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z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新的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对人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高中数学内容丰富,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教材的设计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的重视和推崇。
  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呢?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1、导课激趣。
  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的导语:“同学们,在语文中‘单调’一词是枯燥、乏味的意思,而在数学中函数竟然还具有单调性,那么数学中的‘单调’还是语文中的意思吗?你们猜一猜?”学生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学生也会主动地去探究了。
  2、直观激趣。
  数学研究的对象抽象,有时需要用一些直观的事物去讲解,尤其是讲一些立体几何题时,直观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在讲《面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时,可问学生“为什么教室的门无论开多大角度都始终与地面保持垂直?”这样从视觉上给予刺激,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发现真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
  3、情境激趣。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平移》这一节时,可这样说:“同学们想一想,在你们上体育课时,体委一声令下,‘向前两步走’,你们是怎么走的?你们的先后位置有什么变化?”学生兴趣盎然,最终体验理解了平移是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二、研究性学习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学习讨论、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 抽象知识具体化。
  如在讲集合这个概念时,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那么在举例时要注意具体化。如老师可以以所教班为例:{微机一班同学},或是{微机一班课桌},这就真真切切让学生体会到集合是什么,从而学生自己研究总结出集合的定义。
  2、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开放化。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突破常规,开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鼓励性评价,保护创新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思维表现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些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在语言上不自觉的压抑或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其结果只能培养学生墨守成规的习惯。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成为勇于尝试和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和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2、手段多样化,刺激思维。
  “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据此,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绘画函数图象,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他们努力探究数学科学知识的奥秘。
  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主探究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多不全面和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使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其他文献
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试图在语文学科进行渗透审美所面对的问题。在此,我谈谈以下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反映。一旦学生对科学中涉及到的事物比较熟悉了解,就会体验到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向往科学的积极性,因此小学生尤其需要培养这种情感。    一、从观察认识中,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遵循这一心理学观点,我就选定了让全班同学都观察到的事物,指导学
期刊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是当前课堂教改的主要目的。“以能力立意”是优化课堂结构,规范课堂教学的主导原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以下探索。  能力是在理解掌握规律性知识和运用知识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前提。因此,能力培养不仅不能削弱“双基”而且必须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训练纯熟。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实到不断引发学生积
期刊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爱想象、爱幻想的天性曾一度被忽略,被幽闭。他们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结合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殊不知,未来人才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创造力,而想象则是构成人的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儿童期正处于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关系到儿童自身发展和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就是缺乏创造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要使中华民族在21
期刊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
期刊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对其内容感到好奇又好玩,有着浓厚的兴趣。刚上《植物》单元时,许多学生就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上《蜗牛》?我已捉了好几只在家养着了,我可以带来吗?”面对学生们的蜗牛热,看着那充满渴望的小脸,我心中一动:何不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让他们先在家饲养,边养边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到上这一课时让他们好好表现一番,不是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课的热爱吗?于是,我用几分钟对学生进行了鼓
期刊
新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改革。更新了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就能“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开足开齐课程。然而,在农村学校,科学课的地位着实令人担忧。原因既有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现实新问题的困扰。看来,时至今日,科学课仍在继续着艰难之旅,不被重视已成不争的事实。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科学课教学似乎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带来的忧虑    1、教学资源缺乏制约着农村科学教学的发展。农村小学经费紧张,很多与教材配套的设备、设施不能配备
期刊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本人就这一课题作了初步探索。   创造性学习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自觉反复操练,逐步形成学习需要,养成自觉的学习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人民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