连,求剪断绳子或弹簧瞬间其所连物体的加速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快速找到该类题型的下手点和突破口,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变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是教学艺术性与教学实效性的融合与提升。  关键词:牛顿第二定律;分层教学;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小学生在课堂听讲的时候注意力并不集中,因此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表现形式,成为了教学讲解的重点,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设计以及应用。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设计应用  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微課教学形式的意义  1. 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符合小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在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水准是企业所看重的,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动手实践能力都是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把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分离开来,造成学生两者学习程度不同而导致能力的缺失,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本文围绕“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在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教學内容中,都有“速度”这一知识点。但是初、高中相关的教材、教法、甚至对速度的定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作者根据教材内容,推敲教学方法,总结教后反思,对如何较好地实现“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速度;教学;初高中衔接  高中与初中的物理教学有着不同的范围和层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排除教师本身的教学习惯,对于相
摘要: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的从业方向模糊不清,学习懈怠散漫,就业时被动难堪。通过职业规划,可以使学生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就业目标及努力方向,激发学习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并在实习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做好职业规划促使学生的自身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其成才就业乃至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规划
摘 要:《遗传学》是高校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它涉及内容广泛而复杂,且与之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农学类专业《遗传学》学时数又在不断减少,因此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学得更好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材与PPT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探索一条适合高校农学类专业适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校农学类专业;遗传学
摘 要:通过这种立体简单明了的教学方案,能使学生快速,灵活地掌握基础知识。  关键词:设计;思路;分析;教学  一、 总体思路  本课题设计是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建构,追溯三圈环流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地理大发现时期对诸多地理现象的发现与探究,通过案例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然后由现象到本质,提出假设,建立理论模型,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进一步明晰三圈环流的形成,最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