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陈慥的逆旅同游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xu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通才”,其在文学、书法、绘画、哲学等诸领域精深的造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又号龙丘居士,北宋名臣陈希亮第四子,苏轼毕生的好友。苏轼与陈慥的交往,是苏轼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友谊。二人相识于苏轼任凤翔签判时,那时的他们少年意气,情投意合;相知于苏轼贬谪黄州时,彼时他们正当壮年,陈慥对落难的苏轼慷慨相助,照顾陪伴;相惜于苏轼贬谪惠州时,其时苏轼暮年寥落,陈慥对他不离不弃,关爱有加。二人交情近四十年,相携相游,互为毕生挚友。
  鲜衣怒马少年游
  嘉佑六年(1061),苏轼签判凤翔。时任凤翔知府的陈希亮(字公弼,陈慥之父)“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对年轻的苏轼不甚待见,而其子陈慥却不顾父亲对苏轼的偏见,与苏轼交往过从。当时苏轼初涉仕途,盛负文名,正踌躇满志,意气矜夸,而少年陈慥亦是“使酒好劍,用财如粪土,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宋史·陈希亮传》)。很快,两人便相接同游了,这是苏、陈二人的最初交往。苏轼后来在为陈慥所作的《方山子传》中,记录了这次意气风发的少年游:
  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这段文字展示了少年陈慥性格中的最大特点:任侠、好游,尤其后者,更是陈慥一生的性格底色。他慷慨豪纵、郑重然诺的性情,与苏轼洒脱不羁、迥迈流俗的性格天然契合。苏辙后来在其《武昌九曲亭记》中回忆少年与兄长相游事: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尝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栾城集》)
  可见,少年苏轼也是性灵卓绝,喜好登山浮水,有“不得至”者,即为之怅然数日。苏、陈二人性格相投相契,而这次岐下鲜衣同游、马上畅论不过是二人少年交往、意气相接的一个掠影。
  相濡以沫谪黄州
  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发生。在经历了尔虞我诈、生死惊魂的精神创伤,和政治理想的失落绝望之后,心灰意冷的苏轼被谪黄州。这是他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沉重挫折,罪身远谪、朋友寥落,让此时的他更是感到彻骨的悲凉,写诗自叹:“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岐亭五首·之一》)。苏轼在热切地求其友声。
  所谓心有灵犀。苏轼渴其友声,陈慥便拍马赶来。元丰三年(1080)一月,苏轼被解赴黄州途中,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见有人“白马青盖”来迎,来人正是陈慥。原来,陈慥少年任侠,中年读书欲仕,却始终难求功名,于是他隐遁在光、黄二州之间的岐亭。这次老友相逢,对于一路惊魂未定、凄惶孤独的苏轼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惊喜与安慰,他在此处休憩、盘桓,留居五日才离开。
  初到黄州,苏轼日用匮乏,往往“俸入所得,随手辄尽”(《与章子厚书》),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困顿之中,陈慥再次拍马赶到,尽管自己亦不甚宽裕,依然尽力在资财日用上处处帮衬困窘的苏轼,经常寄来食物、柴碳,使苏轼终于可以自足安身。对此,苏轼曾致信感恩道:“至身割瘦胫以啖我,可谓至矣!”(《与陈慥十六首·之十二》)在黄州四年,陈慥自然成了苏轼的座上宾。陈慥在光、黄之间颇有声望,因得此间豪侠争相宴请,而陈慥皆敷衍推辞,唯独流连于苏轼简陋酷热的临皋亭西晒房,为此,苏轼也时而得意:“长安富儿求一过,千金寿君君笑唾。汝家安得客孟公,从来只识陈惊坐。”(《戏作陈孟公诗一首》),将陈慥比作汉代游侠陈遵(字孟公),可见其对好友的推尊与标举。
  此时的陈慥,已经褪去了少年的任侠意气,转而追求仁智山水的纯粹性灵。《方山子传》记述了此时陈慥的生活状态:“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少年豪士陈慥已完全变成一个深居简行,与世隔绝的隐士。而此时的苏轼亦自谓:“得罪以来,深自闭藏,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罪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答李端叔书》)从庙堂之高名满天下的“苏贤良”,到江湖之远被山野醉人推骂的“苏东坡”,苏轼也性情大变。在黄州的山水林泉中,如此两个相同底色的灵魂无意中循着相似的命运轨迹——少年即负盛名,而不惑之年又仿佛被世界所遗忘,他们遂一齐抛去曾经各自的声名之累,一为隐士,一为谪官,领受着黄州的江山风月且自为之主。
  黄州四年,苏轼凡往见陈慥三次,陈慥来谒苏轼七次,二人相从而游者百余日。今存苏轼所作与陈慥相关的67首诗文书札中,其中63首是黄州期间所作,在这些来往的诗文书札中,频见二人邀约往谒、论文赏诗的记载,后世被人乐道的苏轼调侃陈慥惧内“河东狮吼”之事,也可折射出此时二人交往之密,以至于熟知各自的生活情状。
