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发生的道德弱化现象,不仅损害了景区和其他旅游者的利益,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形象,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旅游者道德弱化现象的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此现象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旅游者;道德弱化;道德
1 道德的含义
从古至今道德一向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2 旅游者道德问题的研究意义
考察人类的漫长的旅游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类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的道德思想。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的旅游活动无不倡导旅游者塑造优良的道德品格,而且这种道德品格的塑造大多都是通过赋予山水以人性化,以此来感悟和铸造人生的道德品性,并源远流长、教育后人。学者吕锡琛就曾指出古人之山水之乐的道德内蕴启示我们:“真正积极意义上的休闲(旅游)……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发现和感悟自然之美和天地之化,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提高精神境界,体悟生命的意义。”最具代表性的那便是我们熟知老子的“比德观”。
然而随着我国旅游发展,旅游活动中经常发生旅游者不讲道德或道德弱化的现象。如在风景区乱写乱画,等车、购物、购票插队,上交通工具抢占座位,随地吐痰,乱丢果皮杂物,这些现象在旅游目的地经常发生。胡映、刘轶二人通过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上,即吃、住、行、游、娱、购的各个方面的,对当前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做了细致的描述:吃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不文明用餐,并造成无谓浪费等;住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不注意自身形象,不爱护住宿环境等;行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不按秩序行事,造成秩序混乱等;游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不讲文明礼貌,随地吐痰,粗言俗语,随处乱刻乱画,生态环境意识差,随地乱扔塑料瓶、各种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娱的方面主要表现为:遵纪守法意识差,如从事色情活动和赌博活动等;购的方面主要表现为非法购物需求。并指出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带来的影响。在此谢彦君先生在他的《基础旅游学》一书里,对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做了精辟的归纳:责任约束松弛,占有意识外显。笔者也十分赞成此观点。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今我们正为克服“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的旅活动给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谋求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努力求索,同時我们还将要面对未来更大规模的旅游者数量和更为复杂的旅游活动。所以研究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对于寻求旅游者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以及怎么用这些道德标准去规范旅游者行为,对于世界旅游业尤其是我国旅游业来说,无疑是十分迫切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就旅游的道德弱化的原因探讨为数不多,而且不够深入。结果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所以对旅游者道德弱化原因深层次探讨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只有找到真正的内在原因,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 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
3.1 文献回顾。就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大多数人都认为旅游者道德弱化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理论建设和实践经验都不成熟,旅游管理存在弊端,道德宣传教育力度不强;也由于旅游者的成份复杂,文化素质,道德修养高低不一;更由于当代社会正处于人们的处世哲学多元化等原因。唐玲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寻求“解脱”,“跟着别人走”,社会角色的冲突等心理因素是旅游者在外出旅游时产生道德感弱化倾向的主要原因,邱剑英认为游客道德弱化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是道德观念变化的影响,比如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变化以及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发生的碰撞;第二是旅游心理的影响。比如旅游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好奇心、个性扩大化和性格的暴露、从众心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和效率低下等原因。田勇则认为旅游非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对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诸多危害,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比如道德修养不足,公民素质偏低、自律意识松驰、法制观念不健全、社会宣传教育缺乏力度等。刘隽,金丽二人也从消费的角度给予一定的解释。刘海鸥则认为现代社会,人们为了满足求新求奇的审美需求,通过旅游离开居住地去接触、认识通常环境以外的世界,从而产生了旅游的异地性。旅游的异地性使得旅游者势必要在特定的旅游环境中与旅游景观、旅游服务、风土人情等结成独具特色的人际关系。而对于旅游者而言,当一个人以游客的身份“远在他乡为异客时,平时生活中的清规戒律的约束消失了,道德的自律感也会随之弱化。谢彦君先生也从旅游者角色不成熟的角度对旅游者道德的弱化给予另一个角度的解释。但是笔者并不否认这些原因的正确性,但笔者认为他们大多是从原因的表现形式的解释,并没有找到说明或者解释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内在核心原因。
3.2 道德弱化的深层原因分析。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观点,人们的生活世界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世界,在前台”世界里,人们面对的是社会公众,会有意或者无意的的进行形象管理,塑造自己理想的个人公众形象。而在人们的“后台”世界里,由于与公众隔离,人们可以尽情的放松自己甚至是随心所欲。显然,旅游属于公众场合的“前台”世界,在美化个人形象的这种“前台”场合旅游者的道德怎么会弱化了呢?
