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17-01
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物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活动,具有抽象性,因此创造性思维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正如沈湘教授指出的那样:“歌唱发生不是力气活儿,光凭劲儿是唱不好的。”可见,创造性思维不仅体现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中,而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对作品的二度创造性上。它能使抽象的发声方法通过具体的比喻体现出来,更能在作品的处理上让人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
一、歌唱中的发生技术学习(低气息和高位置的统一)
(一)低气息
气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呼吸是发声的基础和原动力。古今中外的歌唱理论及实践,均把呼吸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沈湘教授说过:“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还有诸如“善歌者,必先练其气”;“谁会呼吸,谁就会唱歌”;“气乃生之本,声乃气之帅”等。呼吸也是发声技能技巧的动力支持,也是歌唱情感表现得动力支持。
呼吸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吸气“。这个吸气不同于人生理上自然的吸气。它要求气吸得深,要气沉丹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腰腹之间的、即所谓的“低气息”。要怎样才能做到低气息?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创造性思维发挥想象,呼气时感觉像闻花一样随着缓慢亲和的吸气动作将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也就是吸进我们所说的“丹田”。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哭泣时抽泣的方法可模仿哭的很伤心的状态,连续一至三口气吸入然后放松,在吸入,再放松……依次循环。当然在歌唱呼吸时不可能真的哭泣,所以就要利用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来进行想象已达到我们想要打到的效果。
同时“呼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当眼歌唱中的呼气也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呼气;它要根据乐句的强弱,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做到有规律有情感的呼气。要做到这种“呼气”就要求我们“边吸边唱”,怎样才能做到“边吸边唱”也是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比如可以利用“打哈欠”,体会打哈欠时“气息泄流”气息倒灌的感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歌唱中呼吸的统一,为完成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位置
“高位置”也是歌唱学习技术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高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声音在上口盖弧以上鼻腔和头腔里产生共鸣的音色。高位置可以使整个演唱中的位置得到统一。获得声色均匀、声区融合的效果并能保持嗓音丰富的声乐表现力,达到声音艺术美学价值。
“高位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才能正确的找到高位置,同样也是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利用“闻花的感觉”在“闻”的位置唱,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在什么位置上吸气,在什么位置上唱”。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哼鸣找眉心的感觉,这种哼不是闷在鼻子里的哼,而是声音通过眉心的透出来像绣花线一样细一样亲和,使声音具有线条感。
“低气息”和“高气息”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将两者达到具体的统一才能使声音达到“顶天立地”,做到“气沉于底而声贯于顶”。
二、歌唱时情感的把握
情感的表现是歌唱艺术表现得灵魂是歌曲“二度创作”中所要的精髓,正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宣黄先生说:“好的歌唱,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只有生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一)民歌的感情把握
民歌产生于劳动人民的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表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的民歌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类。《小河淌水》就是一首典型的云南弥度山歌,表现的是纯朴、美丽的山里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知道曲子所要表现得情感后,就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在表现歌曲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含蓄、腼腆的山里阿妹在向自己的阿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在表现第一句时,“唉,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手可以放在嘴边做出向远边喊人状,同时眼睛要向远张望,像是看见了自己的阿哥一样,表现出山里妹子的羞涩和腼腆的一面,既含蓄又直白的表现出美丽的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
(二)艺术歌曲的情感把握
中国的艺术歌曲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在借鉴与继续的音乐创作理论的同时又融合了我国的民族音乐元素与音调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艺术歌曲不同于民歌表现情感的直接,也不同于歌剧的戏剧性,艺术歌曲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的世界,往往选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含蓄的思想感情。
青年歌手王丽达演唱的那首《亲吻祖国》感动了无数的人,这首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上同样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太深太深的记忆,太久太久的分离”在表现这句时,我们应该把自己想象成离开祖国多年的游子,在又一次见到祖国大好河山时发出的无限感情:“祖国呀,让我亲亲你……”。唱到这段时可稍渐弱,眼中透出无限的深情,感觉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在眼前一样。“亲那画中的泰山,亲那画中的戈壁……亲吻那长长的脊梁,亲吻那黄河的血液”。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展开的抒情以更进一步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三)歌剧的情感把握
歌剧是以歌唱艺术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为一体,在对歌剧的情感表现时创造性思维显得更为重要。在表演歌剧时不仅要对自己的唱段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还要对整部歌剧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便更好的把戏剧发展、矛盾的冲突,更深刻的表现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
以上几种不同类别的歌曲体裁,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事实,歌曲的二度创作是由分析到想象到表现的过程,其中想象处于中心的位置,是歌曲表现的核心,在歌曲进行时二度创作时都脱离不了创造性思维,在声乐的学习活动中,无论是歌唱发生技术的学习,还是歌唱情感的表现都脱离不了创造性思维,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声乐学习中的灵魂,是声乐学习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李延荣.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J] 教育革新 2007.12
[2] 李延荣.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J] 教育革新 2007.1
[3] 纪明明.素质教育,我们该如何面对 [J] 音乐天地 2006.3
