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课程改革误区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摇要】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状态,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索,并试图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基础教育
  
  目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和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浮躁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阻碍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的实施,步入课程改革的误区。
  
  一、只重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许多年以来,教师往往把语文学科的讲授教学上成了“满堂灌”和“填鸭式”,以致在教改过程中,许多教师把讲授教学方法,置于“启发式教学”、新课程理念的对立面。为了迎合教育时尚,一些教师把自己少讲,让学生多讲、多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因为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教学”,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至于评课老师,更是把老师“讲”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于是乎,不少人心领神会,变着法儿追求课堂教学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在教学的形式上操作表演。把“满堂灌”变换成“满堂问”。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逗笑取乐的庸俗对话,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不一而足。我总觉得这是一种学风浮躁、教风花哨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浅薄和低俗。这样的课堂教学,老师当讲的没讲,学生该掌握的没有掌握,缺少了深度,缺少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应有的厚重感。
  
  二、忽视素质教育的实质,示范教学与日常教学大相径庭
  
  由于忽视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一些所谓的“示范课”“公开课”与日常教学的距离越来越大。在示范课上,先有优美的视听导入,提供庞杂的新课背景,然后是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看起来好像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实际上空洞无物。完全无视文本、脱离文本甚至抛弃文本,哪里还有从容的时间和心思来朗读、吟诵、感受文本的魅力?最近的《杂文报》登载了一篇学生文章,反映老师为了上好《祝福》这节公开课,预先在班上操练了好几遍,为了增加可信度,老师甚至故意让学生回答错误答案,然后让其它同学加以纠正。这样的公开课,其效果可想而知。此类公开课、示范课其实对日常教学并没有多大的示范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助长了课堂教学中浮躁虚假的不良学风和教风,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三、放弃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教学处于严重的低效状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理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等等。新课程确立了新的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可新的问题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也只是上公开课时使用),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创新型”、“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质量和效果,让学生信马由缰地所谓的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笔者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篇目是《项链》。老师先简单地总结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提出了一个讨论题: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带有偶然性。因为舞会上丢项链的事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即便丢了,也可能会发现丢失的钻石项链是假的,所以说,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样子。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然后指定语文科代表担任主持人,让学生展开讨论。整堂课下来,学生就“项链是真的还是假的?“丢失项链的事有没有可能发生?”“丢失项链在法国那样文明的社会会不会再找回来”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辩论。讨论看起来很热烈,但却忽视了“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是不是偶然的”这一教学重点。由于老师没有适当引导,致使学生的讨论走进了死胡同,该讨论的问题没有讨论好,该明确的问题没有明确,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教学处于一种低效状态。
  以上讲的是我们在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误区。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对这些误区的认识、反思和跨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理想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一种理念和实现三个转变。
  
  一、课堂教学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判断教学优劣的依据。而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是说,学生身心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进步。如果学生学而无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素质教育开始实施以来,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一些老师把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误解为什么知识都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但如果这样,就只能是使学生置身于人类社会的起始阶段,让学生从猿变成人怎样直立行走学起,然后才迈着艰难的步履缓慢前行,这样的教学效率肯定是不高的。课程改革实验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品质,培养的应该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素质、学习的理念、探索的精神,而绝不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所有的知识。能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去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才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变知识积累为全面素质积淀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相比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素质教育教学关注的是学生一生的发展,体现的是价值理性;而应试教育关注的是短期的利益,体现的是工具理性。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一时具体的效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放眼学生一生的发展,也应该引导学生更关注自己生命的未来。唯有如此,师生双方才能沿着共同的方向,既勤勉向前又不至于近视浮躁,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所困扰。
  
  三、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过程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的人文精神来引导施教者和受教者。而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归还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有归还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主体性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的自主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的培养。因此,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生成智慧,点化生命。
  我们需要积极开发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并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使课堂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让课堂教学呈现双边共时性,形成学生活动与教学资源的良性互动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愉悦学生的身心,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要变功利主义的诱惑为生命理想的召唤
  
