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石油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对保证国内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紧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0年12月28日下午3时,在积雪覆盖的吉林松原新庙输油站,52岁的梁宏杰黑瘦的脸上露出笑容,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喜悦地说:“悬着14个月的心终于踏实了!”这一刻,梁宏杰作为负责俄油引进(新庙至垂杨段)扩能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面对中俄管道与东北管道并网运行,并从2011年1月1日开始正式接收俄罗斯每年输送的1 500万吨原油,此情此景,怎不叫他欢欣鼓舞呢!
油气与各行各业建设息息相关,与广大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生产供应了全国60%的原油和83%的天然气。据统计,仅中石油生产的天然气,已经惠及了全国4亿人口。
转方式打好三张牌
中石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打好国内业务、国际业务和技术创新这三张牌。“十一五”期间,中石油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同比增长1.3倍;国内外油气生产当量从1.99亿吨增长到2.45亿吨;公司资产总额从“十五”末的1.17万亿元增长到2.5万亿元,实现了翻番,相当于为国家再造了一个“中石油”。
在国内业务方面,中石油加大勘探力度,确保国内油气稳产高产。5年间,中石油新探明油气储量连续4年超过10亿吨,天然气产量连续4年换“百位”字头,是公司勘探史上成果最大、获得储量最多的时期之一,确保了中石油在“十一五”期间国内油气的产量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5亿吨、天然气产量增长了126%。
在国际业务方面,中石油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初步建成了中亚-俄罗斯、非洲、中东、美洲、亚太等五个油气合作区,亚太等三个国际油气运营中心初现端倪,国际贸易规模快速扩大,贸易额年均增长18%和24%。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石油按照“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开展了10项重大开发试验攻关技术,使单井产量是直井的三倍到五倍。中石油还着力改变多井低产的现状,全面启动了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像过“筛子”一样将已经贡献多年的老区油田通过精细化管理精耕细作,提高油井生产效益,单井产量比过去增长2.6倍。
正是由于中石油人的不断拼搏创新,“十一五”期间,中石油营业收入和上交税费从“十一五”初期的8 936亿元和1 789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22万亿元和2 359亿元。公司在全球500强排名中,由5年前的第46位上升到第10位;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由5年前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
能耗大户智慧转身
2008年3月14日,辽阳石化氧化二氮温室气体减排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1 000万吨。辽阳石化是中国石油推进清洁生产、大兴节能减排的一个典型,也是一个缩影。
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和供应商,但能源生产大户同样也是能源消耗大户,中石油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争当节能减排先锋。中石油成立了以总经理蒋洁敏为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大力推行十大节能工程和十大减排工程,上下游产业链一同实施发展方式大变革。
作为第一耗能耗水大户的炼油化工业务,“十一五”前4年累计节能307.45万吨标煤,节水1.44亿吨。在原油加工量、化工商品量分别增长12.5%、38.5%的情况下,与“十五”末相比,炼化业务呈现“三降”良好态势,即炼油吨油能耗率降低13.5%,水耗率降低30.5%;化工吨产品能耗率下降19.2%,水耗率降低23.6%;COD排放下降17.5%,石油类排放下降38.1%。
炼化业务实施优化布局、集中发展、有进有退战略。短短几年间,独山子、大连石化等五个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和三个大型乙烯基地建成。同时,马岭、马家滩、林源、吉林江南、吉林油田、前郭和鞍山等八个小炼厂先后关闭,累计关停的低效高耗装置达173套。尤其是近几年,炼化业务还投入资金39.04亿元,对乙烯等重点装置及加热炉等高耗能设备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00多个,实施了装置热联合、换热网络优化、低温热利用等节能技术和循环水系统优化、凝结水回收等节水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节能降耗。
2009年底,中国石油提前一年完成了国资委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前四年完成节能量750万吨标准煤,SO2排放量低于15.37万吨、COD排放量低于2.89万吨的指标也提前实现。
惠及民生大义担责
刚刚迈进2011年,贵州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雪,交通受阻,油料叫急。到1月21日,中国石油紧急驰援5 000吨10号柴油全部到位,使得战斗在抗冰救灾一线的工程机械得以继续正常运转。
