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与精神回归文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前,鲁迅、胡适等先贤曾高擎“文学革命”与“文学救国”的大旗号召人们用“新文学”提振民族志气,重构中国文学版图,从而开启了20余年的“新文学”黄金时代。今日之中国,过度的商业化打开了人欲的潘多拉魔盒,各式各样的商业写作侵蚀着文学之树的基干,文学使命不昌,文学价值式微,有人呼喊着“文学已死”。为了在这个文学枯寂的年代,利用互联网之发达,重新让社会的心灵与精神回归纯文学,2014年4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联合腾讯网文化频道邀请首届“腾讯书院奖”年度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批评家共聚北师大京师学堂,共同探讨如何“让心灵与精神回归文学”。除北师大国际协作中心外,本届“腾讯书院文学奖”的举办也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项目、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等4家学术机构的支持。
  获奖作家、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及梁鸿、白烨、孟繁华、张清华、欧阳江河、吴思敬、阎晶明、向云驹、陆建德、丁帆、林建法、吴俊、张柠等文学界人士也出席了此次颁奖典礼。典礼伊始,北师大党委书记王炳林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分别对获奖者表示祝贺,并在颁奖典礼上致辞。王炳林肯定了北师大2014读书文化节及“腾讯书院文学奖”颁奖典礼对营造绿色校园的重要意义,认为这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要求。王炳林指出,这是北师大文化节开展的第5个年头,与腾讯网的合作,既迎合了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的时代要求,又能通过与作家、诗人的面对面交流,体验阅读的魅力,希望此次活动能够提供一个契机,使更多的人静下心来,实现精神与灵魂的回归。阎晶明对王炳林的话表示赞同,反驳了将文学弱化的原因直指网络的论调,认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虽使文学出现泛化倾向,但却激起了全民写作的热潮。他进一步指出,文学与网络桥接后,其活力会大大提升,此次“腾讯书院文学奖”的设立既是新传媒和传统文学的成功结合,又是腾讯媒体与各大高校文学机构互动的良好尝试。阎晶明解释道,首届“腾讯书院文学奖”的颁发,一是对各位作家近年来作品的肯定,二是对各个门类的作家在本领域长期创作获得成就的肯定。最后,他表达了希望“腾讯书院文学奖”越办越好的愿望。
  一、文学奖花落各家
  徐则臣获得“年度新锐作家奖”可谓实至名归。正如颁奖词中所说的,“《耶路撒冷》是一部背叛、遗忘与重新寻找敞开的书……以潮水般汹涌的复杂叙事,引领作者到外面去,也引领作者回到家乡”。36岁的徐则臣重新定义了“新锐”的含义。他解释说,作品是否体现新、锐,关键取决于它是否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呈现,而与年龄无关。徐则臣笑谈,他现在是一个2岁半孩子的爹,但只要他写出新东西,依然可以称为是新锐作家;反之,年轻人若写作老套陈旧,那他依然是一个陈旧的作家。陈晓明以作品《守望剩余的文学性》获得“年度批评家”的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为其致颁奖词,而陈晓明则谦虚地表示自己在这份溢美之词前显得手足无措,并为腾讯网出面支持文学事业感到可喜可贺。陈晓明感慨自己获得首届“腾讯书院文学批评家奖”是莫大的荣幸,也是巨大的鞭策,希望自己和广大爱好文学的人一起在网络时代为再创文学辉煌而努力。“闪烁着汉语高蹈而隐忍的精神光芒,古今相接且深具当代性,直抵人心之脆弱与坚定”,翟永明凭借《行间距》这一诗集,获得“年度诗人”的美誉。同为诗人的欧阳江河与翟永明现场朗读了翟永明的两首诗,一首是她还未发表的《怎样的必然在我们的身体中》,一首是1999年重阳节时,她在南京栖霞山登高怀念老友时所作的《重阳登高》。与所作诗歌的撼人心魄不同,翟永明在颁奖现场露出的依然是少女般的羞涩,言语不多,称自己多年坚持写作,只是为了一个个很难达到的目标而不断努力着,对“年度诗人”的称号不胜惶恐,并对所有参加这次活动的评委、老师和同学们表达了谢意。作家阿来在此次“腾讯书院文学奖”的评选中,以压倒性优势被评为“年度最佳散文奖”。他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从多年前的《大地的阶梯》到今天的《瞻对》,阿来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文人的热切沉思,更让我们领略了当代知识分子严谨的学识和端正的家国情怀”。阿来在获奖后感慨道,边疆地带在众多冲突中完成了国家的构建和中华文化的交流,因此,即便现在是太平盛世,我们也应该关注边疆。苏童获得“年度最佳小说家”的称号,这可谓迎合了众多读者的期待。北京大学教授金永兵指出,一个时代的纯文学创作标志着这个时代文化的高度,他给予苏童极高的评价,认为苏童多年来的文学创作探寻了人性的深度,对中国纯文学的发展起到方向引领性的作用。
  二、今日之现实与明日之文学
  结合“心灵与精神回归文学”的大主题,苏童针对“今日现实与明日文学的关系”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生动谐趣,尽显苏童广泛阅读的功力。苏童首先更正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认定的观念——生活即现实,指出现实在文学创作中是闪烁不定的,一部描写生活的小说不一定要现实,反之,现实主义的文字有可能绕开当下,远离喧闹的生活带,而且极有可能存在于一些偏僻、遭人冷落的地带,于这些地带中,你往往会发现某些被遮蔽的细碎——这便是生活的真相。苏童还饶有兴趣地描述了约翰·契福《巨型收音机》的具体情节,坦言自己一直很喜欢这部小说,认为这部小说在很大意义上象征了写作、文学、时代与现实的关系,指出一个作家的创作有可能就只有收音机的功能,播报天气预报、新闻时政等,只有在一个神秘频道出现时,才会出现作家创作想要的收音机的功能,此时现实会以纤毫毕露的最真实的形式出现。因此,让人听到最神秘的室内声音便是苏童理解的作家心目中小说的真相。另外,回到对现实深层次理解的问题上,苏童以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的《阿内西阿美女皇后》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位坐在广场上失忆的女孩一次次地被一位大叔带入他的公寓中,又一次次地逃出来的故事。故事简洁且极富神奇性,女孩因为失忆,所以失去了上一次被大叔带走的记忆,依然回到广场上坐着,而大叔如同知晓女孩失忆一般,每次也会回到广场上再次带走女孩,不同的是,大叔的脸上总会多一道女孩上次反抗留下的伤疤。苏童惭愧地说他之前对这个故事的现实理解也仅仅如同他所讲述的一般,直到有一次他为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时,一位同学敏锐地抓住“失忆”这个关键词,提出这位大叔或许也是一位失忆症患者,所以才会像女孩一样一次次地回到广场上的假设。当时他立刻感知到小说的立意又有了更深广的层次。苏童回顾了这部小说,借此进一步强调现实意义需要作家与读者共同诠释、多次阐述,才会如万花筒般越摇越大。最后,苏童呼吁创作也需要找寻方法,认为方法正确才能更好地关注现实。“今天的现实不必呼应今天的文学,但今天的现实会成为明天的文学。”苏童如是总结道。