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物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活动,具有抽象性,因此创造性思维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正如沈湘教授指出的那样:“歌唱发生不是力气活儿,光凭劲儿是唱不好的。”可见,创造性思维不仅体现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中,而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对作品的二度创造性上。它能使抽象的发声方法通过具体的比喻体现出来,更能在作品的处理上让人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
一、歌唱中的发生技术学习(低气息和高位置的统一)
(一)低气息
气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呼吸是发声的基础和原动力。古今中外的歌唱理论及实践,均把呼吸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沈湘教授说过:“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还有诸如“善歌者,必先练其气”;“谁会呼吸,谁就会唱歌”;“气乃生之本,声乃气之帅”等。呼吸也是发声技能技巧的动力支持,也是歌唱情感表现得动力支持。
呼吸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吸气“。这个吸气不同于人生理上自然的吸气。它要求气吸得深,要气沉丹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腰腹之间的、即所谓的“低气息”。要怎样才能做到低气息?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创造性思维发挥想象,呼气时感觉像闻花一样随着缓慢亲和的吸气动作将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也就是吸进我们所说的“丹田”。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哭泣时抽泣的方法可模仿哭的很伤心的状态,连续一至三口气吸入然后放松,在吸入,再放松……依次循环。当然在歌唱呼吸时不可能真的哭泣,所以就要利用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来进行想象已达到我们想要打到的效果。
同时“呼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当眼歌唱中的呼气也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呼气;它要根据乐句的强弱,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做到有规律有情感的呼气。要做到这种“呼气”就要求我们“边吸边唱”,怎样才能做到“边吸边唱”也是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比如可以利用“打哈欠”,体会打哈欠时“气息泄流”气息倒灌的感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歌唱中呼吸的统一,为完成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位置
“高位置”也是歌唱学习技术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高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声音在上口盖弧以上鼻腔和头腔里产生共鸣的音色。高位置可以使整个演唱中的位置得到统一。获得声色均匀、声区融合的效果并能保持嗓音丰富的声乐表现力,达到声音艺术美学价值。
“高位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才能正确的找到高位置,同样也是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利用“闻花的感觉”在“闻”的位置唱,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在什么位置上吸气,在什么位置上唱”。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哼鸣找眉心的感觉,这种哼不是闷在鼻子里的哼,而是声音通过眉心的透出来像绣花线一样细一样亲和,使声音具有线条感。
“低气息”和“高气息”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将两者达到具体的统一才能使声音达到“顶天立地”,做到“气沉于底而声贯于顶”。
二、歌唱时情感的把握
情感的表现是歌唱艺术表现得灵魂是歌曲“二度创作”中所要的精髓,正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宣黄先生说:“好的歌唱,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只有生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一)民歌的感情把握
民歌产生于劳动人民的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表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的民歌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类。《小河淌水》就是一首典型的云南弥度山歌,表现的是纯朴、美丽的山里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知道曲子所要表现得情感后,就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在表现歌曲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含蓄、腼腆的山里阿妹在向自己的阿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在表现第一句时,“唉,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手可以放在嘴边做出向远边喊人状,同时眼睛要向远张望,像是看见了自己的阿哥一样,表现出山里妹子的羞涩和腼腆的一面,既含蓄又直白的表现出美丽的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
(二)艺术歌曲的情感把握
中国的艺术歌曲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在借鉴与继续的音乐创作理论的同时又融合了我国的民族音乐元素与音调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艺术歌曲不同于民歌表现情感的直接,也不同于歌剧的戏剧性,艺术歌曲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的世界,往往选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含蓄的思想感情。
青年歌手王丽达演唱的那首《亲吻祖国》感动了无数的人,这首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上同样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太深太深的记忆,太久太久的分离”在表现这句时,我们应该把自己想象成离开祖国多年的游子,在又一次见到祖国大好河山时发出的无限感情:“祖国呀,让我亲亲你……”。唱到这段时可稍渐弱,眼中透出无限的深情,感觉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在眼前一样。“亲那画中的泰山,亲那画中的戈壁……亲吻那长长的脊梁,亲吻那黄河的血液”。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展开的抒情以更进一步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三)歌剧的情感把握
歌剧是以歌唱艺术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为一体,在对歌剧的情感表现时创造性思维显得更为重要。在表演歌剧时不仅要对自己的唱段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还要对整部歌剧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便更好的把戏剧发展、矛盾的冲突,更深刻的表现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
以上几种不同类别的歌曲体裁,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事实,歌曲的二度创作是由分析到想象到表现的过程,其中想象处于中心的位置,是歌曲表现的核心,在歌曲进行时二度创作时都脱离不了创造性思维,在声乐的学习活动中,无论是歌唱发生技术的学习,还是歌唱情感的表现都脱离不了创造性思维,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声乐学习中的灵魂,是声乐学习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李延荣.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J] 教育革新 2007.12
[2] 李延荣.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J] 教育革新 2007.1
[3] 纪明明.素质教育,我们该如何面对 [J] 音乐天地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