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也予以高度的重视,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甚至是就业都为残疾人打开了方便之门。然而,残疾人的公共参与领域发展却相对滞后,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如何深入研究和解决残疾人公共参与问题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残疾人;公共参与;制度困境;机会缺失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207-01
残疾人作为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他们在自身的身体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或缺陷,但却并不影响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权利。从近年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来看,残疾人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都有较大的改善,特别是公共场所为残疾人专设的便利设施更加人性化。在残疾人事业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同时也反映出一些环节上的缺失与不足,残疾人公共参与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问题,如何正视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改善残疾人公共参与现状,是残疾人事业深入发展的重点。
1残疾人的公共参与现状
1.1残疾人的政治参与现状
从政治参与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残疾人的政治地位不高,政治参与比例较低,在政治生活中多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政治主动性地位较低,尤其体现在党派群体的加入上,不仅在党员比例中微乎其微,在民主党派中更是凤毛麟角。多数的残疾人是以普通群众的身份来进行政治参与的,代表性较低、组织性不强,与健全人相比,政治参与机会缺乏,政治地位有待提高。
1.2残疾人的经济参与现状
除了政治参与问题,经济参与方面也同样存在弊端。尽管多年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已经极大程度的改善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但在劳动就业率上仍然呈现偏低的走势,同时也存在从业结构单一,就业途径过窄和经济收入偏低的情况。目前总的失业残疾人比例已经占据了残疾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主要的比例来源于农村的残疾人超高失业率,从根本上反映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农村残疾人的经济参与成为了发展上的盲点。经过抽样调查得出,残疾人的总就业机会大量缺失,经济参与不足的问题跃然纸上。
1.3残疾人的文化和社会参与现状
以往的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不完善,形成了残疾人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面,特别是受自身状况的影响,在心理上产生了消极的念头,甚至自卑心理过重,妨碍了文化参与活动。残疾人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开展的范围与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广大残疾人的教育需求,是造成残疾人文化程度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能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残疾人更是少之又少。此外,残疾人参与公共文娱活动的频率也大大低于正常人,甚至在交流活动的自闭线之下,很多残疾人大部分局限于亲属之间的接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际网络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与社会活动脱节的情况。同时,也侧面的说明了残疾人公共交往机会的不足,使他们缺乏社会交往的参与机会,形成了群体闭塞局面。
2制度困境与机会缺失
2.1制度缺失与残疾人公共参与机会缺失
尽管国家为了促进和鼓励残疾人就业,开办了福利性的企业,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盈利性较低的企业模式很难在行业竞争中生存,直接导致了残疾人集中就业可行性的关闭。分散性就业占据了残疾人就业模式的主体,主要依靠亲友介绍,而以制度手段解决的就业比例相对较低,居委会、残联组织、残疾人中介机构和人才市场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就只能将就业问题推向社会,由残疾人自身的人际关系来解决,成为了个人性的负担问题,而不是国家制度保障的范畴,失去了对残疾人扶持的本来意义。
2.2制度偏好与残疾人公共参与机会缺失
制度偏好是指制度本身在定位的时候就有所偏颇,倾向于健全人的制度定位,忽视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同等的生存需求和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制度上的歧视问题,造成残疾人公众参与机会的缺失。
3关于保障残疾人公共参与机会的制度创新问题
残疾人保障制度要以始终坚持残疾人主体地位为中心,破除陈旧的理念,建立科学、现代的残疾人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提升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加强残疾人的公共参与能力,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融合的亲和性。残疾人身体上的缺陷不能够抹杀他们思想上的健全性和创造力,他们同样拥有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并拥有与生俱来的公民权利。残疾人同样是社会活动重要的参与者与社会财富的缔造者,拥有同等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因此在公共参与过程中,要运用更多的制度保障来赋予残疾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他们作为公民的社会活动。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升残疾人的主体地位和最大限度的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社会活动中行使他们的权利。
4结语
残疾人公共参与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制度的创新与残疾人社会活动参与主体地位的确立。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将大幅提升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公共参与能力,实现残疾人对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新民.残疾人权益保障:国际立法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2-14.