其他文献
体育与健康可选择课程是中关村第一小学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拓展类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它以学校必修课程为基础,只有教学经验、知识、技术、各种能力与素养基本达到各学段教学要求的基础时,才能有质量地过渡到可选择课程。体育与健康可选择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至少基本形成两项擅长的运动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增强体质,培
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信息共享、虚拟互动和多点沟通的新型社会关系,为学习领域注入新活力。网络学习环境的相对开放、自由和丰富等特点让学习活动更为自主和便捷的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机互动”更为频繁,导致社会性和情感性缺失,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作为以学生情感和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情感问题给予直接回应,以期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一、网络学习
“仁”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不可偏离“仁”,坚持以人为本还需以“仁”为本。学生轻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最令人心痛的话题。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一组组骇人听闻的数据都在警示我们:“人本”教育杜绝用生命来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还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幸福的情感。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仁本”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轻松、享受到快乐、品尝到
芬兰特别强调教师的研究素养,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基于研究的创造和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而不是日常程序的重复。  芬兰教育好,教师水平高,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的事实。但芬兰教师的工资却不像他们所享有的社会地位那样高,仅仅略高于社会平均收入,那为什么工资不高,芬兰人还那么向往教师职业?是道德使命使然,抑或另有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文化和当下芬兰社会体系的教育寻找答案。  芬兰是一个小国
40年来,他始终扎根教育第一线,倾注热血,挥洒青春,坚守希望,成就他人。他就是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以下简称“永丰中学)的优秀教师郑晓利。  用勤奋回报嘱托  18岁,郑晓利走上工作岗位。初中毕业时,他各个方面表现优秀,被留在永丰中学(郑晓利的母校)校办工厂当工人。由于喜欢运动,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于是永丰中学的运动场上经常能看到他生龙活虎的身影。  22岁,郑晓利被永丰中学选拔
编者按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师成长,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虽然这些组织性质不同、类型各异、规模不一,但其宗旨都是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  本期专题从众多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选取一些优秀的代表,通过对典型经验的梳理、核心问题的提炼,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建立、培育本土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激发教师成长的需要,建立教师间的良性互动文化。  为
校长的办学思想,即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校长对学校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问题的认识与看法,是校长对学校教育诸方面问题思考的结晶。就办学思想的内容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卢元锴教授认为,校长的办学思想包括校长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和办学方略;笔者认为,校长不仅要在办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更要
近年来,“学校发展愿景”以及“愿景型领导”等概念和思想开始逐步进入我国的教育管理领域,并对我国的中小学管理研究和实践产生影响。1990年,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洁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次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四大基石: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目标。自此,“愿景”一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逐步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  一、学校愿景型领导的概念与功能  所谓学校愿景型领导,就是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最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青岛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青岛二中”)坚持系统教育观,办学
针对当前教育领域教师失范行为频出的问题,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不久前,针对教育领域教师收礼行为屡禁不止的状况,笔者曾做过一个有关家长给教师送礼原因的调研。从调研结果看,作为一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出台的规章,《办法》的出台既有合理性,同时也存在可供讨论之处。出于对现实的考虑,《办法》的继续推行以及完善是必然的。同时相关部门也不应将问题的解决仅仅局限于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