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创新外语院校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a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语院校人才培养在21世纪初经历了由基础技能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步伐加快,国内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空前爆发状态,对外语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成为国内主要外语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在总结以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回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市“四个中心”城市定位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回应“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不断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最终通过建立开放的跨学科选课平台、“主—双—辅”内嵌的培养方案和成本“0”增长的配套教学管理机制,实现外语院校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创新,助力全国外语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进而形成对多科类大学人才培养的有益借鉴,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更好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
  凝练理论基础 指导教学实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总结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从1.0到3.0不断升级创新的理论模式,并经培养实施已验证其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1.0版:起步于“基础复合”阶段。基于外语院校语言专业天然的交叉培养需求,通过专业内开设单一的文、史、经、管类课程带给学生复合式体验,但复合层次相对较浅。
  —2.0版:进入到“我要他学”阶段。以学校为主导,有意识地通过各类实验班探索交叉培养人才的实施途径。在此阶段,学校先后建设了翻译人才实验班、知识产权实验班、国际商贸实验班等,为交叉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投入多、成本高、受益面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3.0版:上升为“自己要学”阶段。机制性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在此阶段,学校取消实验班等传统培养形式,全校范围内打通专业壁垒,建立跨学科专业选课平台,将学生的复合需求内嵌入“主—双—辅”培养方案。跨学科专业选课达到相应学分标准后,可申请颁发相应专业的辅修、双学位证书。
  扎根学校实际 实现多维创新
  第一,通过教学实践,学校构建了外语人才培养层级理论模式。3.0版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升级。
  第二,成本“0”增长模式实现了外语院校跨学科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真正落地。通过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配套机制,不需额外增加投入,办学成本和人才培养收益最大化,对外语院校乃至多科类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极具参考价值。
  第三,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自主进行跨学科专业选课学习,机制性地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第四,借力并助推北京市教委系列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由单一的校内复合跃升为多渠道的跨校、跨国复合培养,提升外语院校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内涵。与北京市教委系列人才培养项目有机结合,将其吸纳整合进校内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良性互动。用改革项目夯实校内人才培养成果,用内嵌式培养推进、落实北京市教委系列改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衍生创新系列配套管理机制,丰富完善了校内原有管理机制,也为北京市属高校实施市教委系列人才培养改革项目提供了借鉴。
  稳步扎实推进 实施效果显著
  学校近几年的跨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经过广泛论证和长期检验,成效显著:
  第一,在校生专业复合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凭借出色的“多语 专业”复合能力,多次圆满完成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重大会议的志愿服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习实践和志愿服务,多次获得实习单位和活动主办单位的专函表彰。例如:在学校与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合作共建的多语种涉外警务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凭借优秀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协助公安局进行涉外警务案件的办理,获得公安部领导高度称赞,并要求北京市公安局在全局推广合作经验;在学校与中国网合作共建的多语种新闻编译实习实践基地,参与实习实践的学生策划编译的稿件,多次获国家网信办要求全网转发,中国网获全网转发的稿件中三分之一出自学校实习生之手。
  第二,校外专家同行积极认可。在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时,学校邀请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及北京联合大学12所高校的15位教务处负责人,对学校第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进行指导和论证。与会专家认为“北二外的人才培养改革走到了前头,内嵌式复合人才培养方式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成功地解決了以往复合培养方式的弊端”“复合人才培养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创新”,实施方案上“真真正正地将选择权交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人才培养上‘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邀请校外专家进校观摩论证时,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郭建校教授也表示“震动很大,做得非常踏实,贴近实际”。
  第三,学生家长高度赞扬。改革期间,学校每年两次集中邀请学生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直观感受、体验学校教学实况。家长普遍认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注意学科交叉知识的讲授,教学方法实用有趣,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家长表示“子女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当中学习是很放心的,相信孩子会有更好的收获和成长”;也有家长在听课后表示“能感受到二外课堂教学的改变,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家长,觉得孩子在二外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第四,毕业校友一致肯定。学校邀请部分毕业校友返校参与新的培养方案意见征求,并参加课堂教学开放日,真实感受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阿拉伯语毕业生王一方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张秀秀均结合自身职业感受认为,内嵌式跨学科复合培养方式更切合职业需要,在增强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给毕业生一种新的专业视角。
  第五,第三方评估机构综合评价稳步提高。校外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麦可思提供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学校核心课程的设置与培养很好地满足了工作岗位的需求,课程体系建设较好,教学质量基本稳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培养水平均较好,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满意度高,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评价持续稳定为90%左右。学校近四届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总体满足度均高于或基本持平于全国“双一流”院校、北上广非“211工程”本科院校平均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此外,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面,麦可思的报告显示: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毕业生月收入水平呈现逐届上升的趋势,且与全国“双一流”院校、北上广非“211工程”本科院校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毕业后现状满意度较高。学校近四届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较为稳定,且均高于全国“双一流”院校平均水平。
  第六,学校生源质量显著提升。对学校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和认可,最直观体现在学校近年对生源的吸引力上。从各批次提档线高出各省一本控制线情况看,学校总体生源质量较高。2018年,在30个生源省市中,26个省市的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一本控制线30分以上。文理科提档线均超出当地一本控制分数线50分以上省市有20个,总体生源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外语院校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0版升级创新的首创者和实践者,学校将继续总结人才培养过程的问题和经验,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同时继续拓展、创新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新思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多科类大学进行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我是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1985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成师附小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一干就是22年。在这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生涯中,在这条充满青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迈进,在企业竞争当中企业文化渐渐的成为了最为核心的因素,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以及意义进行可进一步大的阐述,对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建设发
本文阐述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作用,特征以及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支持技术,最后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展望.
目的 采用声光可调近红外(AOTF-NIR)光谱技术,探索快速检测精芪双参胶囊人参皂苷Rb1含量新方法 .方法建立近红外光谱法测定人参皂苷Rb1含量,建立含量与NIR光谱之间的校正模型
摘要:为推动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发展,应结合电力企业运行现状,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以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客观上形成推动电力企业发展新动力。本文对电力企业薪酬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薪酬管理现状,加强对电力企业的研究,确保薪酬管理问题的高效运行,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薪酬管理;分析  薪酬管理问题,是电力企业运行的敏感问题,同时客观上提高工作工作积极性的根本措施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在是学校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行政秘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待遇偏低、界限不清、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导致行政秘书工作懈怠,执行力不强.本文就此
唐英是清代早期的督陶官,他所督造生产的瓷器做工精美,种色繁多,在技术和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至今都未被超越.他获得如此成就与千年来影响士人的儒家思想是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