事实上许多人所看重的道德形象,是熟人领域范围内的,而不是陌生人社会范围内的,也就是说人们所看重的是私人领域的道德形象,而不是公共领域的道德形象,简而言之,人们缺乏公德形象意识。所以旅游者当身处异地时,很可能出现道德弱化的现象。许多人就此得出了结论,然后找出解决之策——培养旅游者的公德心。当然笔者不能谓之为错。但是殊不知这仅是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结果做些治标不治本的事情,至今旅游者的这种道德弱化的现象仍然是见怪不怪的事情。那么真正的原因在哪呢?
先让我们了解两种道德形象意识(王宁,消费的欲望)。一种就是“实用型”的道德形象意识,这是从公德的角度来对待道德形象和行为。这种道德意识要求道德行为给个人带来的社会回报。如果不能得到好处,人们就会暂时将道德撇在一边。这也正符合旅游异地性和暂时性的特点,以及此时形成的旅游者 之间。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这种临时关系。而此时存在的这个道德行为有很小的可能给本人以后带来潜在的物质和精神回报或者说心理“收入”。此时,人们更多的表现为责任约束松弛,古有意识外显——道德被撇在了一边。而在熟人社会,道德奖励或者懲罚的主体是具体、实在的,人们可以在熟人圈树立良好的名声和形象,而这些名声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潜在的物质和精神回报。这种道德形象是属于私人领域的,所以可以称之为私人道德形象,同时由于它可以带来潜在的物质回报,布迪厄称之为“象征资本”。
但是这种道德意识是机会主义的。一旦进入陌生人社会(比如:旅游目的地),自己内心道德意识的惩罚的主体“虚化”了,道德的行为不能直接给旅游者带来物质或者精神回报,相反。很多时候旅游者认为它会给个人带来某种利益上的损失。因此旅游者不在乎公共领域的道德形象就理所当然的了。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道德形象是虚的,不能直接给他们带来利益反而很有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旅游者的道德意识就会弱化了。
而“原罪型”道德是扎根与人的内心的,抽象的,普遍的道德意识,它不分场合、更不图回报,也不会分出公德和私德,道德观念起作用的是“原罪”的心里。道德奖励和惩罚的主题不再是具体的熟人,而是自己的内心。因此有这种道德的旅游者,无论走到哪里都按着同样的道德原则来待人处事,出外旅游时就很少表现出道德弱化的现象。有时反而道德意识会加强,看到自然的美丽和伟大,看到人类文化的灿烂以及文物之精致,反而更加珍惜。
但是在这种“在场可得性”如此低的陌生人社会里,实用型道德意识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旅游者道德弱化也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4 由此得到的启示
4.1 在这个以实用型道德意识到主导地位的社会里,旅游者的消费意识还没有从物质消费意识中完全逃逸出来,防止消弱旅游者道德弱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克服道德奖励和惩罚主体的“虚化”问题。让旅游者无论走到那里,道德行为都能得到具体的奖励或制裁。
4.2 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同样在旅游目的地一个很干净的地方,旅游者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其他的旅游者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所以作为旅游目的地,要提供一个很好的自然环境热人文环境,防止实用型道德的旅游者产生“破窗效应”。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旅游者道德弱化的环结,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4.3 社会应给予旅游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肯定。根据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当受到公众的关注时,旅游者就会觉得自己也是旅游目的地中重要的一员,使旅游者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从而无论是哪一种道德其弱化现象都会大大降低。
4.4 公德意识的加强,还有赖于普遍意义的新道德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旅游者;道德弱化;道德
1 道德的含义
从古至今道德一向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2 旅游者道德问题的研究意义
考察人类的漫长的旅游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类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的道德思想。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的旅游活动无不倡导旅游者塑造优良的道德品格,而且这种道德品格的塑造大多都是通过赋予山水以人性化,以此来感悟和铸造人生的道德品性,并源远流长、教育后人。学者吕锡琛就曾指出古人之山水之乐的道德内蕴启示我们:“真正积极意义上的休闲(旅游)……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发现和感悟自然之美和天地之化,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提高精神境界,体悟生命的意义。”最具代表性的那便是我们熟知老子的“比德观”。