近幾年,中国石油销售企业多次承担特殊保供任务,尤其在2008年成功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积累了经验,应急预案日渐成熟,与地方政府的配合更加默契。尤其是近三年四川灾难频发,灾情严重,不但时间长,而且救灾的难度很大。面对纷至沓来的一个又一个灾难,中石油人千方百计把油料送到抢险现场,保障了救灾油品供应。“5•12”地震发生后,肩负向川、渝、陕、甘等供应油气重大使命的中国石油仅用22小时就实现了兰成渝管道的重新启输。为解决油源不足问题,中国石油不仅要求所属炼化企业开足马力增产,还迅速从东北、西北、华东、华北,通过管道、公路、铁路和水路,仅两个月就向灾区调运油品103.8万吨,创下了中国调油入川的历史之最。
每年不管是夏种还是秋收,中石油销售公司就积极组织“送油下乡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对农机敞开供应,不限时、不限量、不提价,用实际行动履行央企责任。
在奥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中国石油为改善北京及其周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油气回收改造,打造了“绿色加油站”。中石油全年向北京供应清洁能源天然气达到55.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0.4%,确保了奥运期间的用油、用气需求,并为支持“绿色奥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石油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不惜花大价钱把苏里格这样低渗透的天然气资源开采出来,使低渗透油气产能建设规模已占总量的70%以上。当国内外油价倒挂、国内市场油品紧缺、地方炼厂都关门之时,为了保障市场供应,中石油炼油装置哪怕亏损也都开足马力生产,并及时提供销售;中石油还不惜高价进口成品油补充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为保障供应,中石油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中亚、西气东输二线等天然气长输管道,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力保中国市场需要。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下,中石油百万员工勇于节衣缩食,但用于定点扶贫、援疆和援藏工作的资金却未减少,所开展的“华夏绿洲助学行动”,仅2009年就投入近12亿元用于扶贫帮困、支持教育、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捐赠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造福于百姓,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已连续开展了14年定点扶贫、7年对口援藏、12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援建项目371个。中石油下属的31个单位对12个省市区的49个县都相继开展了对口扶贫。
大难无情人有情,中石油人大爱无疆、至诚至真!(责任编辑:仲秋)
2010年12月28日下午3时,在积雪覆盖的吉林松原新庙输油站,52岁的梁宏杰黑瘦的脸上露出笑容,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喜悦地说:“悬着14个月的心终于踏实了!”这一刻,梁宏杰作为负责俄油引进(新庙至垂杨段)扩能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面对中俄管道与东北管道并网运行,并从2011年1月1日开始正式接收俄罗斯每年输送的1 500万吨原油,此情此景,怎不叫他欢欣鼓舞呢!
油气与各行各业建设息息相关,与广大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生产供应了全国60%的原油和83%的天然气。据统计,仅中石油生产的天然气,已经惠及了全国4亿人口。
转方式打好三张牌
中石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打好国内业务、国际业务和技术创新这三张牌。“十一五”期间,中石油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同比增长1.3倍;国内外油气生产当量从1.99亿吨增长到2.45亿吨;公司资产总额从“十五”末的1.17万亿元增长到2.5万亿元,实现了翻番,相当于为国家再造了一个“中石油”。
在国内业务方面,中石油加大勘探力度,确保国内油气稳产高产。5年间,中石油新探明油气储量连续4年超过10亿吨,天然气产量连续4年换“百位”字头,是公司勘探史上成果最大、获得储量最多的时期之一,确保了中石油在“十一五”期间国内油气的产量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5亿吨、天然气产量增长了126%。
在国际业务方面,中石油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初步建成了中亚-俄罗斯、非洲、中东、美洲、亚太等五个油气合作区,亚太等三个国际油气运营中心初现端倪,国际贸易规模快速扩大,贸易额年均增长18%和24%。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石油按照“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开展了10项重大开发试验攻关技术,使单井产量是直井的三倍到五倍。中石油还着力改变多井低产的现状,全面启动了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像过“筛子”一样将已经贡献多年的老区油田通过精细化管理精耕细作,提高油井生产效益,单井产量比过去增长2.6倍。
正是由于中石油人的不断拼搏创新,“十一五”期间,中石油营业收入和上交税费从“十一五”初期的8 936亿元和1 789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22万亿元和2 359亿元。公司在全球500强排名中,由5年前的第46位上升到第10位;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由5年前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
