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打造此心安放的“人间天堂”

来源 :杭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19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素来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几百年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谚广为流传。“人间天堂”盛赞的不仅仅是杭州让人流连忘返的西湖美景,也不仅仅是其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重要的还是生活其中的“人”,快乐幸福。
  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世界的节奏。面对这场突发灾难,杭州疫情防控的响应速度、管理措施、信息透明度等综合治理能力获得了好评,圈粉无数。杭州城市竞争力越来越强,2019年杭州人口增长达55.4万人,首次超越深圳,位列全国第一,彰显了强劲的人才虹吸效应。
  面对这么多已经来到或即将来到杭州“逐梦圆梦”的不同群体,杭州该如何继续保持城市竞争力,不负“人间天堂”的美誉呢?在7月31日的杭州民政会议暨“六大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给出他的答案:人间天堂,不仅应该是风景秀丽的天堂,而且应该是逐梦圆梦的天堂,更应该是此心安放的天堂。
  此心安处即“人间天堂”。宋代诗人苏轼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当人心安时,哪怕是当时地处荒僻、风土不好的岭南都可以是“故乡”。何谓“心安”,就是要解决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每个人基本生活无忧,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基本生活无忧是人生出彩的重要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为在杭州打拼、希望“人生出彩”的不同群体解决后顾之忧,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切实做到“幼有优育、弱有众扶、残有善助、婚有和谐、老有颐养、逝有所安”,体现杭州特色,彰显杭州温度。毕竟,人们判断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对社会精英的集聚程度,更要看對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不仅要看城市建设的特色风貌,更要看基层组织的治理水平;不仅要看常态运行的规则秩序,更要看突遇灾害的救助能力。
  新时代民政工作是凝聚民心、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政治工作,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础工程,是推动城市文明进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擦亮全国幸福示范标杆城市的金字招牌,近期杭州市发布了《着力打造六大示范区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民政会议还从“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能力”等角度提出未来民政工作必须重点把握的四个方面:
  没有局外的人,才能找到归属。一座城市最大的善意便是生活其中的人没有“局外人”,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城市找到归属感,感受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在这个城市每个人都愿意展现一份善意、贡献一份力量、尽到一份责任,守望相助、彼此温暖。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充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优多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强化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参与全市民政工作的制度化保障,推动从“自发参与”向“自觉作为”转变、从“单向供需关系”向“多元互动网络”转变,众人合奏“共建幸福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乐章。这是“人间天堂”最美妙的旋律。
  没有掉队的人,才能追求美好。一个社会的小康绝不是小部分人的小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虽然杭州已经全面消灭绝对贫困现象,2019年杭州中高端人才的平均月薪17503元,薪酬水平位居全国第五。但高平均数下仍然掩盖不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对贫困群体依然存在,且自我脱贫能力不足,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这部分群体必须通过民政服务精细化来精准识别、靶向帮扶,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服务好”,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会让任何家庭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掉队,也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数不多、比例不高的低收入群体“被平均”出局。这是“人间天堂”最诚恳的承诺。
  没有遗弃的人,才能感受温暖。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重大的突发变故。扶危济困,危急时刻帮一把,不仅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一座城市充满爱、充满温度的金名片。民政部门要兜底保障关口前移,高度关注因病、因灾、因故等陷入困境的特殊人群,提高特殊困群体的主动发现和快速救助能力,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加快完善基层救助网络,强化临时性救助,构建多元化救助服务,切实做到求助有门、应救尽救、快速直达,让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温暖第一时间惠及救助对象,确保人民不会因临时变故而出现生活无着的现象,确保不发生因突破民生底线而冲击社会底线的极端行为。这是“人间天堂”最厚实的温度。
  没有冷落的人,才能拥有尊严。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常常被边缘化,他们的个体需求常常被忽视,他们的声音常常被忽略,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失能失智老人、孤残和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及其所在家庭常常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痛苦。对于这些群体,民政及各部门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帮扶,更要在精神上加以关怀疏导,为特殊群体、特殊家庭排忧解难,切实尊重每个人的特殊之处、每个家庭的特殊需求,让他们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对当下更安心,对未来有信心。这是“人间天堂”最感人的救赎。
  “人间天堂”之境,亦是心有安放之处。没有局外人,没有掉队的人,没有被遗弃的人,没有受冷落的人,人人无基本生活之忧,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新时代“人间天堂”最好的注解。在他们向往的“人间天堂”,人人都是城市的主人,不会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慢下来、停下来、掉了队,不会因病、因灾、因故等原因陷入贫困、生活无着、冲击社会底线,城市弱势群体不会被忽视、被忽略,不会遭受异样的眼光和情感的冷落。这就是“人间天堂”最美的模样。
  作者系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其他文献
沈晴川,名绎祖,号南漳子,清初文学家,精通古诗,他家有藏书楼,叫七星楼,藏书上万卷。沈晴川是杭州钱塘县蒋村乡沈家湾自然村人,也就是现在的文新街道五联村人。孙晴川是杭州仁
以Pt5/C为基底,采用强迫沉积法得到Rh0.5@Pt5/C、Pt0.1Rh0.5@Pt5/C和Pt0.1Rh0.5Pt0.1@Pt5/C三种不同结构的沉积层,在400℃下焙烧4 h后制得了表面组成不同的PtRh@Pt5/C双金属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与意大利并列为世界遗产总数最多的国家,杭州也成为了少有的“三世遺”城市。“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是历史馈赠给杭州的宝藏,是文化根脉、民族之魂,保护和传承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重而道远。继西湖免费向游客开放,大运河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后,良渚古
“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梅城半朵”。梅城,正是当年古严州府治所在地,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州府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中,她曾被遗忘。近些年,梅城镇围绕“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目标,坚持山水城乡融合发展,自然文化相得益彰,致力于将严州古城景区打造成“杭州历史文化展示的新窗口、浙江美丽城镇建设的新样本、世界级滨水区域发展的新地标”。“半朵梅花城”上的定川門重新打开
曾缔造店店排队现象的“外婆家”,在疫情下再创爆红的“老鸭集现象”,成为杭州餐饮业抗疫自救的标杆。疫情下,“外婆家”暂停了全国200家门店的堂食,唯独保留了旗下“老鸭集”的外卖业务。宣布闭店的头几天,其创始人吴国平每天不断琢磨外賣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力求完美,终于在2月3日实现全城送。第一天准备的90个老鸭煲,两个小时内售罄,之后逐步增加到满负荷的每天210份。这只煮熟的鸭子终于“起飞”了,这更坚定了
在金属铜表面上制备了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交流阻抗以及极化曲线研究了各种浓度的L-半胱氨酸溶液制备的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性能,研究发现,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