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活体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风险因素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t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中国活体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及移植后早期各项因素与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这是一个多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的亚组分析,纳入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中国接受活体肾移植的1 255例受者,其中男921例(73.4%),平均年龄(33±10)岁。对于患者发生AR的情况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同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AR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106例(8.4%)受者发生肾移植术后AR,而其余1 149例患者无AR发生。多变量分析显示,受者年龄和冷缺血时间(CIT)对发生AR有显著的影响(OR:0.956,95% CI:0.923~0.990;OR:1.006,95% CI:1.002~1.011)。AR受者严重感染的发生率较无AR受者显著升高(38.7%比10.8%,P<0.000 1),而二者具有类似的新发糖尿病和肿瘤的发生率。

结论

受者年龄较轻与较长的CIT是活体肾移植术后AR的风险因素。减少CIT和对年轻受者加强重症监护管理有益于肾移植患者的术后恢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锌指Krüppel样转录因子2(KLF2)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调控作用。方法(1)临床试验:收集湖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2008年12月—2009年12月肺癌伴或不伴慢阻肺肺叶切除患者临床肺组织标本,分为慢阻肺组和对照组,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两组患者肺组织中KLF2、γ-GC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KLF2 m
期刊
目的探讨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运城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10月至2015年10月13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例;平均年龄55.6岁;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感染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白塞病并发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原因不明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者1例。13例术前均完成CT动脉造影(CTA)等检查,均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结果
目的研究术前胃镜下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浙江金华广福医院收治的7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实验组术前经胃镜在肿瘤与正常胃黏膜交界处注射纳米碳进行胃周淋巴结示踪,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实验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每例清扫淋巴结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巴利昔单抗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肾移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实施的来自62例DCD供者的124例肾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免疫诱导方案的不同,筛选出来自同一供者的2例受者配对分为ATG组(n=62)和巴利昔单抗组(n=62),比较分析两组间移植疗效。结果ATG组发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肾移植术后感染性动脉出血和假性动脉瘤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3年6月1日至2016年7月30日期间完成的198例次DCD供肾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感染性动脉出血和假性动脉瘤并发症的救治手段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8例次DCD供肾移植,共发生5例感染性动脉出血,2例感染性假性动脉瘤伴出血,1例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总发生率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