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和有限性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滚滚洪流来到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不断趋于多元化,在这种多元化中,无聊化不仅已经崭露头角,而且有不断强大的可能性。青年人不再热衷于讨论意义,甚至认为谈论意义招人讨厌。“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哥不是在等红绿灯,哥只是在等寂寞”等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之间流行,草率结束自己生命和残暴谋害他人健康乃至生命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生命跟“无聊”、“寂寞”和“草率”等词语拉上了钩,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正在人生之初的学子们,我认识到肩上有一份刻不容缓的责任: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经是一种迫切的需要。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1.对生命教育的定义的简单阐述。
  生命教育的思想,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开始明确提出并倡导践行。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案件,引起了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人生意义的缺失与环境保护提出的。[1]可见,开展生命教育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决定的,也是教育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主动适应。
  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有自己的阐述,我认为以下几种颇具代表性:
  浙江大学的张云飞这样定义:“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2]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3]
  浙江大学的王东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在同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4]
  总之,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的主题。[5]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如此看来,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有共同的目标。
  2.关怀生命:语文教育的基本旨归。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因此,知识教育理应为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而努力。知识的终极价值是生命价值,知识教育理应成为生命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关怀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为自己的基本旨归。[7]
  以关怀生命为基本旨归,就是要以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建立起适宜个体生命提升的知识教育体系。[8]教育只有融入个体生命并成为个体生命的有机组成,才可能获得其终极意义。知识教育的意义,只能在生命本身,而不可能在生命之外。当然,作为知识教育的重要一环的语文教育也理应以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而努力。
  3.实施方法。
  (1)激活文本,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不乏看到讴歌生命的篇章,如:《谈生命》、《那树》、《我与地坛》、《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再塑生命》等,它们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激活这些文本,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呼唤生命教育》和《老王》这两篇,它们恰恰可以概括为从呼唤珍惜自己的生命到呼唤关爱他人的生命。
  《呼唤生命教育》一文,在对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的陈述中透露着对个体生命的人道关怀,表明了作者对待生命教育的急切的心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对高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篇章。在讲授《呼唤生命教育》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让学生从理智上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生命教育”的内涵。
  首先布置学生作预习,让学生或上网搜索或采访身边的此类现象,并调查这些现象给家人朋友乃至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更加具体和真切地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预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述此类事件及其严重后果。接着学习正文——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和明确生命教育的定义。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这一点,我激活更多文本作阐述:
  因为“生命是尊严的”,“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所以我们能听到李白虽彷徨在歧路,却勇于展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虽困在黄州,却洒脱自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朱自清虽受现实扰乱,心中苦闷,但却能够超然地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因为每个个体生命的宝贵和独特,即有价值,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些充满感情、饱含人生智慧的文字。
  在我们目之所及的世界中,不仅仅人有生命,动物、植物乃至大自然的一切也都有生命。《紫藤萝瀑布》包含着对花的生命的歌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风筝》中,“我”践踏了弟弟的风筝梦,成年后那份深深的自责,不正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吗?《邓稼先》一文中,邓稼先向我们展示的不正是生命的奋斗不息吗?这些不都能引领我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吗?
  这时,看到学生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我,我也备受感动,动情地说:“生命是有价值的,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而言,对他人我们也应该有关爱情怀,因为生命是平等的。”于是,引起对《老王》的链接学习。
  ②《老王》与《呼唤生命教育》的共同点:珍视生命,提倡关爱情怀。
  《老王》一文中最感动人的一句话莫过于:“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出身名门望族,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那场运动中,“我”应该是不幸者吧,但对比老王,“我”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者。这源于“我”对老王真心实意的关怀和牵挂,这份心意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请学生把这些句子找出来,体会作者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他人人生的关爱。通过示范,学生能准确地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接着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老王的关爱。“我”作为一个有幸者,为什么会对老王这个不幸者感到“愧怍”呢?从原文关于“我”的心理描写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不认为老王对我一家的特殊照顾和给“我”送鸡蛋是应该的,因为“我”付了钱,因为“我”平日照顾他的生意;“我”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好意,“我”后悔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羞辱他。概括而言,那是因为“我”珍视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人格,哪怕是老王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我”用平等观念去看待老王的艰辛生活,“我”认为社会对不幸者只有关爱的义务,而没有嘲笑的理由。老王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硬撑着僵硬的身躯来看“我”,给“我”送来了他不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我”的关爱在老王身上有了传递,关爱使老王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生之为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人,关爱地球上一切的生命。
  通过对文本的激活学习,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感情熏陶,在课后作业——《〈呼唤生命教育〉课后感》中,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且独特的见解。
  (2)我手写我心,从作文练笔中加深对生命教育的感悟。
  生命教育的内容有:重建生命的神圣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通过文本学习,可布置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作文。许多作文题也正要求学生作这些感悟:如《生命的赞歌》、《生命的奇迹》、《生命·自然·美》等,都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树立自己的生命观。
  (3)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实际上也是属于增加学生体验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模拟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题材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使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然后由学生表达角色模拟的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事件的客观评价。
  通过体验他人的生活,学生会主动思考自己的生活,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节选)》,可安排淘金人、比尔、驯鹿、狼、病狼等角色,通过体会淘金人顽强的生存意识,学生会树立积极面对生命逆境,运用正确方法解决生活难题的人生观。
  二、语文教学之于生命教育的有限性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9]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和生物学教育关系密切,这是生命教育研究者们的共识。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者历来也都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但语文教育还有它自身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所以语文教育并不等于生命教育。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主体的状况来看,在各类信息趋向爆炸的今天,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比之过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步伐难免跟不上学生心理的变化。今天的学生,追求平等和自由,他们服从真理,但不盲从压力。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这些观念难免还有些稚嫩,有些偏颇,这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仅仅靠语文教学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其次,从语文教学的目的目标来看,过高估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塑造,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语文教学,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简单明了的生活困难时,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言表。只有与其他学科取长补短,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教给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最后,从个体的生命发展历程来看,语文教学只是学生生命历程一个短暂的环节,而生命教育并非阶段性教育。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境遇也会有所不同,他们的生命观念还会不停变化和完善。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打下一个黄金般的底子,期望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生命教育融入于教学中,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价值与喜悦。只有每一个人都对生命有了崇高感和敬畏情怀,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可爱,我们的世界才能走向文明和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第一版.
  [2]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4.
  [3]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第一版.
  [4]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第一版.
  [5]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中国德育,2007,(3).
  [6]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7]王帅.知识教育的生命特质及其有限性.教学与管理,2007,(3).
  [8]王帅.知识教育的生命特质及其有限性.教学与管理,2007,(3).
  [9]陈正桂.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德育的新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其他文献
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试图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社会公众话语表达,传达出一切皆可娱乐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相违背.具体表现为娱乐遍布网络平台、重情绪化表达而
人民情怀是一种文学式的表达,其实质是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导向,人民情怀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是对二者核心
探讨多渠道预约模式和精准预约在医院预约挂号系统的改进和应用,提高医院预约挂号率、缩短患者平均侯诊时间,合理分流就诊患者,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
在当今社会,个人言语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但是受我国国情影响,不同地区的学生其言语表达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对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存在一
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通过对顶岗实习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了毕业生的质量,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促进了专业建设,提高了高职实践教育教学水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测试流程和测试内容两方面,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技巧,以期帮助考生全面了解这项测试,避免不必要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体.英汉诗歌都有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富有节奏的特点.本文将从英诗在声音、节奏及韵律上的表现力出发,说明诗歌形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英诗翻译在
学生党员参与学生管理是医卫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党建过程中重要的切入点.在学生党员参与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广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