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意识在化学的学习中无处不在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从课堂及学科的特点等方面分析了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实验、生活实际等方面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学会在探究中学习化学。学生的探究实践,促进了知识的迁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实践;化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想办法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协作与交流,在探究中“生成”新的知识。
  
  一、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渗透探究性学习思想和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学习人类已经发现的科学知识,而未重视让学生学习人类发现知识的方法,即只重视给学生真理,不重视教给他探求真理的钥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堪称一绝的教育思想,似乎一直跳不出“授”这个圈子。而探究性学习则不以获得知识为最终目标,更不以“授受”为主要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猎取”新知识。就化学而言,不管是对概念、规律的学习,还是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均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如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我是这样做的:
  创设情境:展示装5%H2O2的棕色试剂瓶,给出资料:过氧化氢常温下就能缓慢分解放出氧气。这说明过氧化氢能分解产生氧气,但是非常缓慢,无法当时就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出来。然后做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放出氧气的实验。通过上述情景,对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提出猜想。
  学生甲答:二氧化锰可能是反应物,与过氧化氢一起反应生成大量氧气。
  学生乙答:二氧化锰可能是反应物,遇到过氧化氢自身就会生成大量氧气。
  学生丙答:二氧化锰可能不是反应物,但能加快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速率。
  老师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启发:找一个量,通过测定该量的变化可以判定是否反应物。)
  学生答:可以测一下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若质量变小了,说明二氧化锰是反应物,反之则否。
  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如下实验过程:与一张滤纸一起称一定量二氧化锰,记作m1。把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结束后,用那张滤纸做成的过滤器把试管内剩余的黑色粉末过滤出来。把滤纸和粉末晾干,第二天称量二者的质量,记作m2,结果m1=m2。再把粉末收集到另一试管中,再加入一些过氧化氢溶液,依然看到反应剧烈,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学生: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老师:请你归纳一下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表现出的特点。
  学生:能加快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速率,但自己的质量没有变,而且还能继续加快其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速率。
  老师:这样的物质叫催化剂。(请同学下定义,老师给予补充和修正。)
  这样学习催化剂,使学生能立体的了解概念的含义,给学生提供了动脑、动手的机会,最后形成共识,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还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思考方法,体会了探究的过程。
  
  二、根据学科特点,寻找探究性学习与化学的结合点
  
  (一)利用实验,在探究中学习化学知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中出现的千奇百怪的现象,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最易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
  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创设情境:[实验一]向烧杯中(放有长短不同的两根蜡烛)倾倒CO2;可以看到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蜡烛后灭。
  [实验二]向一个收集满CO2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
  [实验三]在三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紫色石蕊试液,往第一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向第二试管里通入CO2,第三支试管作对比实验。可以看到第一、二支试管溶液变红。
  [实验四]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CO2;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请你探究:①为什么蜡烛会熄灭且下层的蜡烛先灭?
  ②为什么瓶子变瘪了?
  ③往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溶液变红的原因是什么?
  表达交流:由实验一、二可以得出并理解CO2的两个重要物理性质:比空气重、能溶于水。由实验一、三、四得出CO2的三个化学性质:通常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可见,化学实验能够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生活实际,在探究中运用化学知识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中寻找学习主题。因此教师要做探究性学习的有心人,将网上、电视、资料及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当学习相关知识时,提出有关的探究性内容作为主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运用知识。
  如:我是这样设计“水的净化”的学习内容:
  创设情景:新闻报道,某地在连日暴雨之后,居民打开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是浑浊的。记者报道了问题环节。由此提出问题:水的净化包括哪些环节,常用的净水方法有哪些?
  从“黄河边的百姓如何让河水变澄清些?”引出明矾的絮凝沉淀的作用。
  从“带有纱网的乐扣杯”引出大颗粒固体与液体分开的原理,使过滤的原理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从“澄清透明的滤液加热蒸发后,烧杯底留下一些白色固体”的现象,引出过滤后的水中仍然有可溶性的物质存在。启发学生从上述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利用蒸发再冷凝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即蒸馏,它是利用组分的沸点不同而得以分离的原理也昭然若揭。
  从“用肥皂洗手后会产生一些白色浮渣”的生活经验,引出检验软硬水的方法。
  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在教材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结合点上,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的探究,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使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是有趣的、友好的、有用的。
  我曾做了个学情调查,问同学们最喜欢上什么样的化学课?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课?大多数学生写道,最喜欢开放式的化学课,印象最深的是让同学们谈假期的收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倘若途经“兴趣-需要-发现-创新”的良性通道,势必愉快有效。化学探究性学习正是以激趣为起点,以学生的需求为突破口,从生活、社会等方面发现问题,激励学习大胆思考,勇于创新,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趣、生动、实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产权式商铺的促销市场上,“售后包租”这个概念一直很讨人喜欢。“先售后租,绝对的零风险,每年保证提供10%的投资回报”,诸如此类的宣传字眼,让很多投资者颇为心动。  然而,“售后返租”的回报却并非如开发商所描述的“馅饼”一般可口,反而更像一个陷阱,从而引发了诸多纠纷。为此,本刊精选了三个“售后返租“的产权式商铺投资个案,以投资者的亲身经历,以及律师提出的解决方案,给读者一些警示。    案
我国人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越来越看重生活质量,其中旅游是一项注重体验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本文基于中国旅游业的角度,探讨其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带动效应。以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