关键词残疾人;公共参与;制度困境;机会缺失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207-01
残疾人作为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他们在自身的身体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或缺陷,但却并不影响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权利。从近年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来看,残疾人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都有较大的改善,特别是公共场所为残疾人专设的便利设施更加人性化。在残疾人事业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同时也反映出一些环节上的缺失与不足,残疾人公共参与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问题,如何正视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改善残疾人公共参与现状,是残疾人事业深入发展的重点。
1残疾人的公共参与现状
1.1残疾人的政治参与现状
从政治参与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残疾人的政治地位不高,政治参与比例较低,在政治生活中多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政治主动性地位较低,尤其体现在党派群体的加入上,不仅在党员比例中微乎其微,在民主党派中更是凤毛麟角。多数的残疾人是以普通群众的身份来进行政治参与的,代表性较低、组织性不强,与健全人相比,政治参与机会缺乏,政治地位有待提高。
1.2残疾人的经济参与现状
除了政治参与问题,经济参与方面也同样存在弊端。尽管多年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已经极大程度的改善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但在劳动就业率上仍然呈现偏低的走势,同时也存在从业结构单一,就业途径过窄和经济收入偏低的情况。目前总的失业残疾人比例已经占据了残疾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主要的比例来源于农村的残疾人超高失业率,从根本上反映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农村残疾人的经济参与成为了发展上的盲点。经过抽样调查得出,残疾人的总就业机会大量缺失,经济参与不足的问题跃然纸上。
1.3残疾人的文化和社会参与现状
以往的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不完善,形成了残疾人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面,特别是受自身状况的影响,在心理上产生了消极的念头,甚至自卑心理过重,妨碍了文化参与活动。残疾人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开展的范围与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广大残疾人的教育需求,是造成残疾人文化程度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能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残疾人更是少之又少。此外,残疾人参与公共文娱活动的频率也大大低于正常人,甚至在交流活动的自闭线之下,很多残疾人大部分局限于亲属之间的接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际网络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与社会活动脱节的情况。同时,也侧面的说明了残疾人公共交往机会的不足,使他们缺乏社会交往的参与机会,形成了群体闭塞局面。
2制度困境与机会缺失
2.1制度缺失与残疾人公共参与机会缺失
尽管国家为了促进和鼓励残疾人就业,开办了福利性的企业,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盈利性较低的企业模式很难在行业竞争中生存,直接导致了残疾人集中就业可行性的关闭。分散性就业占据了残疾人就业模式的主体,主要依靠亲友介绍,而以制度手段解决的就业比例相对较低,居委会、残联组织、残疾人中介机构和人才市场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就只能将就业问题推向社会,由残疾人自身的人际关系来解决,成为了个人性的负担问题,而不是国家制度保障的范畴,失去了对残疾人扶持的本来意义。
2.2制度偏好与残疾人公共参与机会缺失
制度偏好是指制度本身在定位的时候就有所偏颇,倾向于健全人的制度定位,忽视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同等的生存需求和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制度上的歧视问题,造成残疾人公众参与机会的缺失。
3关于保障残疾人公共参与机会的制度创新问题
残疾人保障制度要以始终坚持残疾人主体地位为中心,破除陈旧的理念,建立科学、现代的残疾人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提升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加强残疾人的公共参与能力,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融合的亲和性。残疾人身体上的缺陷不能够抹杀他们思想上的健全性和创造力,他们同样拥有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并拥有与生俱来的公民权利。残疾人同样是社会活动重要的参与者与社会财富的缔造者,拥有同等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因此在公共参与过程中,要运用更多的制度保障来赋予残疾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他们作为公民的社会活动。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升残疾人的主体地位和最大限度的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社会活动中行使他们的权利。
4结语
残疾人公共参与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制度的创新与残疾人社会活动参与主体地位的确立。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将大幅提升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公共参与能力,实现残疾人对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新民.残疾人权益保障:国际立法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