能耗大户智慧转身
2008年3月14日,辽阳石化氧化二氮温室气体减排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1 000万吨。辽阳石化是中国石油推进清洁生产、大兴节能减排的一个典型,也是一个缩影。
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和供应商,但能源生产大户同样也是能源消耗大户,中石油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争当节能减排先锋。中石油成立了以总经理蒋洁敏为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大力推行十大节能工程和十大减排工程,上下游产业链一同实施发展方式大变革。
作为第一耗能耗水大户的炼油化工业务,“十一五”前4年累计节能307.45万吨标煤,节水1.44亿吨。在原油加工量、化工商品量分别增长12.5%、38.5%的情况下,与“十五”末相比,炼化业务呈现“三降”良好态势,即炼油吨油能耗率降低13.5%,水耗率降低30.5%;化工吨产品能耗率下降19.2%,水耗率降低23.6%;COD排放下降17.5%,石油类排放下降38.1%。
炼化业务实施优化布局、集中发展、有进有退战略。短短几年间,独山子、大连石化等五个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和三个大型乙烯基地建成。同时,马岭、马家滩、林源、吉林江南、吉林油田、前郭和鞍山等八个小炼厂先后关闭,累计关停的低效高耗装置达173套。尤其是近几年,炼化业务还投入资金39.04亿元,对乙烯等重点装置及加热炉等高耗能设备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00多个,实施了装置热联合、换热网络优化、低温热利用等节能技术和循环水系统优化、凝结水回收等节水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节能降耗。
2009年底,中国石油提前一年完成了国资委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前四年完成节能量750万吨标准煤,SO2排放量低于15.37万吨、COD排放量低于2.89万吨的指标也提前实现。
惠及民生大义担责
刚刚迈进2011年,贵州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雪,交通受阻,油料叫急。到1月21日,中国石油紧急驰援5 000吨10号柴油全部到位,使得战斗在抗冰救灾一线的工程机械得以继续正常运转。
近幾年,中国石油销售企业多次承担特殊保供任务,尤其在2008年成功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积累了经验,应急预案日渐成熟,与地方政府的配合更加默契。尤其是近三年四川灾难频发,灾情严重,不但时间长,而且救灾的难度很大。面对纷至沓来的一个又一个灾难,中石油人千方百计把油料送到抢险现场,保障了救灾油品供应。“5•12”地震发生后,肩负向川、渝、陕、甘等供应油气重大使命的中国石油仅用22小时就实现了兰成渝管道的重新启输。为解决油源不足问题,中国石油不仅要求所属炼化企业开足马力增产,还迅速从东北、西北、华东、华北,通过管道、公路、铁路和水路,仅两个月就向灾区调运油品103.8万吨,创下了中国调油入川的历史之最。
每年不管是夏种还是秋收,中石油销售公司就积极组织“送油下乡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对农机敞开供应,不限时、不限量、不提价,用实际行动履行央企责任。
在奥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中国石油为改善北京及其周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油气回收改造,打造了“绿色加油站”。中石油全年向北京供应清洁能源天然气达到55.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0.4%,确保了奥运期间的用油、用气需求,并为支持“绿色奥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石油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不惜花大价钱把苏里格这样低渗透的天然气资源开采出来,使低渗透油气产能建设规模已占总量的70%以上。当国内外油价倒挂、国内市场油品紧缺、地方炼厂都关门之时,为了保障市场供应,中石油炼油装置哪怕亏损也都开足马力生产,并及时提供销售;中石油还不惜高价进口成品油补充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为保障供应,中石油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中亚、西气东输二线等天然气长输管道,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力保中国市场需要。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下,中石油百万员工勇于节衣缩食,但用于定点扶贫、援疆和援藏工作的资金却未减少,所开展的“华夏绿洲助学行动”,仅2009年就投入近12亿元用于扶贫帮困、支持教育、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捐赠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造福于百姓,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已连续开展了14年定点扶贫、7年对口援藏、12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援建项目371个。中石油下属的31个单位对12个省市区的49个县都相继开展了对口扶贫。
大难无情人有情,中石油人大爱无疆、至诚至真!(责任编辑: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