然而随着我国旅游发展,旅游活动中经常发生旅游者不讲道德或道德弱化的现象。如在风景区乱写乱画,等车、购物、购票插队,上交通工具抢占座位,随地吐痰,乱丢果皮杂物,这些现象在旅游目的地经常发生。胡映、刘轶二人通过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上,即吃、住、行、游、娱、购的各个方面的,对当前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做了细致的描述:吃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不文明用餐,并造成无谓浪费等;住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不注意自身形象,不爱护住宿环境等;行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不按秩序行事,造成秩序混乱等;游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不讲文明礼貌,随地吐痰,粗言俗语,随处乱刻乱画,生态环境意识差,随地乱扔塑料瓶、各种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娱的方面主要表现为:遵纪守法意识差,如从事色情活动和赌博活动等;购的方面主要表现为非法购物需求。并指出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带来的影响。在此谢彦君先生在他的《基础旅游学》一书里,对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做了精辟的归纳:责任约束松弛,占有意识外显。笔者也十分赞成此观点。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今我们正为克服“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的旅活动给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谋求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努力求索,同時我们还将要面对未来更大规模的旅游者数量和更为复杂的旅游活动。所以研究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对于寻求旅游者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以及怎么用这些道德标准去规范旅游者行为,对于世界旅游业尤其是我国旅游业来说,无疑是十分迫切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就旅游的道德弱化的原因探讨为数不多,而且不够深入。结果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所以对旅游者道德弱化原因深层次探讨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只有找到真正的内在原因,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 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
3.1 文献回顾。就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大多数人都认为旅游者道德弱化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理论建设和实践经验都不成熟,旅游管理存在弊端,道德宣传教育力度不强;也由于旅游者的成份复杂,文化素质,道德修养高低不一;更由于当代社会正处于人们的处世哲学多元化等原因。唐玲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寻求“解脱”,“跟着别人走”,社会角色的冲突等心理因素是旅游者在外出旅游时产生道德感弱化倾向的主要原因,邱剑英认为游客道德弱化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是道德观念变化的影响,比如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变化以及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发生的碰撞;第二是旅游心理的影响。比如旅游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好奇心、个性扩大化和性格的暴露、从众心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和效率低下等原因。田勇则认为旅游非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对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诸多危害,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比如道德修养不足,公民素质偏低、自律意识松驰、法制观念不健全、社会宣传教育缺乏力度等。刘隽,金丽二人也从消费的角度给予一定的解释。刘海鸥则认为现代社会,人们为了满足求新求奇的审美需求,通过旅游离开居住地去接触、认识通常环境以外的世界,从而产生了旅游的异地性。旅游的异地性使得旅游者势必要在特定的旅游环境中与旅游景观、旅游服务、风土人情等结成独具特色的人际关系。而对于旅游者而言,当一个人以游客的身份“远在他乡为异客时,平时生活中的清规戒律的约束消失了,道德的自律感也会随之弱化。谢彦君先生也从旅游者角色不成熟的角度对旅游者道德的弱化给予另一个角度的解释。但是笔者并不否认这些原因的正确性,但笔者认为他们大多是从原因的表现形式的解释,并没有找到说明或者解释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内在核心原因。
3.2 道德弱化的深层原因分析。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观点,人们的生活世界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世界,在前台”世界里,人们面对的是社会公众,会有意或者无意的的进行形象管理,塑造自己理想的个人公众形象。而在人们的“后台”世界里,由于与公众隔离,人们可以尽情的放松自己甚至是随心所欲。显然,旅游属于公众场合的“前台”世界,在美化个人形象的这种“前台”场合旅游者的道德怎么会弱化了呢?
