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美食的美食家

来源 :饮食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bill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金泉和范振钰合说过一段相声《选总统》,里面讽刺袁世凯,说他是个土包子,只喜欢吃河南老家的粉蒸肉,以为这是世间最美味的珍馐。这当然是作者为了增加笑料进行的艺术加工,事实上袁世凯不但爱吃(他饭量奇大,常把“要干大事,没有饭量可不行”挂在嘴边),而且会吃,说他是民国时最著名的美食家都不为过。
  袁世凯是河南人,又曾在清廷位极人臣,这些经历使他对家乡菜和宫廷菜有种混合的热爱。他先后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大多擅长做菜,包括苏菜、天津菜、高丽菜等。袁世凯一生的功过,可能众说纷纭;但在吃上,他毋庸置疑是专家级人物。
  宫廷菜上,袁世凯与慈禧的口味一致,基本慈禧爱吃的,他也喜欢,可他又吃的比慈禧要精,有几道宫廷菜经过他的改进,口味愈佳。慈禧爱吃“糯米八宝鸭子”,据《玉香缥缈录》记载,做法是先把鸭子去毛,去内脏,洗净,然后再加调味品,把它装到一个瓷罐子里,再把瓷罐子装到盛了一半水的坩埚内,文火蒸着,一连蒸三天,鸭子便酥了,酥到只需要用筷子轻轻一夹,就分开了。袁世凯则结合了清炖肥鸭的做法,对这道菜进行了改进:在鸭肚子中塞入糯米、火腿、酒、姜汁、香菌、大头菜、笋丁等。然后再隔水蒸,慈禧的做法是用清水蒸,但袁世凯是用鸡汤来蒸,也是蒸三天,鸡的味道能慢慢地融入。无论从口感还是营养上,袁氏的做法都更胜一筹。
  当上大总统后,为了表示廉明,袁世凯桌上的正餐经常只有四五个菜。不明就里的人很是感动,甚至有人提议,要令全国效法以倡清廉之风。但少有人知道,袁世凯这几道菜看似简单,里头的名堂可大了。
  袁世凯喜欢吃烧鲫鱼,这鲫鱼可不一般,必须是和黄河鲤鱼齐名的洪河鲫,产自河南淇县,尺把长,肚子大,肉质肥美异常,价格更是不菲。把鲫鱼从河南运到北京并不困难,但要保持鲜美却不好办。服侍一国之尊,当然有绝法:用箱子盛满未凝的猪油,将活鱼放在油中,鱼窒息了,猪油也凝结了,和外间空气隔绝,不会变质,这才装运。如此妙法,一般人谁能想到?
  至于袁世凯每天喝的米糊,本身倒没有特别之处,秘密在于那撒入米糊的调料。据说那装在小瓶里的调料既不是胡椒粉也不是味精,而是关东上等鹿茸研成的细末儿,袁世凯靠它才能龙精虎猛,一面操心窃国大事,一面应付列屋闲居的内宠。
  袁世凯爱吃,巧的是在民间传说里,他的死也与吃有着直接的关联。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称帝,只是好景不长,众叛亲离的他逐渐感觉力不从心。正月十五,袁世凯想去厚德福吃河南菜散心,却听到饭店的伙计在吆喝着卖元宵。元宵者,“袁消”也。这个不详的词让他勃然大怒,下令从此将元宵改名为汤圆。而此后不久,他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在忧惧中迅速死去。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民间传言或许并不足信,可按科学的方式分析,袁世凯的死也与吃脱不开干系。不少书籍和文章提到袁的死,皆称他系“忧惧而死”。其实袁世凯自幼身体强壮,后又从军历练,“忧惧而死”实不足信,他的死,说到底是吃出来的。
  据袁府总管陶树德回忆,袁世凯从二十五六岁起就天天吃补品,每天“十时左右,进鹿茸一盖碗。十一时许,进人参一杯”,下午“服自制活络丹、海狗肾”,其他时间“常常一把一把地将人参、鹿茸放在嘴里嚼着吃”。就中医的医理说来,人参、鹿茸等,都是热性的补品,他却成年累月地在吃,日子长了,非但起不到滋补的作用,反而对人体有害。
  一个痴迷于吃的美食家最终死于美食,我们实在不知道该不该说他是死得其所。
  责任编辑/刘洋
其他文献
高钱村旅游生态居住区的设计以尊重和保护高钱村原有的风格、地貌作为首要前提,以多彩、生动的设计语言其中不乏穿插现代园林的质地肌理和空间秩序,向人们传递一种多元的文化意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结合激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用刺络拔罐结合激光照射治疗;对照组用病毒唑静脉滴注,外用炉甘石洗剂及口服强的松治疗.两组均为50例,以15
随着各种相关配件及技术的普及,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及个人用户在DIY服务器,这个市场目前很明显地在成长,但其中也有很多模糊不清引发争执的地方,其中有用户指责不法商家组了
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多名参与龙江河镉污染处置工作的业内一流专家。他们表示,通过这些天龙江河水镉浓度峰值的变化,可以看出絮凝除镉、调水稀释等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专家们还将对处置后的长期影响进行跟踪研究。专家组专家、一位清华大学教授说:“此次处置过程所用的药剂是安全的。实际是按自来水的工艺处理了好几道,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他介绍说,这次处置事件中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弱碱性化学沉淀应急除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