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it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从物理科学领域及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和过程。笔者通过设定探究主题——探究 “油锅捞铜钱”的秘密,使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进行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实例
  ——探究“油锅捞铜钱”
  
  人们在影视作品中常会看到这样一种骗术:所谓的“高人”可以用手从沸腾的油锅中捞出铜钱,而手却完好无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些“高人”真的有不怕烫的特异功能吗?
  当然,这些“高人”并没有特异功能,而是用了一个小诡计。这个小诡计中涉及“沸腾”“沸点”的知识,而这正是物理“物态变化”中的知识点。在“物态变化”这章中,教材里列出几种常见液体的沸点,其中就包括油的沸点。因此,笔者选择“油锅捞铜钱”这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究,既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一段“油锅捞铜钱”的视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之后,通过提问“影片中的这些‘高人’是否真的具有特异功能呢?如果没有,他们是怎么样做到油锅中捞铜钱的呢”,引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之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学生搜集到几乎一样的解释:油锅的底部是醋,而醋的沸点只有40 ℃,所以醋会先沸腾,而当醋沸腾的时候就造成油沸腾的假象,使观众误认为油锅沸腾了。
  然后,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来验证网上的说法是否正确。学生选择白醋、陈醋和植物油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首先,学生分别测定白醋、陈醋的沸点,但结果表明,白醋和陈醋的沸点都在97 ℃左右,几乎与水的沸点一样,远远高于网上所说的40 ℃。此时,学生开始怀疑网上说法的正确性,实验探究也因此陷入第一次困境。
  但是学生并没有气馁,而是向化学教师请教这个困惑。经过化学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食用醋中绝大成分是水,只有1%~2%的成分是醋酸。因此,食用醋的沸点几乎与水的沸点相同。此时,学生猜测网上所说的“醋的沸点为40多摄氏度”中的醋不是食用醋,而是醋酸。于是,学生打算改用醋酸作为实验材料。但是这个想法马上就被否定,因为高浓醋酸有强烈的刺鼻味,而且腐蚀性强。如果“高人”用它进行“油锅捞钱”很容易被观众识破。因此,实验探究又一次陷入困境。
  这时,学生基本否定网上“用醋造假”的说法,准备寻找其他的说法。笔者引导学生:“为什么那么多资料都提到醋呢?为什么你们不真正将食用醋和油放在一起进行实验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食用醋和油混合加热的探究实验。学生选用一个125 mL的小烧杯,在其中加入40 mL食用醋和40 mL油,将2个温度计分别插入油和食用醋的液层监控二者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在食用醋温度上升到80 ℃时,油层中冒出很大的气泡,并有类似油沸腾的现象出现。此时,油的温度为70 ℃左右。因此,在油与食用醋混合加热过程中,当油出现沸腾假象时,油的实际温度并没有达到其沸点。这个结果令学生大受鼓舞,但同时又面临一个困境:当油出现沸腾假象时,不管是油的温度还是食用醋的温度,都远高于人所能承受的温度。显然,这并不是正确的解释。
  此时,笔者又对学生进行引导:“请同学们注意分析实验的细节:1)为什么在食用醋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沸点时,油层就出现很大的气泡,造成油沸腾的假象?2)出现沸腾假象时,油的温度为什么比食用醋的温度还要低?学生经过仔细的思考、分析后,对笔者的问题作出解释:1)食用醋在沸腾前就已经开始汽化,但是油层在上层起到密封作用,使汽化的食用醋无法扩散到空气中,于是便在油层中聚集成很大的气泡,造成油沸腾的假象;2)油要靠醋来传递热量,所以食用醋的温度比油的温度要高。之后,笔者又进行引导:“虽然现在出现沸腾假象时,油的温度比较高,但已经远低于油的实际沸点。因此,‘用油和醋混合加热造成油沸腾的假象’的假设基本可以成立。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油出现沸腾假象时,将油温控制在人能承受的范围内。”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注意到食用醋与油的混合比例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在之前的实验中,油和食用醋的混合比例是1:1。根据之前的分析,现在需要将食用醋的比例降低,使食用醋来不及向油传递热量时就开始汽化,造成油沸腾的假象。
  之后,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验、尝试,将食用醋的比例一次次降低,最后仅在烧杯底部放入一层薄薄的食用醋。此时,当油的温度达到四十几摄氏度时,油层就出现大量气泡,形成油沸腾的假象。因此,“油锅捞钱”的秘密的正确解释是将食用醋与油混合加热,并且将食用醋的用量控制在薄薄一层。这样当油的温度很低时,食用醋就产生汽化,造成油沸腾的假象,这些“高人”就可以“油锅捞钱”了。
   在这节探究课中,学生经历了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直到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锻炼了探究能力,培养了坚忍不拔的品格。
   (作者单位:北京汇文中学)
其他文献
导语:印度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实际上很少人真正了解那里的教育情况。本期环球观察,带您走进印度,探寻那里教育的过去及现在的状况。    私塾与传统教育    谈到印度的教育体制就必须把它与印度社会传统和古老的文明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印度这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在整个传统知识体系中最让印度人自豪的是——印度古典文献吠陀经、宇宙古史普然纳、古印度养生保健法、瑜伽以及古印度政治家考提利
摘 要九龙中学成立了Moodle 研究小组,利用Moodle的部分功能,对初三学生进行集中英语听力训练的尝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Moodle;听力;训练    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 Martin Dougiamas 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自2008年9月开始,我校成立了Moodle研究小组,开始研究将Moodle的部分功能应用于课堂教学,我们首先选择了英语复
摘要 音频是多媒体制作的必备素材。音频的来源很多,随着DVD影碟的普及,很多教师和学生希望从DVD影碟中获取他们需要的音频素材。介绍2种使用“豪杰超级解霸V9”获取DVD影碟中音频的方法。  关键词 豪杰超级解霸;DVD;DAC;采集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91-02   Using Media Players Access to
在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教师与学生都能从课程改革中有所收获?从何处着眼?这是本文所要表达的内容。笔者认为,恰当地运用“理解、欣赏与生活应用”这3条原则,可以推动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并能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问题的由来    目前,职业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初中毕业生报高、中职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拥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劳动者重新被社会所重视与吸纳。这些初中毕业生报高、
摘 要课件制作是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一环,课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培训的效果。本文针对传统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和平台存在功能太简单、使用复杂、网络传输与播放不方便等方面的不足,着重探讨了Captivate技术的特点和对教育培训业的影响,探讨了其在教师培训课件制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6
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工程,学生要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不仅要想方设法跟上教师的复习思路,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历届考生成功的经验,探讨在化学复习过程中的一些实用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梳理线索,辨析理清概念    因为新授课的教学是局部的教学,学生接受的是不系统的知识点,是零碎的知识,化学复
摘要 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教学活动,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相关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仍然存在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J大学为个案,对参与网络教学的部分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网络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更好地、更科学地促进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提出建议。  关键词 网络教学;实施效果;软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心理发展阶段,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平时应该抓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拥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在化学课中,笔者注重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渗透。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精神、意志、毅力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
摘要 通过对哈佛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两国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方案的异同,从而发现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我国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方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33-0162-03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D
化学学习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3个相互关联、影响的层次。有机化学学习同样如此,要学好有机化学,必须深刻理解有机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分子式(符号表征)、分子结构(微观)和物质性质(宏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三者之间搭建起知识的桥梁。这是因为学生在早期的化学学习中更多地依赖于感官上的知识获取,对于分子式和分子结构的抽象式学习自然会表现出不适应,遇到困难。尤其是分子式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