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改良的肝静脉阻断技术在复杂肝脏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Pringle法加辛氏钳钳夹阻断肝静脉技术切除第二肝门区复杂肝脏肿瘤330例。其中男性245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50±11)岁。肿瘤平均直径(9±6)cm。271例患者合并乙肝,215例合并肝硬化;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321例,B级9例。术中血流阻断方式采用Pringle法联合辛氏钳钳
【机 构】
: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第二军医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改良的肝静脉阻断技术在复杂肝脏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Pringle法加辛氏钳钳夹阻断肝静脉技术切除第二肝门区复杂肝脏肿瘤330例。其中男性245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50±11)岁。肿瘤平均直径(9±6)cm。271例患者合并乙肝,215例合并肝硬化;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321例,B级9例。术中血流阻断方式采用Pringle法联合辛氏钳钳夹阻断肝静脉技术,使用钳夹法切肝。
结果330例患者术中均成功采用了辛氏钳钳夹阻断肝静脉技术。平均手术时间(132±29)min,平均肝静脉分离时间(7±3)min,平均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22±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80±265)ml,66例患者输血,平均输血量1.2单位浓缩红细胞。术中未出现肝静脉大出血、空气栓塞和肝静脉分离失败。手术相关并发症61例(18.5%),包括31例胸腔积液、14例腹腔积液、10例胆漏、2例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再出血、2例肝功能不全。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
结论辛氏钳钳夹阻断肝静脉技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患者 男性,70岁,因"排尿困难伴血尿1周"于2009年3月2日入院。体检:右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尿道口有溢血。肛检:前列腺Ⅰ度肿大,质韧。CT检查显示前列腺密度欠均匀,前列腺尿道开口部位形态不规则,强化不均匀,两侧精囊受累,右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上尿路X线片+静脉造影(KUB+IVP)检查示双肾排泄功能好,膀胱壁毛糙。插入导尿管时于后尿道受阻,改行膀胱造瘘术。尿道镜检发现尿道
患者 43岁。因"发现阴囊渐进性增大包块20年伴阴囊酸胀6个月"于2009年3月14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阴茎发育无异常,阴囊明显扩大、松垂,阴囊正中及会阴部可扪及10 cm×5 cm×3 cm肿块,表面皮肤呈片状青紫色,肿块表面凹凸不平,略高于周围正常阴囊皮肤,质地软,活动度可,与睾丸、精索界线清楚,表面可见曲张静脉自阴茎根部向会阴部延伸,肿块边界清楚,上缘起自阴茎根部,下缘距肛门约3 c
目的评估索拉菲尼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可能预测其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0月应用索拉菲尼治疗的54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8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8.7岁。患者连续口服索拉菲尼,400 mg/次,2次/d(8例曾减量或短时间停药)。6周为一个观察周期,根据WHO实体瘤的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分
目前,高光谱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高光谱遥感中的研究热点,对该技术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应用价值。然而在现有高光谱图像处理方法中仍有一些不足:1)分辨率的提高不仅导致数据量的急剧增加,而且数据维度也相应提高,这两点对传统图像处理算法提出了挑战;2)随着相机技术的提高,虽然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但也更更容易引入噪声,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图像处理;3)空间和光谱分辨率的不匹配导致“同物异谱”和“同谱异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的微创治疗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但由于各级医院在硬件建设和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肝癌微创治疗存在较多问题和安全隐患。为了保证肝癌微创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基于本中心2000年以来对原发性和复发性肝癌患者施行微创治疗的经验,制定了本规程,供同道们参考。
目的探讨持久亚甲蓝染色法在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11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术和胆管取癌栓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9岁。9例以黄疸为首发临床表现。按Satoh分型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1例。在肝门部解剖出预切除肝段的蒂,向Glisson鞘内门静脉远端注射亚甲蓝后结扎该蒂,使预切
肝脏外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止血技术的发展史。自1908年Pringle首次采用捏压肝蒂的方法控制肝脏术中出血起,肝脏手术血流控制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全肝入肝血流阻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半肝血流完全阻断、全肝血流阻断、选择性全肝血流阻断等技术。熟悉肝切除术中血流阻断技术并合理应用,对指导肝脏外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肝细胞癌是全世界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仍是肝细胞癌首选的治疗方法。由于该疾病大多数患者早期没有临床症状,就诊时往往肿瘤已经很大,甚至处于晚期,因此大肝细胞癌(直径≥5 cm,大肝癌)的治疗是肝胆外科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Llovet等[1]报道,直径>5 cm的单个肿瘤,手术切除后仍可获得较好疗效。巨大肝细胞癌(直径≥10 cm)肝切除的作用仍有争议,然而多数报道显示大肝癌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
目的通过对相关麻醉监测指标与运动诱发电位(MEP)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全身麻醉下更可靠地评价MEP监测指标的。方法方法选取2001年2月至2004年6月26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的患者,术中使用依托咪酯和芬太尼进行麻醉,应用双频指数(BIS)和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使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进行术中监测。记录不同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下的TMS-MEP,分析MEP
长期以来,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都在各自独立的系统内进行,存在较严重的脱节,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率不高。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于2003年在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转化医学又称转化研究,其核心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