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动漫”育人理念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路径

来源 :新美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校艺术学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产生浓厚兴趣与深入理解.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创作呈现更多地注重技术实现,而弱化深意的设计思维与艺术思想.基于此,文章探讨“红色动漫”育人的现实价值,探索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明确“红色动漫”育人观,坚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动漫创作理念,采用灵活“显隐”教学方法,拓展跨学科技术的学习与创作手段,贯彻“政用产学研”多维推动红色动漫传播等的创新路径,推进红色文化的课程化、项目化、活动化的实践创新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价值,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其他文献
对河东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挖掘和应用,融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创新设计的思维,增强设计的文化底蕴,表现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是一国不可忽视的软实力.一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能够扩大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知晓率和认可度.河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文化瑰宝.它的形成受当地的地域和风俗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能与书法、戏曲等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符号.学生在文化情景感强、鼓励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教学模式中,能够提升学习的自主性,能够成长为应用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专业
以张宁为代表的浮山剪纸不仅继承了山西本土剪纸粗犷、朴素、装饰性强的特点,并且融入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笔者想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民间艺人张宁的剪纸艺术特征,对浮山剪纸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传承困境展开探究,以期山西浮山民间剪纸获得更多的关注.
本文从多种角度研究了如何把楚文化图腾中的神话形象——四季神像融入到现代广告的设计表现中,从而建立文化生态意识,起到保护与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更期通过对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再加工,创造性地开发具有传统艺术文化特色的视觉形象,使之成为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丰富多彩的楚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呈现给观众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表现形式,并得到不断完善、充实,能实现示范性引导意义.
闽南作为中国四大名漆主要产地,在漆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闽南漆画就已经在漆艺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征.闽南漆画的发展注重本土文化与创作内容的融合,本土文化特征赋予其漆画艺术独特的魅力,民间元素的广泛运用,更突显了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数量众多、技术杰出的本土漆画艺术家群体,是我国漆画创作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南昌瓷板画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的绘画艺术,也是优秀的赣文化艺术代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南昌瓷板画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艺术表现形式、创新研究理论研究等,挖掘出南昌瓷板画创新更多的可能性,为其与江西党史和江西先烈英模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开发出南昌瓷板画在人物肖像上的新创造,从而让江西党史故事和江西先烈英模伟大精神在南昌瓷板画的设计和宣传中得到大力弘扬,使得党史、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保护能够在人们的深入认识和学习中,进入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纹饰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纹饰经过反复变化被人们广泛用于装饰之中,在书籍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书籍本来就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在书籍设计时融入传统纹饰能够渗透文化内涵,有利于推动文明发展传承.本文便以此为核心展开分析,探讨传统纹饰在书籍设计中的具体运用,结合现实提出有效的保障策略.
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的一种,它主要作用于建筑的墙壁上沿、屋脊、屏风和其他建筑部件上,既有加固建筑的作用,又能起到装饰审美的效果.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它的装饰纹样特点和艺术特征,从中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对深入研究灰塑的装饰艺术及对桂东南灰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本文研究过程分为现状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实践操作、经验总结四个环节,并在安阳学院美术学院教学中做了具体实践尝试.对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讲,构建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的未来发展之路,融合地域文化凸显自身办学特色是一条有效发展途径.对于地域文化来讲,借助地方高校平台扩大对外影响及传播途径是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西方的雕塑艺术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阐述了如何促进当代雕塑艺术中的中西方文化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逐渐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发展形态.二者在联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共享优势,使社会各领域传统行业进行了升级转型,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其中,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必将受到冲击和影响,也必将进行优化转型,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