事实上许多人所看重的道德形象,是熟人领域范围内的,而不是陌生人社会范围内的,也就是说人们所看重的是私人领域的道德形象,而不是公共领域的道德形象,简而言之,人们缺乏公德形象意识。所以旅游者当身处异地时,很可能出现道德弱化的现象。许多人就此得出了结论,然后找出解决之策——培养旅游者的公德心。当然笔者不能谓之为错。但是殊不知这仅是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结果做些治标不治本的事情,至今旅游者的这种道德弱化的现象仍然是见怪不怪的事情。那么真正的原因在哪呢?
先让我们了解两种道德形象意识(王宁,消费的欲望)。一种就是“实用型”的道德形象意识,这是从公德的角度来对待道德形象和行为。这种道德意识要求道德行为给个人带来的社会回报。如果不能得到好处,人们就会暂时将道德撇在一边。这也正符合旅游异地性和暂时性的特点,以及此时形成的旅游者 之间。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这种临时关系。而此时存在的这个道德行为有很小的可能给本人以后带来潜在的物质和精神回报或者说心理“收入”。此时,人们更多的表现为责任约束松弛,古有意识外显——道德被撇在了一边。而在熟人社会,道德奖励或者懲罚的主体是具体、实在的,人们可以在熟人圈树立良好的名声和形象,而这些名声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潜在的物质和精神回报。这种道德形象是属于私人领域的,所以可以称之为私人道德形象,同时由于它可以带来潜在的物质回报,布迪厄称之为“象征资本”。
但是这种道德意识是机会主义的。一旦进入陌生人社会(比如:旅游目的地),自己内心道德意识的惩罚的主体“虚化”了,道德的行为不能直接给旅游者带来物质或者精神回报,相反。很多时候旅游者认为它会给个人带来某种利益上的损失。因此旅游者不在乎公共领域的道德形象就理所当然的了。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道德形象是虚的,不能直接给他们带来利益反而很有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旅游者的道德意识就会弱化了。
而“原罪型”道德是扎根与人的内心的,抽象的,普遍的道德意识,它不分场合、更不图回报,也不会分出公德和私德,道德观念起作用的是“原罪”的心里。道德奖励和惩罚的主题不再是具体的熟人,而是自己的内心。因此有这种道德的旅游者,无论走到哪里都按着同样的道德原则来待人处事,出外旅游时就很少表现出道德弱化的现象。有时反而道德意识会加强,看到自然的美丽和伟大,看到人类文化的灿烂以及文物之精致,反而更加珍惜。
但是在这种“在场可得性”如此低的陌生人社会里,实用型道德意识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旅游者道德弱化也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4 由此得到的启示
4.1 在这个以实用型道德意识到主导地位的社会里,旅游者的消费意识还没有从物质消费意识中完全逃逸出来,防止消弱旅游者道德弱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克服道德奖励和惩罚主体的“虚化”问题。让旅游者无论走到那里,道德行为都能得到具体的奖励或制裁。
4.2 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同样在旅游目的地一个很干净的地方,旅游者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其他的旅游者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所以作为旅游目的地,要提供一个很好的自然环境热人文环境,防止实用型道德的旅游者产生“破窗效应”。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旅游者道德弱化的环结,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4.3 社会应给予旅游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肯定。根据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当受到公众的关注时,旅游者就会觉得自己也是旅游目的地中重要的一员,使旅游者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从而无论是哪一种道德其弱化现象都会大大降低。
4.4 公德意识的加强,还有赖于普遍意义的新道德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