  黄州期间,陈慥长兄陈忱(字伯诚)过世,苏轼闻讣,去信抚慰老友:
  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慥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
  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此信为宽慰陈慥,而陈慥亡兄伯诚生前也与苏轼有交,两情之下,文字泣诉,令人动容!然而死者毕竟不能复生,苏轼唯有勉励老友念门户之托,务必宽怀自释,以图远业,真可谓情理相得。作为亡人之友,苏轼本欲往赴吊谒,且当面告慰陈慥,又恐怕扰乱陈家亲友的情绪,左右不得自处。个中的款曲细腻,真是非有至情不得为此!想来陈慥展信读之,一定会得到莫大的宽慰。
  元丰七年(1084)苏轼遇赦,四月离开黄州北上,王齐愈、王齐万、参寥子、陈慥等诸友自江徂洛相送,众人送行皆止于慈湖,唯独陈慥一直随行苏轼至九江附近,才依依而别。   自元丰三年,苏轼来黄,陈慥“白马青盖”相迎,他仿佛是在这片土地上等待着苏轼。至元丰七年,苏轼别黄,陈慥相随九江而送。一迎一送之间,黄州四载春秋,二人相濡以沫,陈慥陪伴并见证了他的挚友从苏轼变成东坡。
  荣辱行藏勿捐弃
  苏轼离黄赴京后,二人仍有书信往来,元祐元年(1086)九月,苏轼一路升为翰林学士,掌“内制”,要居朝政喉舌,赞谟巍阙。陈慥来信询问近好,苏轼复函:
  某局事虽清简,而京辇之下,岂有闲人,不觉劫劫过日,劳而无补,颜发苍然,见必笑也……公小疾虽平,不可忽。“善言不离口,善药不离手。”此乃古人之要言,可书之座右也。药物有彼中难得须此干置者,千万不外。如闻公有意入京,不知几时可来,如得一会,何幸如之……
  复信老友,告诉近况,无非牢骚日常,感慨琐务消磨人老。而老友身体有恙,苏轼谆谆关切,叮嘱不可忘忽服药。又闻老友将来京,急询日期,若得一见,真是幸甚至哉,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后陈慥果然来京探望,老友久别相逢,想必是剧饮数日,畅叙款曲。
  好景不长,宋哲宗即位后,新党复起,一大批“元祐党人”皆遭谪黜,作为元祐大臣领袖的苏轼更是被落职追官,数月间三改谪命,贬窜于惠州。此时朝野人人自危,讳言蘇、黄(庭坚),争相烧毁所藏的苏、黄诗文以自保。陈慥却特于此时在黄州主持刊刻《苏尚书诗集》,专用厚纸刊印,以示苏轼名山事业,可见其对苏轼的推重与维护。又心系老友安危,去信欲亲往惠州面慰之,苏轼毅然回信拒绝:
  欲慥安心家居,勿轻外出,老劣不烦虑,决须幅巾草履相从于林下。亦莫遣人来,彼此须髯如戟,莫作儿女态也……
  惠州之苏轼自知绝无北还之望,恐怕牵累老友,回信嘱托其保重自己,千万勿来看望。其哀绝之情,可以想见。自此后,再不见苏轼与陈慥间的诗文与书信往来。陈慥晚年身体多病,或恐已是阴阳两隔。相携一生的陪伴止于是也。
  苏轼曾有诗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诚然,相对于悠久的时空而言,短暂的个体生命,真不过是一场逆旅,一段寓居,一次壮游而已。生命从来处来,往去处去,从不消歇,绝无停留,而友谊的意义就于:一个孤独的人在这场无常的逆旅和壮游中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人,相互点亮心灯,聊以勉励坚持。
  陈慥相伴苏轼,度过意气少年,失落壮年,凄凉晚年,逆旅同游,何其幸运。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日升晴偏好,风正自扬帆。青年朋友们大都喜欢颂咏仲夏之夜的梦幻浪漫,作为过来者,我想对同学们说,夏日灼烈的阳光才是丰硕金秋的关键奠基,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毕业季设定在仲夏季节的首要理由。把日上中天的时刻留给你们,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喜欢在西山漫天晚霞的时候,等待你们丰收的消息。  今年毕业的同学是幸运的,因为这是复建后的清华人文学院第一次举行正式的毕业典礼,以往,我们学院只举行新生的
教育的基础目标除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的游戏化学习正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国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教师希望将自己的游戏理念融入教学中,家长希望孩子能够真正轻松地学习……这些都为游戏化学习发展提供了宏观条件。  教师在应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要讲究教学策略,要不断反思在学习中怎样给学生完整的游戏体验。    尚俊杰  1996年
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了拿破仑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句名言。该名言说出了拿破仑的理想与追求,也成了他一生自强不息的写照。那么,作为教师,一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呢?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应该把谁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教师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们的思维品质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在一天内看完了《像教育家一样思考》一书,享受了一次丰厚的精神大餐,真是心旷神怡。  作者在书中
