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S职业标准下“126”育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mi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启动“1+X”证书制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我校电子信息专业针对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引入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以立德树人为一条主线,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教育和EGS职业标准两个要求,构建本土化特色的分层、分阶段“育训合一”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教学内容、教师团队、教学场所、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考核六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实施性.
其他文献
针对如何发挥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应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综合素质的培育,以培养合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该文以入选湖南省“线下一流课程”和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材料工程基础》为例,围绕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思政元素、教学设计以及实践成效与改进思路,阐述了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策略.以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连动结构词汇化的路径之一是:连动结构>偏正结构.“拜V”结构在先秦时期为连动结构,唐代以后,“拜V”结构从连动结构词汇化成偏正结构,明清时期,部分偏正式的“拜V”结构已经词汇化成词.“拜”在“拜V”结构的词汇化过程中,从表跪拜义的动词语法化成只起表敬作用的副词.从“拜V”结构词汇进程的个案分析,以期梳理连动结构的来源、词汇化的路径、动因和机制.
目的 通过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面向基层就业的高职临床医学的基本公共卫生能力.方法 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教学内容及环节;实践教学实施后,以课堂考勤、实践成绩及学生评价作为最终评价依据.结果 设计了模块“食物与营养”“医学统计学”“职业安全防护”,根据临床实际改进教学实施环节,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后,学生的实践成绩、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知识的运用及实践教学满意度均有提高.结论 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了实践效果,为未来的基层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实现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开展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该文通过分析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融入思政元素,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并举的拥有家国情怀的优秀接班人.
当前就业环境的改变,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影响较大,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其就业空间和发展潜力受制约程度将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加深.畜牧兽医专业就业虽然在当前环境下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其岗位总量与实际需求仍不匹配.该文通过持续跟踪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9届某畜牧兽医毕业班全体学生就业及升学情况,以小见大,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毕业生方向选择,就大学专科毕业生升学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建议,仅供同仁参考.
新工科建设要求地方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如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类专业为例,在创新能力意识培养、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就业创业教育上给予重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实体中,加强实施.通过研究与实践,深化了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创新、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运行机制.实践证明,该教育模式解决了教学中的“教”与“学”、“投入”与“产出”问题,改革成效显著.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学类以及非数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针对大班教学的精细化管理、课下的QQ交流群+课下课中的雨课堂、数学史以及案例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知识的应用中,点燃学习热情,激发创新活力.另外在雨课堂的使用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解决的办法尚在探索中.
应用型本科高校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探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该文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爱国主义教育、敬业诚信教育等思政元素,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想政治觉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高校《大学日语》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的关键在立德树人.在当前外语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日语》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框定、教学方法的选定和教学评价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实践结果呈现积极态势,学生对自我学习和课程满意,教师发挥价值观引导作用,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性、发展性的概念,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尤为关键.该文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设置、师资打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类赛事为重点,协同联动,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对今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提升路径提出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