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lib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我国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将2017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即食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作为研究菌株,共239株,分离自27个省份。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谱系、克隆群(CC)、序列分型(ST)和血清群;通过VFDB和BIGSdb-Lm数据库获得其毒力基因分布;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cgMLST)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实验菌株分属在3个谱系,以谱系Ⅱ为主,共155株(64.9%);血清群以Ⅱa为主,共133株(55.6%);分为23个CC型,以及1个未分CC型的ST619,其中CC8、CC101和CC87为优势CC型,共占49.4%(118株);仅4.6%(11株)的菌株携带耐药基因,主要为甲氧苄啶耐药基因(7株,2.9%)。所有菌株均携带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1,携带LIPI-3和LIPI-4的菌株分别占13.8%(33株)和14.2%(34株),ST619同时携带LIPI-3和LIPI-4。51.5%(123株)的菌株携带应激生存岛(SSI)1,10株CC121菌株均携带SSI-2。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能将不同谱系、血清群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共分为24个亚群,与CC型基本保持一致。

结论

我国即食食品中菌株以Ⅱa型血清群为主,CC8、CC101和CC87为优势CC型,其中,CC87为流行性高毒菌株。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型方法cgMLST分辨力高,可用于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暴发识别。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1991—2015年中国9个省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1991—2015年9次"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14 888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分别采用2000年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制定的全球儿童超重和肥胖标准(IOTF标准)、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2009年李辉等制定的儿童
目的研制我国城区0~6岁儿童的家庭内意外伤害环境量表,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方法经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和预调查等确定量表相关内容后,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长沙市城区抽取1 104名0~6岁儿童,问卷收集儿童基本信息、发生意外伤害和家庭环境情况等内容。采用Cronbach′s α和分半系数评价量表信度;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法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根据是否发生家庭内意
目的分析1999—2015年天津市胃癌死亡率及早死寿命损失年(YLL)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监测系统,收集199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天津市户籍胃癌死亡病例,纳入1999—2002年《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编码为151和2003—2015年《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编码为C16的病例资料。计算胃癌的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标化),参照WHO 2000—2
苯胺是人们日常生活及化工工业中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可经完整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人体,对人体多个系统均能造成损害,包括对血液、肝脏和脾脏的毒性或致癌性。本文阐述了苯胺对人体的健康的直接影响及苯胺通过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间接危害,并对苯胺导致健康危害将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p16/Ki-67双染检测在高危(HR)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人群中的分流效果。方法于2016年4—12月,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就诊,并进行阴道镜检查且HPV DNA检测结果为HR-HPV感染的女性为调查对象,收集其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并分别进行p16/Ki-67双染检测、HPV16/18检测、LBC检测和活检病理诊断。以活检病理结果为结局指标,计算和比较3种检测分流HR-HP
期刊
在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能量控制模型能够从膳食组分摄入量中排除总能量摄入的混杂作用,探究膳食组分摄入与研究结局之间的真实关联。本文介绍了标准多元模型、营养素残差模型、能量分解模型和多元营养素密度模型四种能量控制模型。并以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研究数据为例,分别采用各种能量控制模型分析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比较不同能量控制模型的分析结果。分析显示各种能量控制模型结果基本一致,均能较
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控形势严峻,强化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的主动免疫是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控的关键。通过破伤风抗体(TAB)检测可以明确个体的TTCV免疫状态,从而正确实施TTCV主动免疫。国外对TAB检测技术的研究呈现停滞状态,而国内有现实的TAB检测需求,破伤风抗体检测技术仍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本文收集国内也相对有限的TAB检测技术资料,对国内应用和发展的小鼠毒素中和试验(MTNT)、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