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师制的发展,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既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专业导师制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配合相关制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导师制效果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导师制;实践
导师制最早是出现在英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制主要存在于研究生教育当中。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实现了教育个性化,人性化。也在全球高校中奠定了教育创新的基础。
中国高校开始引进导师制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武汉大学成了中国高等教学领域“吃螃蟹的第一人”,它在1982年开始本科生导师制。接下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也相继在2002年开始导师制。北京大学在当时试行导师制的时候提出了导师相关职责。而浙江大学在全面实行导师制的时候,给出的导师主要职责是除了在思想政治上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参加到各种科研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来指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计划,同时还应当深入到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关心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相关问题。
可以看出,这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就是导师制的核心所在-----导学。以方便对各个学生和个性习惯等差异来实现因材施教。
1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专业导师制的相关考量
在新形势教育改革下,怎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如何去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大多数应用行本科院校的一个思考。专业导师制是导师制中最重要的一个,在种种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高校来讲,实施专业导师制是很好的。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在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里面,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来说,基础理论知识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实践实训课会比较多,自由时间也相对多一点,这部分同学中可以挑选出一批专业基础较好的同学经过培训培养后可以在配合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及技术开发工作中进行实践,可以边做边学,以达到师生共进的效果。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实施专业导师制,可适应当前社会形式,培养适应性创新型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在探索如何培养与经济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中可以给自己积累有益经验,从而为院校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以上种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是必然趋势。
2 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
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中实行专业导师制,我们要进行一些定位。根据其他一些院校的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在这里,我们对导师的选聘、学生的遴选、学生与导师的协调、培养过程管理等等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2.1 导师的选聘
导师是否合格是导师制实施的最重要的一点。合格的导师是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只有合格的导师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导师的选取上必须慎重。
2.2 学生的选拔
学生主要是在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在校本科生)中选拔出一批成绩优秀,学有余力且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的在校本科生,在修完大二课程之后,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科研实训等资源。
2.3 培养要求及过程管理
在指导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可以进行双选,并且遵循自愿原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等选择导师,并且可以退出和更换指导老师。联系方式为相互主动联系。
在培养过程中,专业导师首先应准备好合适的科研课题;其次,进一步明确科研任务、目标和评判标准;最后,给出详细的研究计划,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来完成相关课题。
2.4 与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活动紧密结合
如今国内各类各级大学生科技活动很多,各种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还有很多江苏省的大学生科研项目,配合专业导师指导,经过实验及积累,学生的收获肯定会增多。
3 如何更好的实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导师制
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专业导师制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发展如何完善专业导师制我们就要根据实施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来考虑。对专业导师制的吸收消化然后再进一步完善。
3.1 明确定位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学分制。专业导师制只能作为补充,来配合学分制,以弥补当前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从而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目的。
3.2 建立机制
要实施专业导师制那么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个体制的主体,这就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从学校出发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制度。
3.3 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最重要的一点,专业导师的遴选,选择合适的专业教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专业导师制的完善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强专业教师的沟通技巧以及指导方式。借鉴已有专业导师制的相关制度让专业导师有更好的提高。
3.4 完善相关的考核制度
一个体制的产生,必须有配备的考核方式。在实施专业导师制的同时,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也应该同时实施,以提高导师的工作热情。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本身的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竞争强大的当今社会,机遇和挑战并存,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抓住机会,勇敢尝试,专业导师制这样的新制度新模式有助于培养更具有创新性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校与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玉安.应用型高校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4,30(04):31-34.
[2]邓勇.高等教育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5(01):9-10.
[3]杨翔宇.高校历史学本科生专业导师指导探赜[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01):77-81.
[4]邱占林.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讨[J].探索与实践,2013(09):225-227.
作者单位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导师制;实践
导师制最早是出现在英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制主要存在于研究生教育当中。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实现了教育个性化,人性化。也在全球高校中奠定了教育创新的基础。
中国高校开始引进导师制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武汉大学成了中国高等教学领域“吃螃蟹的第一人”,它在1982年开始本科生导师制。接下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也相继在2002年开始导师制。北京大学在当时试行导师制的时候提出了导师相关职责。而浙江大学在全面实行导师制的时候,给出的导师主要职责是除了在思想政治上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参加到各种科研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来指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计划,同时还应当深入到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关心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相关问题。
可以看出,这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就是导师制的核心所在-----导学。以方便对各个学生和个性习惯等差异来实现因材施教。
1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专业导师制的相关考量
在新形势教育改革下,怎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如何去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大多数应用行本科院校的一个思考。专业导师制是导师制中最重要的一个,在种种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高校来讲,实施专业导师制是很好的。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在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里面,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来说,基础理论知识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实践实训课会比较多,自由时间也相对多一点,这部分同学中可以挑选出一批专业基础较好的同学经过培训培养后可以在配合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及技术开发工作中进行实践,可以边做边学,以达到师生共进的效果。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实施专业导师制,可适应当前社会形式,培养适应性创新型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在探索如何培养与经济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中可以给自己积累有益经验,从而为院校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以上种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是必然趋势。
2 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
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中实行专业导师制,我们要进行一些定位。根据其他一些院校的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在这里,我们对导师的选聘、学生的遴选、学生与导师的协调、培养过程管理等等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2.1 导师的选聘
导师是否合格是导师制实施的最重要的一点。合格的导师是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只有合格的导师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导师的选取上必须慎重。
2.2 学生的选拔
学生主要是在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在校本科生)中选拔出一批成绩优秀,学有余力且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的在校本科生,在修完大二课程之后,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科研实训等资源。
2.3 培养要求及过程管理
在指导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可以进行双选,并且遵循自愿原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等选择导师,并且可以退出和更换指导老师。联系方式为相互主动联系。
在培养过程中,专业导师首先应准备好合适的科研课题;其次,进一步明确科研任务、目标和评判标准;最后,给出详细的研究计划,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来完成相关课题。
2.4 与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活动紧密结合
如今国内各类各级大学生科技活动很多,各种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还有很多江苏省的大学生科研项目,配合专业导师指导,经过实验及积累,学生的收获肯定会增多。
3 如何更好的实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导师制
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专业导师制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发展如何完善专业导师制我们就要根据实施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来考虑。对专业导师制的吸收消化然后再进一步完善。
3.1 明确定位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学分制。专业导师制只能作为补充,来配合学分制,以弥补当前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从而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目的。
3.2 建立机制
要实施专业导师制那么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个体制的主体,这就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从学校出发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制度。
3.3 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最重要的一点,专业导师的遴选,选择合适的专业教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专业导师制的完善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强专业教师的沟通技巧以及指导方式。借鉴已有专业导师制的相关制度让专业导师有更好的提高。
3.4 完善相关的考核制度
一个体制的产生,必须有配备的考核方式。在实施专业导师制的同时,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也应该同时实施,以提高导师的工作热情。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本身的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竞争强大的当今社会,机遇和挑战并存,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抓住机会,勇敢尝试,专业导师制这样的新制度新模式有助于培养更具有创新性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校与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玉安.应用型高校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4,30(04):31-34.
[2]邓勇.高等教育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5(01):9-10.
[3]杨翔宇.高校历史学本科生专业导师指导探赜[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01):77-81.
[4]邱占林.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讨[J].探索与实践,2013(09):225-227.
作者单位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