  在理想的課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在茫茫的人生之海,点燃起能够烛照人生的火炬,使师生浸淫于一种丰富、和谐、温暖、宁静的氛围之中,去感受人类文明的博大与深邃,感受人类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神韵、充满心灵感召、生命启迪的地方。从而真正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深层次体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知道,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验证,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自觉的努力和实践。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认识、反思和跨越课改的误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盛科,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格式塔完形压强原理认为,人的认知兴趣集中于物体的不平衡状态(即事物的“缺陷”)。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处理方面,存在着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息式”处理的痼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存在着追求完美程式的弊病。本文主张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贯彻格式塔完形压强之“缺陷”理论,从课文的“缺”、“残”、“略”三个方面,探寻语文阅读文本所蕴涵的空白艺术;大胆显露语文课堂组织中的“遗憾”环节,保护或激发学
据澳大利亚大学联盟官网2020年5月1日消息,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在澳国际学生面临的种种困难。在过去的两周,在澳留学的31万余名大学生中有许多失去了其原本的兼职工作,也无法享受澳大利亚本地学生的JobKeeper和JobSeeker支持服务。联盟首席执行官卡特里奥娜·杰克逊(Catriona Jackson)希望將疫情期间为在澳国际学生提供的各类支持作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
【摘要】《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千古佳作,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层面深入分析论述该作品中蕴含的悲剧意识,揭示其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白居易 古典诗词 悲剧色彩 文本解读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坎坷人生一样,充分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思想。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由于地位的突变,诗歌中所体现的那种旷达济世的雄心很少见了,哀怨忧愤
【摘 要】好的作文评语是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美育教育的教材,充满美感的评语能吸引、鼓励学生,使他们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关键词】作文 评语 美育    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有些学生拿到作文本,只顾看分数,而对作文评语只字不看。这对教师来说,不能不痛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未能读透学生的文旨就轻率下笔,泛泛而谈,千篇一律,
摘要 惜花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对这首词作进行了分析鉴赏。  关键词 李清照 《如梦今》 鉴赏    明媚的春天总是与鲜丽的花朵相伴,给人以美的愉悦和联想。春和花进入审美范畴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反复吟咏礼赞或深深怜惜伤感的对象。春和花是美好的,又是短暂易逝的,因此,最易引动人的情怀:惜花伤春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
【摘 要】《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重要散文,文中蕴涵了鲁迅对阿长这名劳动妇女深沉的爱,本文对作品主题及情感意蕴作了细致而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研究 《朝花夕拾》 儿童视角 散文研究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在《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结尾,作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以普通人的“爱”为主题的阅读单元。
【摘 要】对于高考中默写这一重要内容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要勇于担负起引导背诵这一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练习采用分组背诵、点拨式背诵、倒背法、听背法、巩固式背诵的方法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实现轻松、愉快背诵的目标。  【关键词】默写 背诵 引导背诵    引导式背诵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背诵活动作适当的引导,使之较容易记牢所背内容的一种背诵方式。其核心主体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背诵活动的有效引导,它能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代文人张潮的《幽梦三影》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如今似乎被日渐埋葬。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往往过着“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中秋送礼,因山水而想开发区批文”的生活。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与思考?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自选角度
【摘 要】本文是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古代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性论文。阐述了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文化人格的构建及其对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着重论述了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对现行的古代散文教学进行了反思。本文认为让古代散文这棵“老树”绽放千年的美丽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崇高使命,惟有如此,学生才会逐步完善自己的文化品格并进而扛起一个民族的未来。  【关键词】古代散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编者按:窦尔翔,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市人民政府金融顾问、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的课题包括教育金融制度创新、教育金融抑制问题、教育的国际化与国际教育金融、金融网链管理研究、教育塔福域(以下简称TEFU)模式等,并担任多国TEFU落地模式的首席经济学家。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