我开始接触巴塔耶的作品与理论是在2016年初。那时,我在巴黎的留学生活才刚开始不久,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说起留学法国,似乎每个留学生的心中都怀着某种憧憬:或是对于文学的热爱,或是对于艺术与电影的痴迷,抑或是对“法国理论”的狂热崇拜:巴特、福柯、德勒兹、德里达……不过,与那些在国内如雷贯耳的法国大作家与理论家相比,巴塔耶在中国知名度并不算高,对他的译介也少之又少,而我个人对他的作品开始产
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课堂教学具有了艺术性。  笔者曾参加2010年浙江宁波市优质课暨听评课比赛,时隔一个月,又观摩了在江苏无锡市举行的全国优质课大赛,聆听了评委犀利而又专业的点评,期间感触颇多。本文将综合笔者在这两次比赛上的所见所闻,从课堂观察的角度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教学。  教材处理  课堂教学不外乎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一堂课要上好,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是关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五册第六章《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第六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制作古诗欣赏模拟翻书效果的动画,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自定义动画功能,拓展学生综合应用动画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自选图形(折角形)”、“叠放次序”等工具的使用,完成至少两页古诗翻书效果的动画制作;掌握“自定义动画”中进入和退出两种动画方式设置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颁布。《规划纲要》制定了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方向,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规划纲要》还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列为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足见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011年是《规划纲要》正式实施之年,也是
鼠标和键盘,所有用过计算机的人都很熟悉。不同的是,用鼠标点选容易,用键盘打字却不容易。原因就在于,后者不仅依赖人们对各个字母键位的熟悉程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解析文本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解析能力,既包括划词语的能力,又包括将文字转换成拼音的能力。经过三年级的打字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了键盘的键位和指法,可当他们开始学习中文打字时,又暴露出许多问题。学生对拼音的熟练程度暂且不说,教师强调了
问:平板电脑进课堂会给教学带来哪些变化?  余胜泉:平板电脑进入课堂主要不是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而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对知识进行转变、加工、表达、探究,利用平板电脑对知识进行协同,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数字化。平板电脑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是改变了教师、学生、媒体和教材四个要素的作用结构,这是教学结构的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主导—主体
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有三个内容分支:因特网应用、网络技术基础及网站设计与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教材将这三个分支的内容编设为网络的组建与运行、因特网的接入与管理、因特网的应用、网站的开发、动态网页的制作五章。认真阅读教材后发现,书中概念和抽象理论很多,学生能在计算机教室里实践的内容主要分布在教材的后半部分,而前半部分枯燥的网络理论和概念很可能让学生对这门课望而生畏,兴趣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